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文物工作的經歷與體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保護文物得到多、 得道多、 不後悔

考古學對大多數人而言, 是非常陌生的「冷門」專業, 在當年更是很少有人知道考古學。

我中學的班主任蔣才其先生是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的, 他說考古專業好, 老師多, 學生少, 好就業, 於是我就報讀了, 1983年有幸成為中山大學83 級的考古學專業學生。

1987 年畢業後, 我先後在廣東省博物館、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省文物管理委員辦公室和省文物局工作, 至今已近 30年。

我先後參加過廣深高速公路、 三茂鐵路、 廣梅汕鐵路等十多項重大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考古調查與勘探, 參加過連平黃潭寺、 陽春古舊塘、 東莞村頭等多處古遺址與古墓葬的考古發掘, 先後組織或參與「南海 1號」、 「南澳 1號」、 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

可以說, 考古奠定了我一生的事業, 也可以說, 我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文物工作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

參與文物工作, 讓我從一名貧困地區農村的貧困學生, 成長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 走上了領導崗位, 並曾經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職業道德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 2006年 7月被廣東省中共「三大」遺址建設項目領導小組通報表彰, 2008年 10月因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被廣東省政府記一等功, 2011年被推選為廣州市越秀區人大代表。

記得 1987 年畢業分配到廣東省博物館工作, 報到後的第四天, 放下簡單的行李, 就直奔連平縣黃潭寺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起早摸黑, 歷時近 2個月, 終於完成了配合 105 國道建設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黃潭寺遺址現在已成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年輕人, 總有使不完的精力, 用不盡的幹勁, 在考古發掘之餘, 我們與農民工、 服務員一起打球, 在河邊沙灘上起舞, 苦中作樂, 雖苦猶甜。

1988 年, 我參與了廣深高速公路沿線文物考古調查。

當時的東莞, 還是以農業為主, 沿線都是水網地帶, 河網密布, 到處是甘蔗林、 香蕉地。

當時的工作條件十分有限, 我們考古隊一行 6人, 每天一早就站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的車廂里, 沿著崎嶇的鄉間小道, 一路顛簸, 下車之後繼續徒步行走到調查起點, 然後爬山涉水, 穿過甘蔗林, 脫光衣服趟過河流, 一路前行, 終於完成了沿線文物考古調查任務。

廣深高速公路、三茂鐵路、 廣梅汕鐵路等沿線考古調查都是用腳走出來, 真正印證那句「路是人走出來的」, 當時和現在的文物工作條件相比, 可謂是天壤之別了。

我們許多同行也許與文物工作都是「先結婚後戀愛」。

基本上剛開始大家都對文物認識不深, 因此都會有很多不安和疑慮, 對未來沒有信心。

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 在工作中不斷學習, 在實踐中加深認識, 不安和疑慮便會慢慢減少。

也許這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我本人也是在工作了幾年之後才深深地愛上了這行, 因為文物的趣味和魅力往往要在實踐中才能更真切體會。

在學習中認識文物, 在工作中愛上文物, 只有真切的了解和認識才能真正的熱愛這項事業。

識之深, 愛之切。

從事文物工作就是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 剛開始僅僅是職業生涯的考量, 純粹從職業發展來選擇。

可是, 當我執著地、 堅定地走下去, 就自然地慢慢認識它, 真正喜歡它,深深愛上它。

從事文物事業之路也許路漫漫而修遠, 也許我們的同路人與同行者並不太多, 但是我從未後悔。

文物工作是一門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艱苦的職業。

回想起來, 我從事文物工作收穫極大、 得道頗多: 一是有成就感, 因為履行好本職工作, 就是在保護祖先留下來的東西, 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現代社會守住祖先留下來的遺產; 二是文物界的人情味特別濃, 文物行業人數不多交流多, 工作穩定從一而終, 真情常在, 誠意常存; 三是這個行業會給你很多到外面參觀學習的機會, 到全國各地甚至歐洲去參觀, 故宮、 兵馬俑、 龐貝古城都會開闊你的眼界, 增長見識 。

令我最深的感觸是, 文物界同行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會得到很大的人文關懷提升。

文物工作者探索的腳步不僅僅停留在時空介面, 即物質遺存關懷上, 還會關心古代人的精神世界, 關注古代人的信仰和對世界的認知。

進而引伸到現實生活中, 文物人潛移默化地會更加肯定人性和價值。

因為專業的特殊性, 培養考古專業的學生經常會使用小班教學和較長時間的田野實習, 當年的同學們多是感情深厚, 與老師也建立了不錯的關係, 甚至是很好的朋友。

即使外界環境變化莫測, 內心堅守是文物工作者的情懷。

保護文物利在千秋

文化傳承需要載體體現, 這個載體可以是建築, 也可以是遺蹟、 遺物。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與遺蹟, 是一切人類歷史文明成果的體現與總和。

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民族的遺存和遺物, 承載著各個時代的民族歷史文化。

我們了解歷史文化, 有兩樣東西必須看: 一是歷史建築, 二是博物館。

建築是科學、 藝術、 人文的有機結合, 是我們了解歷史、 文化、 科學和藝術的實物見證。

博物館是徵集、 收藏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 是向公眾展示自然與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我們到歐洲參觀旅遊, 總是要看他們的歷史建築、 考古遺址和博物館。

歐洲的羅馬、 巴黎、 布達佩斯……古城保護完整, 羅馬的萬神殿、 鬥獸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建築依然保存較好。

反觀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 要尋找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大城市、 一座兩千年前的古代建築, 已是無望。

隨著新型城鎮化、 工業化的快速發展, 文物消失的進程也在進一步加快。

所以, 中國的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文物蘊涵許多人文情懷,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歸結為一個終極的關懷,就 是 對 「 人 」 的 關 懷 。

脫 離 了 對「人」 的關懷,就算是文史哲博士,也只能說其具有人文知識,而不一定會有人文情懷。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中國自古就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我們擁有五千年多年延綿不斷的文明史,我們的文化不斷延續、積澱、傳承、發展,形成了中華文明深厚的資源寶藏,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應植根於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寶藏中汲取精華。

保護文物貴在堅守

許多老一輩文物工作者不計個人得失默默耕耘, 一生都奉獻給了文物保護事業, 對他們, 我深存敬畏、 心存感激, 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

在老一輩文物工作者身上, 我發現最難能可貴的兩個字: 堅守。

記得有一首詩寫道: 「大海航行, 總會遇上風雨; 山間旅行, 總會遇上歧路; 人生際遇, 總會遇上迷惘。

但無論如何, 只要我們堅定守護信念, 風雨總會過去, 坦途終將到來, 迷惘終成希望」。

文物工作, 貴在四個「堅守」:

一是堅守遺產價值。

科學、 準確評定文化遺產的歷史、 藝術、 科學價值, 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和前提。

只有準確評定文化遺產的價值, 才能知道保護、 修繕、 展示什麼, 怎樣去保護、 修繕、 展示,否則, 就會導致遺產價值的損失。

文化遺產評估的主要內容是遺產的核心價值或突出價值。

評估必須以研究為基礎, 開展對歷史記載的分析、 對現狀的勘察, 對古遺址、 古墓葬還須進行勘探或小規模的試掘。

評估對象是實物遺存和相關環境,評估要有明確的結論。

歷史真實性是文物古蹟的靈魂, 是評估和確定世界文化遺產、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核心標準。

遺產保存的完整性是評估和確定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依據。

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之中, 需要對其歷史、 地域、 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予以尊重。

為此, 必須開展多學科合作, 邀請建築師、工程師、 城鎮規劃師、 考古學家、 地理學家、 歷史學家、 民族學家、 宗教人士、 經濟學家、 文物保護工作者、 遺產地的管理者和本土人士等參與。

二是堅守文物法規。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法律是我們保護文物最有力、最有利的武器, 我們要高舉依法保護文物的旗幟。

在工作中,做到決定合法、程序合法、 行動合法。

既要靈活處理各種關係, 做到上級同意、 人民滿意、 利益相關者符合心意, 面對文物受到破壞事件, 我們又要堅守原則, 做到理直氣壯、勇於擔當、 敢於碰硬 。

三是堅守遺產陣地。

作為文物工作者, 首先要認定文物, 確立陣地。

認定文物, 是縣級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門法定職責。

文物行政部門應當開展調查研究, 收集相關資料, 充分聽取專家意見和公眾意見, 召集專門會議研究並做出書面決定, 公之於世。

其次要做好「四有」工作, 鞏固陣地, 為文物保護提供法規依據。

再次是要完善安防設施, 把守好陣地。

文物行政部門應當重視轄區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的安防設施建設, 切實提升安防技防消防水平,同時要建立健全文物定期巡查制度、 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報告制度、 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信息發布制度。

四是堅守職業品行。

為人處世, 品德為先。

我認為, 作為文物工作者, 應當具備三點: 品德第一, 應當有一顆善良之心、 仁愛之心、 誠信之心, 才能志同道合、 合作共事、 同舟共濟; 態度第二,保護文物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 必須將科學研究貫穿於文物保護工作全過程, 所有保護措施都要以科研成果為依據。

文物工作者除了應當具有良好的品德、 認真的態度以外, 還必須具有很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一言以蔽之, 保護文物貴在堅守、利在千秋。

保護文物:貴在堅守 利在千秋——從事文物工作的經歷與體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京將建百家博物館 開發千種文創產品

中國江蘇網4月7日訊 完成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編制30處以上;力爭在全市建有100家各級各類博物館,每年舉辦200場主題展覽;推進博物館文創試點,開發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1000...

粵博物館四年後將超300個

本報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文物資源豐富,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處。以近年「南海1號」的整體打撈和「南澳1...

熱點八國專家紫禁城話文保

點擊上方「北京參考」可以訂閱哦 日前,來自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以及包含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義大利、墨西哥8個文明古國在內的...

政協委員建議海南省加大水下文物保護力度

央廣網海口2月21日消息(記者朱永)據海南省文體廳的統計,海南省目前共有136處水下文物遺址,居全國之首,其中已登錄的水下文化遺存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為加快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工作,提高我...

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怎麼說?

聆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最新指示全國文物工作會議12日在京召開,傳達了習總書記重要指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

雄安新區 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河北經濟日報訊(記者任俊鵬 王淵 尹智)「雄安地區歷史文化脈絡久遠清晰,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都與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圍繞新區規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