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名城的「地下名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在我們讀過的古代鎮江志書中,明明白白寫有三國鐵瓮城、六朝京口城、唐代東西夾城、潤州羅城、南宋鎮江羅城、明清鎮江府城、新城等歷代城池,還有無數詩人詠唱的漕渠、渡口、名樓、古剎,以及眾多的官署、學校、橋樑、坊巷……但是,在現今這座城市的地面之上,哪裡還能找到它們的蹤影?難道它們只是存在於字裡行間的文化符號?

功夫不負有心人。

鎮江考古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在30年中不斷地探查、發掘,終於交出了一份令人驚喜的答卷:所謂志書中記載的歷代林林總總史跡,其遺存絕大部分都被疊壓埋藏在這座城市的地下,它們是一座極為深廣、宏大的文化寶庫,如果用更為貼切的形容詞,則可以稱之為名城「地下的名城」——

記得是1984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

先是,在中山路拓寬工程中,從大市口到中山橋長達數百米、深4米的溝壁上,顯現出自下而上疊加著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歷代地層及道路、水井等遺蹟,其間還出有唐代石人、銀高足杯、銀錠、銅官窯花鳥紋三足盤等珍貴文物標本。

我們就是通過這一條「城市拉練」的口子中,第一次窺見名城地下保存著歷代城市的遺蹟。

同年,我們又在花山灣中房小區建設工地上發現六朝古城遺蹟。

並且,在當年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停建了原定在城垣上興建的5幢樓房,一切為了保護古城的遺蹟和風貌。

今天,當我們走在古城公園的東城垣上,深深感到正是30多年前市政府的明智、果斷的決策,才為今天的古城公園提供了原真的文化景觀。

這兩件事情對於我們考古人來說既是驚喜,又是震動。

因為,過去考古的代名詞為「田野考古」,我們常年也是奔波在縣區的山野、郊外。

也從來沒有想過,在城區的地下還會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存。

1984年市區的兩次考古,可以說揭開了鎮江城市考古的序幕!

1991年,又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這一年,六朝考古專家、南京大學蔣贊初教授率隊與鎮江博物館考古人員合作,開展對鐵瓮城遺址的探查、試掘。

先是在西側土崗發掘探溝,揭示出高達10餘米的西垣六朝夯土牆;次年,又在北垣發掘考古探溝,發現六朝以降歷代城垣遺蹟。

千古之謎的鐵瓮城,終於被考古人發現了。

1993年,根據城市考古的需要,成立了鎮江古城考古所,全面負責古城的考古工作。

20餘年以來,城市考古取得全面、豐碩的收穫:

首先,是城垣、城門考古。

其中,鐵瓮城當屬「重頭戲」。

自1991年考古發現,在十多年的時間裡,通過見縫插針,配合基建,先後對西垣、北垣、東垣、南垣進行探掘,揭示此城系利用北固山前峰土山在其周邊加築夯土形成;繼之,又對城內官署及城外三國石路、壕溝等進行考古,有關考古收穫寫入《江蘇鎮江市鐵瓮城遺址發掘簡報》,發表於2010年《考古》第5期。

而尤其是2004年,對鐵瓮城南門遺址西南一角實施發掘,探方面積200平方米(約占整個門址1/10)。

考古中揭示出六朝四個時期城垣、門墩及道路等遺蹟的疊加序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

這一收穫編寫為《鎮江鐵瓮城南門遺址發掘報告》,發表於《考古學報》2010年第4期,獲得考古界的重視和好評。

此外,20多年來,城市考古還解開了許多名城文化之謎。

如:尋覓先秦蹤影,在多處出土了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另出有關「朱方」地望的磚銘遺物,它們為鎮江先秦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和重要信息;探查京口城、東西夾城、唐宋羅城、明清府城等,其城垣的走向大多有考古的探孔甚至遺蹟予以證實;同時,又對幾座主要城門,如鐵瓮城南門、東夾城西垣清風門、羅城西垣朝京門、北垣定波門、南垣通吳門、仁和門等實施勘探,有的還進行考古試掘,可以說幾座古代城池的拼圖已經逐漸有所明朗;市政交通是古代城市的「血脈」,考古中發現的堰頭、碼頭、堤岸、道路、船隻以及排水設施等遺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古城的建設和城市規劃的格局;橋樑涵閘,發現有范公橋、鴻鶴橋、嘉定橋,京口閘、南水關石閘及東夾城大型涵洞等;百業作坊,發現有六朝船場、南朝鑄錢、宋代冶銅及煉製琉璃、宋元泥塑、元代染業等作坊遺蹟;寺觀遺蹟;經過考古的有唐代甘露寺、宋代普照寺、城隍廟戲台、元代廣惠庵、蒜山寺塔以及明代大佛殿、紫陽洞、鐵柱宮等,展現了名城宗教文化的歷史風采;西津古渡考古,揭示出古代玉山大碼頭、蒜山小碼頭、西津渡古街以及渡口石岸、官署、寺院等遺蹟;2010年,考古發現宋代轉般倉遺蹟,面積達數萬平方米,是當時的國家級糧庫,又是京口港的重要設施之一……

回顧30年的城市考古,可謂是碩果纍纍,取得驕人的成績。

當然還應該看到,近幾年中發生過宋元糧倉遺址被毀、宋代嘉定橋遺址受損等令人痛心的事件,這是必須銘記的深刻教訓。

如果將歷史文化名城比作一株大樹的話,今天在地面上的一切只是她的樹幹和花葉,而名城的地下文化遺產就是名城的根基。

當今,城市化的浪潮席捲全國,城市間的競爭已經不是簡單地比樓高、比路寬,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取決於文化的競爭。

我們必須要將戰略的眼光投射到城市的地下,做好考古、保護、利用的大文章,在千城之中綻放屬於鎮江的奇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墩:長江上游的文明初曙

2015年11月中旬,在寶墩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上游地區的王者之城。寶墩遺址處於成都市新津縣城西北龍馬鄉寶墩村一帶,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氣陰冷,陽光偶爾穿過雲層,...

古城守望者的赤子情懷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清代書畫家鄭燮的七絕《竹石》。詩人借竹寫人,寓情於物,熱情歌頌仁人志士那種追求真理、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與凜然風骨。 以此來...

文明探源|尋覓六朝建康城昔日繁華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建康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領先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都會,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

尋訪鎮江文物古蹟之考古講座

2016年,是鎮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 為貫徹習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宣傳紀念鎮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命名30周年,鎮江市文廣新局、鎮江報業傳媒集團聯合策劃推出了「影響中國...

流光史影鐵瓮城: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許多鎮江人都知道一段佳話,鎮江鬧市區有條萬古路,就是因為鐵瓮城而遲遲未能完工,鐵瓮城遺址作為鎮江市區最早的城池和歷代州署、府署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它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鎮江建城史的初步研究

□ 霍 強一、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朱方城」「朱方」原是商周時期江南東夷族的一個方國,這一地名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吳王句余把「朱方」給齊國逃臣慶封作封邑,慶封於此「聚族而居,富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