除了編鐘隨州博物館裡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圖均為紅葉哥賈富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標明,商用請聯繫微信hongyegejiafu.

最早了解隨州,始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曾侯乙墓與世界第八大奇蹟—編鐘。

這次紅葉哥終於有機會走進隨州,深度體驗隨州的歷史與文化。

在隨州博物館,我被隨州悠久的文化所深深吸引。

這裡不僅展示了曾侯乙墓的構造及大量文物,還展示了編鐘,我不得不對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藝所折服,並在博物館內親身感受到了古代宮廷音樂的恢弘與震撼。

隨州博物館位於擂鼓墩古墓群旁,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可免費參觀(周一閉館)。

這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文物展覽及編鐘演奏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目前館藏文物30614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6件,二級文物68件,三級文物95件,絕對是一座文物寶庫。

其中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全國屈指可數,被譽為「青銅器王國」。

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隨州市隨縣厲山鎮,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

而這僅僅是隨州文化的一小部分。

1978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出土了一萬五千多件文物,禮器、酒器、水器、食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用器具、工藝裝飾品,應有盡有,各類器物設計之巧,製作之精,令人叫絕。

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一經打開,便震驚了全世界。

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多、種類齊全、文化研究價值極高的古樂器類文物。

曾侯乙墓出土的古樂器有65件編鐘、32件編磬、篪、排簫、笙、瑟、十弦琴、建鼓等多達125件,是一支龐大的「地下音樂宮」,這些足可證明古代宮廷音樂的氣勢龐大,場面壯觀。

曾侯乙編鐘,以巨大的考古價值、文化價值和在樂理方面的輝煌成就,被稱為「古代世界十大發現之一」和「世界第八大奇蹟」。

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最龐大、最重的樂器。

全套編鐘有65件,鍾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

它是由長短不同的九根彩繪橫樑和6個青銅佩劍武士立柱及6根圓立柱組成。

橫樑兩端皆用浮雕的龍、鳳紋和花瓣紋銅套加固,整個鐘架及鍾鉤是由246個部件組成,可以拆卸與安裝。

設計精巧,堅實牢固,氣勢雄偉壯觀。

全套青銅編鐘的總重量為5000多斤,加上編鐘銅套及銅立柱近4000斤,兩者合計用銅達9000斤。

一套樂器金屬重量如此之大,這在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一例。

這套編鐘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十二個半音音階關係的定調樂器。

它的全部音域的基本骨幹,是五聲、六聲以至七聲的音階結構。

全套編鐘最具有科學價值的就是「一鍾雙音」。

在編鐘的鼓部分別有一個正鼓音和一個側鼓音,相距三度音程。

一鍾雙音早在西周鐘上已有端倪,但還是很不成熟。

曾侯乙編鐘已大大超過前人,且運用巧妙、嫻熟,反映了先秦時期我國在物理學、聲學和鑄造學方面的偉大成就。

經科學檢測,說明雙音的產生取決於合瓦形的鐘體。

一鍾雙音的發明和應用,是中國古代樂工、樂師們對世界音樂寶庫的重要貢獻。

可以說,這套編鐘的發現,導致了我國先秦音樂史、中國樂律史、乃至世界音樂史的某些結論不得不加以改寫。

現在,我們提到音樂,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流行音樂(有的人也會把唱幾句流行歌曲當作了解音樂),殊不知,流行歌曲只是音樂海洋中的一個小小音符。

而對於一個對音樂略知一二的的人來說,電聲音樂亦或是流行音樂(聲樂)僅僅是音樂的一個小細胞,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價值根本不可比擬,當然這也絕對遠超西洋樂器。

雖然現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也在學習西方的七音階,但是中國古代就盛行的宮、商、角、徵、羽五音階也絕對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我國的民族音樂一般分為五大類,即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豐富的內容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任何國家音樂都不能比擬的,也是任何西洋音樂所替代不了的。

骨哨、陶笛、塤這是已經流傳了六七千年的樂器,到現在依舊可以吹奏。

其實,早在周朝,我國就建立了龐大的禮樂機構—宮廷樂隊,把禮樂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

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師襄、師曠、師涓、伯牙等很多音樂大師和《高山流水》、《秦王破陣樂》等流傳千古的佳作。

戰鼓隆咚,鎧甲鐵騎撼曾隨,鍾鏞鏗鏘,頌樂干舞將士歸。

編鐘樂舞的實景演出以樂曲《南宮武舞》奏響了前奏,該曲以曾國始祖南宮适為題材,用鐘鼓之樂為表現形式,頌揚其「文武兼備、雄才大略、安邦南土、營建城池、建都立邑、開創曾國」的輝煌歷史。

《竹枝詞》舞曲則是以唐代詩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譜寫,描寫當地山水風俗和男女愛情,富於生活氣息。

另外的《大賢季梁》、《娛神之舞》 、《曾國盛樂》三支舞曲,同樣樂曲線條清晰,音響豐滿,這些曲目雖然有的比較低沉,但依舊讓人心曠神怡,美輪美奐的舞美效果,仿佛一下回到了古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推動音樂考古學的形成與發展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音樂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美國小提琴家梅紐因曾感慨:古希臘的樂器都是竹木器,沒能保存到今日,只有在中國才能聽到2000多年前的樂器奏出的樂曲。緣於曾侯乙編鐘,中國的音樂考古...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