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最喜愛的丑萌生物圖譜,深度科普海洋生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海錯圖筆記》的前世


故宮藏有一套「奇書」,叫《海錯圖》。

實際上,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圖譜。

其作者聶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

苦於自古以來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他決定自己畫一本,於是遊歷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

每看到一種,聶璜就把它畫下來,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並詢問當地漁民,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聶璜根據自己在中國沿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各種生物,經過幾十年積累,繪製了一系列圖譜,並在圖片旁邊配以生動的文字描述——這就是他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的《海錯圖》,也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

《海錯圖》中的記述時有誇張,但妙趣橫生,深受清朝歷代皇帝的喜愛。

那麼,此書是如何進入紫禁城的呢?《海錯圖》中並沒有出現任何有關進獻給皇上的言詞,可見聶璜並不打算將此書上貢。

成書之後,他就從歷史中消失了,《海錯圖》也沒了下落。

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這部書才重現江湖——這一年的皇宮檔案記載,太監蘇培盛把《海錯圖》帶入了宮中。

歷史上,乾隆、嘉慶、宣統等皇帝都很喜愛這部圖譜。

到了民國,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輾轉中,全套四冊書分了家。

現在前三冊《海錯圖》留在了北京故宮,第四冊則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海錯的「錯」,是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

漢代以前,人們就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洋生物。

《海錯圖》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其中的動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

聶璜的嚴謹精神使這本書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

而且每種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觀察記錄,又有文獻考證,並配趣味「小贊」一首,讀來令人興致盎然。

《海錯圖筆記》的今生

張辰亮出生在北京,從小就喜歡大自然,尤其喜愛昆蟲。

他常常到野外觀察各種昆蟲的行為,甚至帶回家裡餵養,並研究它們的習性。

讀大學本科的時候,由於學校沒有開設昆蟲專業,他只得先讀了植物保護專業,學習植物學、昆蟲學。

學習過程中,常常需要去野外實習、抓標本,這倒是讓他如願以償了。

就學期間,曾於2004年被評為《博物》雜誌的「博物少年」,2006年創辦了南京農業大學昆蟲協會並任副會長。

後來,從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碩士畢業後,他成了《博物》雜誌的編輯,運營官方微博「博物雜誌」粉絲已達550萬。

懷著對大自然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他在全國十多個省市開展昆蟲及其他生物資源調查,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經驗,採集並製作了上千份昆蟲標本,還為諸多雜誌和媒體撰文,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和物種保護理念。

張辰亮除在雜誌稿件中科普物種知識外,還堅持在微博上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積累為網友解答疑惑。

此外,他還熱衷園藝手作,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植物種植心得和經驗。

那些丑萌的海底生物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傳說中的海和尚

在中國的古書中,到處可見「海和尚」的傳說。

這種海中的神秘生物長什麼樣,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

有人直接把它等同於人頭魚身的人魚。

《廣東新語》云:「人魚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

至於《海錯圖》,則採用了和《三才圖會》類似的說法:「海和尚,鱉身人首而足稍長。

」還提供了一件目擊案例:「康熙二十八年,福寧州海上網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

觀者驚怖,投之海。

此即海和尚也。

說實話,很難給這種怪物找到一個現實中的原型,畢竟每個傳說都口徑不一。

我們不妨縮小範圍,只看《海錯圖》的描述。

首先,這個「鱉身」就很有意思。

這意味著海和尚雖是龜形,但殼被皮膚包裹,像鱉一樣。

海里沒有鱉,只有海龜。

現存的海龜中,只有一種符合以上描述——棱皮龜。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棱皮龜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龜,能長到3米,遠遠大於其他海龜。

嚴格來說,棱皮龜不算海龜。

因為其他海龜都屬於海龜科,唯獨它屬於棱皮龜科。

棱皮龜科里只有棱皮龜一個種。

它的後背沒有角質的甲片,而是包了一層革質的皮膚,與其他海龜截然不同,不知道的人也許真的會以為是個大鱉。

棱皮龜也是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的爬行動物之一。

按身體比例來講,它的前肢是海龜中最長的。

這麼長的前肢划起水來,可以達到每小時35公里的速度。

這也正好和海和尚「足稍長」的記載相符。

至於「人首」嘛,就見仁見智了。

棱皮龜腦袋光光,倒是符合和尚的特點。

而它的五官,說像人也像,說不像也不像。

有些傳說里所說的,海和尚被抓住後會流淚、口念經文,可能是棱皮龜從眼中的鹽腺排出含鹽液體、發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的現象。

四鰓鱸真的有四個鰓?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康熙六年,聶璜在松江客居,「得食四腮鱸,甚美」。

據他說,這種魚「長不過八寸(26.6厘米),侈口圓頭而細齒,身無鱗,背列白點至尾」。

總之是一種不大、無鱗、腦袋大、嘴大的小魚。

最重要的是,它「腮四疊,赤色露外,此四腮之所以得名也」。

從這幾句描述可以確定,聶璜吃到的是杜父魚科的松江鱸。

按今天的分類學命名法,松江鱸不能算鱸魚,應該叫「某某杜父魚」才對。

但古人一直稱其為鱸,科學界也就沿用古名了。

它號稱有4個鰓,其中兩個只是鰓蓋上的褶皺,不是真鰓。

大部分魚都有這褶皺,可松江鱸褶皺里的皮膚是紅的,「赤色露外」,就像多出兩個鰓一樣,所以有了「四腮鱸」的別名。

人魚原來張這樣?!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古代的說法

一個姓柳的廣東人,曾經給聶璜畫過一種生物:「人魚」。

但聶璜不相信有這玩意兒,因為它太怪了:「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

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

後來聶璜看到《職方外紀》和《正字通》都記載了這種生物,才把它畫在《海錯圖》中。

看這圖,也不怪他當初不信:就是一個後背長鰭的禿頂中年男子。

現在的認識

今天,人們總說:「人魚其實就是儒艮!」但似乎沒有像樣的證據。

儒艮是海牛目的一種哺乳動物。

據說它會把幼崽抱在懷裡,露出海面餵奶,頭上還頂著海草,看著像女人一樣。

其實這也只是傳說,目前沒人拍到過,可信度不高。

儒艮喝奶是在水下喝,母親的乳頭在腋下,小崽含住直接喝就行,不用媽媽抱著,也不用露出水面。

不過儒艮確實是中國的海獸里最像人的了。

它的鰭肢像人的胳膊,面部像微笑的胖子。

《海錯圖》說,有人在廣東海面抓到過人魚,養在池中,「不能言,唯笑而已」,不禁讓人想起儒艮。

這貨竟然是鱷魚?!

圖:摘自《海錯圖筆記》

中國是鱷魚的故鄉之一,古人早就對它有所記載。

但到了清代,由於棲息地減少、氣候變冷,鱷魚的種類和數量大大減少,很少有人見到了。

《海錯圖》的作者聶璜也是久聞鱷魚大名,未見鱷魚真身。

雖說他久居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揚子鱷出沒,但古人管揚子鱷叫「鼉」(音tuó),並不將其視為一種鱷魚。

況且就連鼉,聶璜也未親眼見過。

聶璜對「鱷」十分好奇。

查閱資料後,他發現古書中的鱷是這樣的:長得像蜥蜴,但比蜥蜴大;會潛水,但吞人後就浮出水面;廣東潮州有一條「鱷溪」,鹿走在溪邊,群鱷大吼,把鹿嚇得落水,鱷即吞之;鱷尾上還有膠,尾巴一掃,水邊的人就被粘住,落入水中……

這些傳說的真實性讓人懷疑,聶璜也不敢輕信。

直到某年春天,他遇到了一位叫俞伯謹的福建人。

此人曾在安南國(註:今越南北部)親眼見過鱷魚。

聶璜趕緊讓他細細講來。

於是,俞伯謹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俞伯謹說:「康熙三十年,我表哥去安南做生意,我隨同前往。

正趕上安南國王給他父親過忌日,命各地進貢異獸。

我們便去圍觀。

有人進貢了犀牛,有人送來長尾猴,還有人進貢剛出生的小老虎13頭。

「占城國(註:今越南南部)進貢了鱷魚三條,每條長兩丈(註:6米多),金黃色,身有甲,鱗上有金線三條。

口方而闊,四足短而有爪,尾又長又扁。

最奇異的是,眼上和腿旁有火焰生成,白底襯紅,像畫上去的一樣!」「這些進貢物本來要燒掉祭祀,但安南大臣認為,犀牛有珍貴的角,燒了可惜,長尾猴有靈性不傷人,所以把猴放了,犀牛養起來了,只把鱷和小老虎燒掉了,當時圍觀者數萬人。

那天,我記住了鱷的樣子。

俞伯謹說完,給聶璜畫了鱷魚的簡圖,聶璜又重新描繪,變成了《海錯圖》中的這幅畫。

聶璜最為驚異的,是鱷魚竟然身帶火焰。

他認為,雖然「鱷身光焰,群書不載」,但俞伯謹是目擊者,比書本更可信。

龍是神物,所以人們畫龍時會添上火焰。

現在鱷魚竟也帶火,可知它是龍種。

只不過是龍種中的惡種。

終於知道鱷魚長什麼樣子了,聶璜很高興,寫了一首《鱷魚贊》:

鱷以文傳,其狀難見。

遠訪安南,披圖足驗。

以今天的眼光看這幅畫,除了嘴畫得過短,還是挺接近真實鱷魚的。

「鱗上有金線三條」應指的是鱷魚背上隆起的幾排「鬣鱗」。

體色「金黃色」也基本屬實,因為鱷魚本就有不少黃色鱗片。

最大的問題就是身上的火焰。

現實中鱷魚沒有類似的構造,而現實中的火焰也不可能「白上襯紅」,還「如繪」。

要麼是俞伯謹在講述時添油加醋,要麼就是進貢者「繪」上去的。

畢竟在中國歷史上,「加工祥瑞」的現象數不勝數。

比如,曾有人在龜肚子上書「天子萬萬年」,並進貢給武則天;袁世凱剛要稱帝,就有官員聲稱田裡的蝗蟲頭上有「王」字。

所以,占城國受此影響,給貢品鱷魚畫上火苗,想來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文摘自張辰亮的《海錯圖筆記》部分有刪減)



作者推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美人魚真的存在嗎?|壹起讀書

圖片來自網絡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壹讀君 | 小魚大醬對不起,#壹堆飯#們,好像只有電視里的人魚才是美美的。這是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在《海錯圖》里畫的人魚,他形容其「人魚其長如人,肉...

莫讓生物成為傳說

清代畫家兼生物愛好者聶璜繪製的《海錯圖》,共描繪了300多種生物,幾乎涵蓋無脊椎動物門和脊索動物門的大部分主要類群,還記載了不少海濱植物,是一本頗具現代博物學風格的奇書。但由於時代所限,書中有不...

清代《海錯圖》不靠譜?科普達人破解30個謎題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組奇葩的皇家畫譜《海錯圖》廣受矚目。這組圖譜,由清代畫家聶璜繪製,記錄了371種或奇異凶煞,或憨態可掬的海洋生物,圖文並茂錯雜繚亂,被稱為紫禁城裡的「海底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