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人的祖先不是燕趙人,而是來自一個神秘國度的遊牧民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河北人習慣稱自己的家鄉為「燕趙」,事實上,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代,曾有一片土地,既不屬於燕,也不屬於趙,而是屬於一個名為中山的神秘國度。

為了與漢代的中山國相區別,考古學家稱之為「古中山國」。

史書上的中山國,

首次出現在公元前506年,最後出現在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時,《史記》《左傳》《竹書紀年》等重要典籍,不時跳出關於中山國的記載。

西漢末年劉向的《戰國策》,

更是專門寫了篇《中山策》,

把中山國和戰國七雄同等對待。

中山國位於燕國與趙國之間,

由遊牧民族鮮虞人建立,

最初在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

因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後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

雖曾一度被魏國所滅,

也曾滅而不亡,

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

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

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快速成長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強國之一,

曾有「戰國第八雄」之稱。

然而,卻又在盛極一時後,

被趙國所滅,

倏忽之間,王廈傾覆,就此沉寂。

■中山國都城遺址鳥瞰

少有史籍記載,幾乎無人問津。

兩千餘年,它被人遺忘。

直到上世紀70年代,

考古發掘將古中山國從沉睡中喚醒。

兩個大土丘,揭開中山國神秘面紗

1974年3月的一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館員劉來成的同事孟浩正在端詳幾張照片,照片上是兩座高大的土丘和正在土丘附近取土的農民。

「這是我在平山縣上三汲公社出差時看到的,感覺是墓葬封土。

」孟浩說。

■發掘前的中山王公式墓和哀後墓墓丘

幾天後,劉來成和同事尤道源一起,坐上了開往平山縣城的公共汽車。

出縣城大概20多華里之後,他們望見路邊果然有兩個並排的大土丘,十幾米高。

劉來成當時就意識到,這兩個土丘大得不尋常。

■古中山國考古發掘現場

劉來成他們推測,那下面可能是一座貴族墓,甚至是王墓,露出墓口的古墓可能是陪葬墓。

這一推斷不久後便得到了證實——這兩座土丘下面,一處是將戰國時期古中山國推向鼎盛的第五代國君中山王公式之墓,另一處是先於其去世的王后之墓。

而上三汲公社,也就是今天的平山縣三汲鄉,正是史籍所載古中山國滅亡前最後的都城——古靈壽城的核心所在。

獨有的墓室結構保住整個「寶庫」

1974年11月,古中山國考古工作正式開始。

第二年春,6號墓的發掘開始,可發掘結果是主墓室已被盜掘,空無一物。

就在大家感到失望的時候,考古隊決定,沿主墓室槨室的邊緣範圍,向外加探。

一鏟,一鏟……終於,一些摻雜著朽木木屑的灰土出現在從探洞裡提上來的洛陽鏟中。

這些灰土,與周邊夯土土層顯然不一致。

有門兒!

■挖掘場景

居然在主墓室東西兩側,各找到了一個與主墓室並不相連的陪葬庫。

打開兩側陪葬庫,考古隊員如同中了大獎一般興奮起來:幾百件精美文物因為這種獨特的墓室結構,幸運地躲過了盜賊的洗劫,依然靜靜沉睡在原處。

「是『山』,中山的山!史籍有載古中山國『山在邑中』,與山大有淵源!」當劉來成看到西側陪葬庫里銅山字形器時,激動得大叫起來。

■山字形器

金銀勾勒出「藝術的民族」

1號大墓同樣是主墓室被盜,也同樣有與主墓室隔絕的陪葬庫。

令人驚嘆的是東側陪葬庫里出土的一件珍貴文物——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這件文物是省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也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不准翻模複製的文物。

案,是古代的小桌。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出土時,木質的案面已經腐朽,只留下案座,案座上錯金銀紋飾流暢斑斕。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這件鎮館之寶還具有建築學領域的開創意義。

■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同樣從1號墓東側陪葬庫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也是古中山國匠人精湛技藝的絕佳代表。

匠人別出心裁地塑造出兇猛的老虎將幼鹿送入血盆大口的一瞬間,展現了老虎的強大兇猛與小鹿的柔弱無助,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中山王陵墓想像圖

「出土的許多器物,藝術基調洒脫奔放,不似中原常見器物那樣中規中矩,這多少反映了古中山國先民所具有的北方民族的獨特氣質。

」劉來成評價說。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古中山國「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正是對古中山國手工匠人高超工藝技巧和絢麗多姿工藝品的讚嘆。

銘文「說話」證補歷史

經過長達兩年多時間所發掘的,這裡到底是不是古中山國呢?當1號墓西側陪葬庫被打開,人們馬上注意到了一隻個頭巨大的銅方壺,對銅方壺外壁簡單清理後,考古人員看到了三個古文字——「中山王」。

■中山王刻銘銅方壺

歷經兩年多的古中山國考古終於得以正名。

中山王鐵足銅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鼎上銘文469字,僅次於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西周毛公鼎,在戰國銅器中極為罕見。

■中山王鐵足銅鼎

出土文物還告訴今人,在當時,由白狄後裔建立起的古中山國,在服飾、文化、習俗上與中原諸國已無太大差別,已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銀首男俑銅燈

這座銀首男俑銅燈,刻畫了一個身穿斜領右衽長衣,寬袖低垂,頭梳戰國時期中原特色髮髻的中山國男子形象,這是典型的中原裝束。

還有一件此前未被重視的文物,也被證明是稀世珍寶——錯金銀兆域圖銅板。

■錯金銀兆域圖銅板

考古研究證明,錯金銀兆域圖銅板是古中山國王、後陵園平面設計圖,也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張古代王陵平面設計圖。

根據錯金銀兆域圖銅板所標比例推算,古中山國疆域約合戰國時期里數為東西454華里,南北606華里,其總面積與《戰國策》中「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之說基本吻合。

文物與史籍的相互印證讓歷史更為可信。

燕趙大地的北狄民族

春秋時期,狄族活動一度非常強盛,白狄,是狄族的一個分支,王族為厘姓,早先遊牧於膚施地區(今陝西榆林無定河北岸至延安一帶),後逐漸東遷到河北境內,先後曾建有肥國(今河北藁城)、鼓國(今河北晉州)、鮮虞國(今河北唐縣)這三個主要的方國。

為了自身的發展,白狄不斷侵擾諸夏以獲取生存空間,因此也多次遭到諸夏(編者註:即周朝時華夏,與蠻夷戎狄四夷區分)的聯合攻擊,公元前6世紀,這三個國家都先後被滅,但趁著吳楚之間戰事,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復國。

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中山國之名始見於史書。

那麼,古中山國疆域究竟在哪裡?

據測算,鼎盛時期的古中山國疆域,包括今天石家莊的大部、保定南部、衡水西部,南北跨度約200公里,東西跨度約150公里。

其都城則位於太行山東麓平原,也就是今天的平山縣三汲鄉一帶,北靠東靈山和牛山,南依滹沱河,城址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

■古中山國老城牆

然而,巧妙利用周邊強國之間矛盾在夾縫中生存的古中山國,外交政策上註定是步步險棋。

稍有差池,便難逃被周邊強國吞併的命運。

■古中山國虎符

公元前296年,古中山國已無法在燕趙之間施展借力制衡之術,都城終因抵擋不住以趙國為首的趙、燕、齊三國連續進攻而陷落,盛極一時的古中山國走向傾覆的末路。

燦爛的中山國文化遺產

我土生土長的國際莊人,都是中山國的子民啦!咱們中山國有哪些名人和璀璨的歷史文化呢?

軍事家樂毅

樂毅(yuè yì),是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千乘之國

中山國的糧食貿易十分發達,境內河流眾多、水路和陸路四通八達,被稱為千乘之國。

其經濟和文化之輝煌令人刮目相看。

中山國的漂亮馬車,簡直就是馬車界的法拉利!

中山國面積雖不大,卻躋身強國之列。

能修得起長城,那絕不是一般的有錢啊!

手工業發達的藝術王國

中山國的人們心靈手巧,手工業異常發達,被稱為藝術王國。

在中山國遺址發掘出土19000餘件珍貴文物,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其中包括三項世界之最:

▼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守丘石刻」;

▼世界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兆域圖」;

▼以及現存最早發現的古酒;

▼還有四項中國之最:我國年代最久的鑄鐵大盆、也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戰國時期最大的鐵器,重量74.1公斤。

▼我國現存最早的祭山禮器;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遊戲投壺實物;

▼據說是這麼玩的,看誰能扔進去;

▼銘文字數量最多的青銅器;

咱國際莊向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次知道戰國時期你是哪國人了吧,

沒錯,中山國!

快快告訴你的小夥伴吧!

來源:北洋之家

作者系記者 《河北日報》記者 李冬雲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山如何美?簡牘中山|最後的戎狄(第三集)

編者按隨著中山王墓的洞開,神秘王國重新世人眼前。豐富的考古成果令人振奮,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舉世震驚。中山國的藝術融合了遊牧民族與華夏族各自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跟隨作者一起了解,中山如...

最美平山之古中山國中山王陵和中山兆域圖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摘要:靈壽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的兩片區域,是中山國的王陵區,共有七座王族墓,現已發掘中山成公墓、中山王厝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號墓。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厝墓均為...

看那些古中山國考古出土的精美文物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第一個華夏化的戎狄國家。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經...

中山王陵墓內存玄機 十五連盞銅燈的源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春秋時全國共有100多國,經過不斷兼并,到戰國初年,只剩下十幾國,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