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考古大家宿白先生 謙虛做人、嚴謹治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佛教考古開創者、中國考古學泰斗宿白先生於2月1日早晨6時05分病逝,享年96歲。

他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為中國佛教考古的研究、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宿白先生佛教考古發軔於1947年,發現雲岡石窟研究的善本,從此開始石窟寺研究。

他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探索出石窟科學記錄與研究的方法,開創了中國石窟寺考古學,著有《中國石窟寺研究》一書。

此後,宿白先生多次帶領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生,去河北響堂山石窟、甘肅敦煌、新疆克孜爾等石窟開展實地教學。

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就是他的學生。

宿白先生還被稱為「西藏佛教考古第一人」

1959年、1988年兩次進藏做調查研究,開創了中國藏傳佛教考古的先河,並著有《藏傳佛教寺院考古》。

今天,禪風君帶大家一起來了解這一位一生謙虛做人、嚴謹治學的考古學大家。

下文為《光明日報》的採訪文章,內容略有刪節。

兩次入藏

1959年和1988年,宿白兩次入藏,留下大量記錄材料與研究文章。

20世紀50年代,國家希望對全國的文物狀況做一次普查。

青年宿白

「當時其他省份的材料都有了,西藏解放得晚,就差這裡了。

所以,1959年,中央文化部就組織了一個西藏文物調查組,從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歷史博物館等單位抽調了不少人。

我是調查組的成員。


宿白這樣描述自己的第一次西藏之行,「我們當時坐汽車從藏北進入藏區,經過了拉薩、山南、日喀則,去了不少地方,跑了半年多。

1959年的這次實地走訪成為西藏歷史上第一次正規的文物調查。

調查期間,留下的文字記錄、測量數據、繪圖與照片成為研究藏傳佛教的重要材料。


「文革」中,很多寺院被毀,調查組在1959年留下的資料更顯彌足珍貴。

當被詢問起調查中有無身體不適時,宿白略顯得意:「我還真沒遇到這種情況。

不過當時一起進藏的同志有些高原反應很嚴重,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

宿白先生《中國古建築考古》手寫講稿

他告訴記者,調查期間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大量筆記,藏區條件有限,沒有合適的測量儀器,就用腳量,用眼測,最後繪製出寺院的平面圖和立面圖。


「第二次進藏是在1988年,西藏的同志告訴我,近三十年來部分寺院損壞嚴重,讓我趕快整理之前的調查筆記,以備日後重建文物時作參考。

」宿白解釋他的另一部名作——《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的由來。

《藏傳佛教寺院考古》不僅記述了西藏地區的寺院建築、佛教文書,而且對甘肅、青海、內蒙古以及內地部分地區的藏傳佛教遺蹟進行了考察研究,開創了中國藏傳佛教考古的先河。

宿白在前言中寫道:「寫的時間,實際也是我讀書學習的時間,邊讀邊寫,臨時抱佛腳,差錯難免,只盼能有益於以後的工作,也就不顧及其他了。

話很謙虛,但學界一直將其視為藏傳佛教考古的經典之作。

先生之風

從校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到與長廣敏雄關於雲岡分期的爭論,從著名的「敦煌七講」到出版《中國石窟寺研究》一書,宿白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踏出了一條以考古學方法對石窟進行科學記錄與研究的道路,成為中國石窟寺考古學不折不扣的開創者。

1957年,宿白帶領北大考古系學生在河北響堂山石窟進行測繪與記錄,隨後,又陸續在甘肅敦煌、新疆克孜爾等多個石窟開展教學實習,在保存重要學術資料的同時,也為考古學界留下了一段段師生佳話。


採訪中,巧遇宿白的一位高足——安家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當今考古界主心骨級的專家

作為宿白79級的碩士研究生,聊起和恩師在敦煌石窟做調查的經歷,安家瑤有很多故事要講:「宿白對學生很嚴格,我們在石窟里做調查的時候,天天都要寫記錄、畫圖,老師還要把記錄收上去批改,連字寫得不端正都批評,天天如此。


聽到學生的「抱怨」,宿白笑了:「做老師的,當然要對學生嚴格要求,要負責任嘛。

嚴師出高徒,僅在石窟寺考古方面,宿白就培養出了眾多優秀弟子。

多年後,他們都在各自的研究崗位上做出了一番新天地。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院長,20世紀50年代末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62年在宿白的帶領下來到敦煌石窟調查實習,從此便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

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宿白提出運用考古學全面記錄的方法為石窟保存科學的檔案資料。

我來敦煌就是運用老師傳授的知識,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

2006年,在敦煌工作了四十餘載的樊錦詩,終於完成了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第一卷的初稿,急忙送到北京交給老師過目。

然而,宿白卻不滿意,只好拿回去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得到了恩師首肯。

所以,這本報告直到2011年才最終出版。

1962年,宿白先生在敦煌莫高窟

嚴謹治學,宿白不僅親自實踐著對學術的承諾,也始終這樣要求著自己的學生。


田野能力過硬,文獻功底也不能差,宿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全才」。

韋正,宿白2002級的博士研究生,已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的他,說起當年老師對自己的教導,仍然感慨良多。

韋正告訴記者,剛到北大,宿白來宿舍里了解新生情況,看到書架上有一套《資治通鑑》,就讓他讀這個。

「每周都要讀,每周都要匯報。

當時覺得壓力特別大,不過現在受益無窮。

對於讀史書,安家瑤也說:「老師要求我們天天讀史書,讀的時候可能記不住什麼,但一旦遇到相關的遺蹟遺物就會馬上回想起來。

「那你現在還讀嗎?」宿白突然插話問道。

「讀的讀的。

」這位已是花甲之年的學生連忙從沙發上欠起身子回答。

人生導師

宿白的「要求」不單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中,在生活細節上,他也經常「管閒事」。

在弟子心中,跟宿白學知識,學方法,也學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他就像一個家長。

」安家瑤這樣評價老師宿白,「學習他要管,日常習慣也要管。

先生嚴格要求我們,自己也身體力行。

她告訴記者,出去實習,宿白和學生們一樣到食堂打飯,從不開小灶。

有人想請發掘隊吃飯,他也極少答應,在他看來,考古發掘是腳踏實地的工作,不是吃吃喝喝拉關係。

「對於發掘地的規章制度,宿白嚴格遵守。

」安家瑤講了這樣一件往事:他們在敦煌實習時,住在研究所宿舍,吃飯在職工食堂。

當時,實習隊里有一個叫菅谷文則的日本留學生,按照規定,所里的宿舍和食堂不向外國人開放,他只好住到敦煌縣城,吃飯也只能在外邊的小店解決。

當時,如果宿白動用自己的影響力,完全可以為他走走後門,但他說規定就是規定,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學生就破壞。


「菅谷當時住得是夠遠的。

」聽到這裡,宿白感慨道,語氣中充滿歉意。

但這種嚴守規定、不搞特殊化的做法不僅得到了菅谷的理解,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2017年8月3日,宿白先生95歲生日

「面對這樣嚴格的老師,學生有了不同意見該怎麼辦?」記者問。

安家瑤坦言:「他對學生管得很嚴,但從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

宿白插話:「有不同意見就討論唄。

「他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定論,一直鼓勵學生有新想法,只要能找到確鑿證據證明想法,他都會接受。

」安家瑤說。

謙虛做人,嚴謹治學——這是宿白畢生的信條

如今,桃李滿天下的宿白已不再收徒,但還是有很多考古學、人文專業,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生去閱讀他的經典著作,思考他的研究方法,傳講他的為學故事。

記者想讓宿白對現在的青年學生說一點寄語。

老先生閉目冥思了一會兒,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珍惜做學生的時光,多讀書。

想做其他事情,畢業之後有的是時間,但可以踏踏實實讀書的時間只有學生時代,過了就沒有了。

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多讀些有用的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宿白:百科全書式的考古學泰斗

作者:北京大學文博院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於2018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宿白是北京大學考古學科的主要創始人,是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是傑出的考古學教育家。宿...

考古學泰斗宿白病逝|紀念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2018年2月1日,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白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6歲。宿白,1922年出生於遼寧瀋陽,1944年畢業於北...

考古學家宿白與「涼州模式」

1986 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在《考古學報》上發表了《涼州石窟遺蹟和 「涼州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涼州模式」。他綜合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一窟、第四窟,酒泉、敦煌、吐魯番所出的北涼石塔和肅南金...

逝者|宿白:投身考古近70年,內心從不喧囂

朱亮亮 / 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中心 摘要:宿白先生(2012年攝於藍旗營)據宿白先生弟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今天上午在朋友圈公告:中國考古學泰斗、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宿...

西藏佛教考古第一人離世!宿白的「特別」之處

人生一世,終有一別,這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然而,當別離直愣愣撲到我們面前時,依然讓人心生悵然,情難自禁。考古學家宿白先生今日離世遠行,作為西藏佛教考古的第一人,中國石窟寺考古學的開創者,他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