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百年研究回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世紀前半葉萌發階段

伊東忠太(1867~1954)日本著名建築史學家

沙畹(1865~1918)法國東方學家、漢學家

雲岡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室文博研究館員李雪芹介紹說,近代雲岡研究的拓荒者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建築學家伊東忠太。

1902年6月,伊東忠太在大同調查遼金建築的同時,偶然發現了雲岡石窟,寫了《雲岡旅行記》一文,同年又將雲岡之行的經歷匯集為《支那山西雲岡石窟寺》發表。

他還首次運用比較學原理對雲岡石窟進行了系統研究,使雲岡石窟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並開啟了雲岡百年研究之路。

1915年,大村西崖的《支那美術史·雕塑篇》出版;1919年,松本文三郎的《支那佛教遺物》出版。

稍後,日本旅華攝影師山本贊七郎(山本明)以其出眾的攝影技術,拍攝了大量中國名勝古蹟影像,並將有關雲岡石窟的精美照片集結成冊,於1921年出版了《雲岡石窟》,1924年出版了《震旦舊跡圖匯·第一編·雲岡石窟》。

1925年,由中井宗太郎解說、外村氏攝影的《大同石佛大觀》,用獨特的視角生動再現了雲岡石窟宏偉精美的藝術形象。

1926年,日本長盤大定、關野貞合著《支那佛教史跡》,全書收錄雲岡石窟照片119張,對雲岡石窟在中華佛教史上的地位予以充分肯定,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雲岡研究熱潮。

1938年到1944年,由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率領的京都大學調查隊對雲岡石窟進行了7次調查,他們還在第8窟—第13窟、第14窟—第20窟等窟前以及山頂佛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這是迄今為止對雲岡石窟最為詳細的調查。

水野清一《雲岡石窟與它的時代》(1940),小川睛暘《大同的石佛》(1942),長廣敏雄《大同石佛藝術論》(1946)等著作出版,圖文並茂,考證了雲岡石窟的藝術淵源、藝術特色、歷史與現狀等問題。

該院信息資料室的侯瑞告訴記者,除了日本學者,法國和瑞典學者也將目光投向雲岡石窟。

1907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在雲岡進行考察,拍攝了大量照片,擇取其中78幅,收錄於《華北考古學使命記》和《北中國考古圖錄》,這些照片不僅成為當時國內外學者了解雲岡石窟的一個窗口,而且對於今天的研究也極具參考價值和歷史價值。

1925年,瑞典學者喜龍仁著《中國雕刻——從五世紀到十四世紀》(四卷本),在倫敦出版。

書中共有雲岡圖版66幅,同時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特點進行了論述,認為雲岡造像明顯具有印度式和漢地本土兩種風格。

我國最早研究雲岡石窟的學者為史學泰斗陳垣。

1918年,陳垣先生到雲岡石窟考察,於1919年發表了《記大同武周山石窟寺》一文。

該文不僅記錄了雲岡石窟遺存及歷史風貌,還收集了清朝年間的文人詩賦,首開國內研究雲岡石窟之風。

陳垣後又著《雲岡石窟寺之譯經與劉孝標》,論述了雲岡的譯經情況,著重介紹了雲岡石窟譯經創始者曇曜所譯之經。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發表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刻價值。

1936年,周一良撰寫《雲岡石佛小記》,全面論述了雲岡的名稱、石窟的開鑿、石窟寺的數目與名稱、雲岡石佛之西域影響、窟內銘識,指出「雲岡石佛為我國雕刻之精英,其壯偉遒麗,後世罕及」。

1938年,湯用彤先生整理出版了《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書中有多篇有關雲岡的文論,如《涼州與黃龍》、《釋玄高》、《太武帝毀法》、《曇曜復興佛法》、《北魏諸帝與佛法》、《北朝造像》等,為雲岡石窟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難得的歷史依據和研究線索。

20世紀後半葉探索階段

宿白

宿白的著作

日本京都大學調查隊在1938年至1944年對雲岡石窟測量、調查和記錄之後,於1951年到1956年陸續出版了《雲岡石窟——公元五世紀中國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調查報告》,共16卷、32本。

從中國的石窟寺院概況、雲岡地理歷史環境、雲岡發展史、雲岡石窟開鑿、曇曜和雲岡石窟、雲岡圖像學、雲岡的西方樣式、雲岡裝飾紋樣、雲岡佛傳故事、雲岡調查概要、雲岡石窟的譜系、雲岡石窟開鑿次第等方面做了論述,至今仍是這一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

1947年宿白先生參加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籍的整理工作,發現了雲岡不為人知的文獻資料《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抄本,碑文記述了雲岡石窟的歷史和金初寺院維修情況,引發了先生對雲岡石窟的研究興趣。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他開始親自到雲岡石窟進行實地考察。

1956年發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一文,標誌著雲岡研究的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1978年,他根據考古學原理進一步寫成了《雲岡石窟分期試論》,對雲岡石窟的分期及其藝術特點、歷史背景作了全面的闡述。

宿白文獻與考古實際相結合做出的結論,對日本學者的雲岡分期方法提出了挑戰,引起了日本學者的高度重視。

長廣敏雄1980年在日本《東方學》第60輯發表《駁宿白氏的雲岡分期論》,1981年在《佛教藝術》第134號發表《雲岡石窟之謎》,對宿白先生的研究予以反駁。

1982年,宿白髮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發現與研究——與日本長廣敏雄教授討論有關雲岡石窟的某些問題》,答覆了日本學者的質疑。

後又通過《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等多篇文章進一步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對北魏平城與佛教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1990年,長廣敏雄終於在《中國石窟》中承認:「從文獻學角度出發,宿白教授的推論當無誤,因而分期論也是符合邏輯的,作為『宿白說』,我現在承認這種分期論。

這場中外學者之間的論戰,將雲岡石窟的研究全面納入歷史考古學的軌道,釐清了雲岡石窟的歷史沿革與藝術脈絡,改變了世人對「雲岡學在日本」的看法。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山西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等眾多單位的專家學者,對雲岡石窟及周邊石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後,便開始出現由山西文物保護研究機構編著的一系列研究著作《雲岡石窟》,尤其是1990年代與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的兩冊《中國石窟·雲岡石窟》,成為中日兩國合作研究雲岡石窟的肇始之作。

此外,中國學者的雲岡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劉汝醴《偉大的雕刻藝術——雲岡》(1954),劉玉英《雲岡圖案》(1959),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編繪《雲岡石窟裝飾》(1986),辛長青《雲岡史話》(1989),昝凱《雲岡石窟》(1990),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1996),王建舜《雲岡石窟藝術審美論》(1998),這些書籍從各個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藝術特點和歷史進程。

尤其是大同著名學者趙一德先生的《雲岡石窟文化》(1998),從雲岡石窟的文化內涵入手,詳盡地闡述了雲岡石窟的歷史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外延文化等石窟文化表現,引導人們品味雲岡石窟文化價值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是一部以石窟文化內涵為切入點多角度、多層面探尋雲岡石窟歷史的著作。

同時,日本學者對雲岡石窟的研究依舊令人矚目。

1974年長盤大定、關野貞《山西雲岡》(《中國文化史跡》第1卷),1975年水野清一、樋口陸康《雲岡の石窟:續補·第18洞實測圖》,1976年長廣敏雄《雲岡石窟——中國文化社會史跡解說篇》, 1988年長廣敏雄《雲岡日記——大戰中の佛教石窟調查》等優秀成果,不斷為雲岡研究注入新鮮血液,使雲岡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21世紀蓬勃發展階段

近年來的相關著作

進入新世紀,眾多學者將雲岡研究推向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著《雲岡石窟編年史》一書,是雲岡石窟研究迄今為止第一部最為完整的通史。

該書以雲岡石窟為載體,從戰國一直到中華民國,時間跨越2400餘年,取材廣泛、內容詳盡,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和大同地方史,從大視角框定了雲岡石窟的整個興衰歷程。

其中《徐州高僧與雲岡石窟》一文,澄清了孝文帝太和年間雲岡造像中國化背後的歷史,即涼州系高僧失寵、徐州僧匠入主雲岡石窟,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這本書的出版發行對於雲岡石窟、大同古代史、中國佛教史,乃至國內外的石窟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012年,王恆編撰的《雲岡石窟辭典》付梓。

該書是首部系統介紹雲岡石窟文化的百科全書辭典。

全書共計80萬字,收錄詞條2320個,插圖575幅,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在考古、學術研究領域的力作主要還有:韓府編著《歷代詠雲岡石窟詩萃——附歷代詠大同名勝古蹟歷史風物詩選》,閻文儒著《雲岡石窟研究》,王建舜著《雲岡石窟雙窟論》,聶還貴著《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王恆著《雲岡石窟佛教造像》,李雪芹、李立芬主編《雲岡解讀》,李雪芹主編《雲岡石窟研究院——帶你走進博物館》,崔曉霞編《世界遺產叢書·雲岡石窟》,趙昆雨著《雲岡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藝術》,王天鑾《岩·時·空——雲岡石窟空間藝術》等。

這些書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對了解雲岡石窟具有重要的普及作用。

在攝影美術領域,李治國主編的《雲岡》、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石窟雕塑全集·雲岡》(第三卷)、毛誌喜著《雲岡石窟線描集》、馮驥才主編的《中國大同雕塑全集·雲岡石窟雕刻卷》、張焯主編的《中國石窟藝術·雲岡》、王晨繪著的《雲岡石窟裝飾圖案集》、張焯主編的《中國皇家雕刻藝術:雲岡石窟》等著作,不僅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雲岡提供了雲岡石窟最新最好的圖片,也為普通讀者了解雲岡提供了一扇更加生動的窗口。

2005年7月,在大同市舉辦了我國文物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石窟學術研討會——雲岡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美、德、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和港台地區近300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盛會,提交學術論文160餘篇。

2006年8月,雲岡石窟研究院將部分論文編輯成冊,出版了《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該論文集代表著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於推動中國石窟和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影響深遠。

為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從2011年起,雲岡石窟研究院開始舉辦「中日雲岡石窟學術研討會」,每年一屆,集中討論雲岡研究的前沿課題與最新發現,進行了階段性梳理和總結,逐步形成制度化,成為進一步推動雲岡研究的新形式。

雲岡石窟研究院專業人員還憑藉區位優勢,調查洞窟、掌握一手資料,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雲岡石窟研究論文100多篇,從史學、考古、藝術、佛教等角度提出了許多新穎獨到的見解。

2008年,全面啟動了洞窟考古調查工作,首次在洞窟考古調查工作中使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

2008年—2012年實施的雲岡山頂考古發掘工作成就顯著,發現的「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被評為201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此外,雲岡石窟研究院於2014年開始對1992年窟前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及相關資料進行全面整理,以確保洞窟考古調查報告的真實性。

雲岡石窟研究院努力推動學術交流活動,大力發展考古研究工作,目前,雲岡石窟研究工作正朝著長效化、良性化、國際化方向蓬勃發展。

(轉載自 雲岡石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泰斗宿白病逝|紀念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2018年2月1日,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白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歲。宿白,1922年出生於遼寧瀋陽,1944年畢業於北...

宿白:浩瀚大海從不喧囂

編者按:先生,不僅是一種稱謂,更蘊含著敬意與傳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僅在某一領域獨樹一幟,更有著溫潤深厚的德性、豁達包容的情懷,任風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場強勢奔襲的時代,先生們還需耐得住寂寞...

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逝世,深切緬懷大師

今晨6時05分,宿白先生病逝,享年96歲。宿白是中國佛教考古和新中國考古教育開創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2016年獲首屆中國考古學會終身成就獎。他做了一輩子考古,自己從不搞收藏,他說自己...

雲岡石窟院史館那些珍貴的歷史瞬間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史館位於禮佛大道南側,東鄰雲岡美術館,面積540平方米,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展覽共分「發現雲岡」、「認識雲岡」、「保護雲岡」、「創新雲岡」四部分,展出的近300幅照片是從近萬張圖...

逝者|宿白:投身考古近70年,內心從不喧囂

朱亮亮 / 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摘要:宿白先生(2012年攝於藍旗營)據宿白先生弟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今天上午在朋友圈公告: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