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如何美?簡牘中山|最後的戎狄(第三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

隨著中山王墓的洞開,神秘王國重新世人眼前。

豐富的考古成果令人振奮,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舉世震驚。

中山國的藝術融合了遊牧民族與華夏族各自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今天跟隨作者一起了解,中山如何美?

中山如何美?

古國失落

在歷史的長河中,「戰國第八雄」中山國這朵奇葩,一直閃爍著神秘的色彩。

從「鮮虞」見諸史籍到徹底消失,逾時478年,它幾乎綿亘了整個春秋戰國時代。

因此,中山並不是一個短命王國。

但對它的記載,卻非常零亂,也缺乏準確和正面的描述。

最大的原因,是正統觀念中,中山國是異族,是另類,是華夏的敵人,不馴服的孤狼。

史書上的中山國,首次出現在公元前506年,最後出現在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滅掉時,著名的《史記》、《左傳》、《竹書紀年》等重要典籍,不時跳出關於中山國的記載。

西漢末年劉向的《戰國策》,更是專門寫了篇《中山策》,把中山國和戰國七雄同等對待。

不過,所有這些記載都是零零星星的,而且用的是別樣的口氣,以至於中山國被披上了一層模糊而晦暗的外衣。

這個幾經起落的國度,更未有任何考古發現,能夠證實上述記載。

進入當代,文博大家郭沫若也曾苦苦尋覓過中山國的蹤跡,但直到他去世,這個22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依然毫無蹤跡。

難道這個國家永遠失落在了歷史深處?

直到1974年,一個寒冷的冬季。

■中山國都城考古挖掘現場

這年冬天,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三汲公社農民大規模平整農田,不斷到附近的一些大土丘上取土,結果在刨開的土堆里發現很多大瓦。

咦,這裡面有什麼古怪?

挖土農民驚詫不已,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已聞訊趕來,發現挖出的大瓦是戰國時期的,而且——是宮殿建築所用的大瓦!

環顧左右,此地是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交壤處,西控太行要隘,東連齊、魯,北接雲、代、榆林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可能有戰國遺址,考古人員作出判斷。

當地一位農民向考古隊講起了一件往事:

三十多年前,村裡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夏天大雨把家裡地頭衝垮了,他就在另一塊沒有種莊稼的地里起土填埂擋水,結果挖出一塊「大河光石」,石頭上面刻有文字,「可誰也不認得那是什麼字」。

考古人員隨即來到劉西梅家,看到了這塊石頭。

撫去石面上的塵土,人們驚訝地看到19個字次第露了出來。

雖然當時不能解讀這些文字,但他們隱隱約約意識到,這裡面肯定隱藏著一個大秘密。

■公乘得守丘石刻

■李學勤教授(《中山國記憶》採訪劇照)

考古隊隊長陳應祺把石頭上的文字描摹下來,寄給了古文字專家李學勤。

經過研究,李學勤肯定這塊石頭是戰國時代的遺物,並對文字進行了翻譯:「監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後俶賢者」。

什麼意思呢?

這是一個叫公乘得,一個叫舊將曼的人,專門留給後人的,意思是:告訴後來的君子們,我們兩個給國王看守園囿、給他捕魚,現在又給他看守陵墓。

石破天驚,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句話,證明此處是戰國時代一個王陵的所在地。

這塊後來被稱為「監囿守丘」的刻石,成為揭開戰國中山國之謎的第一把鑰匙。

深入的田野調查和考古挖掘同時開始了。

在距古墓群不遠處,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製作陶器、銅器和玉器的手工業作坊遺址。

在離古墓群不遠處,人們又發現了古城牆的夯土地基……這個古城遺址,經過隨後多年的持續勘察,範圍不斷擴大,面目不斷清晰,令考古人員興奮不已。

這座城,包括了古城城址、城外陵區以及居民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

■中山國都城遺址鳥瞰

古城城址北靠東、西林山,南臨滹沱河,形狀像一枚不規則的桃子,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約4.5公里。

城址由七條城垣組成,現城垣早已不存,只余城基。

城內分為東西二城,東城北部是宮殿區,南部為大型夯土建築區。

西城北部為王陵區。

中部為大型官方手工業作坊區,有燒陶、鑄銅、冶鐵、製作骨、玉、石器的作坊遺址,南部為商業活動中心和居住遺址。

城外東部高坡上,則築有軍事小城,來守衛都邑。

西部山腳下為中山貴族墓區。

城外西北、東北部為平民墓區。

根據勘察情況和歷史記載,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裡很有可能是失落2200多年的中山國國都。

他們還找到一個更重要的物證---這裡有一座小山,完全吻合史書中關於「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記載,說明三汲公社就是戰國時代中山國都城的所在,而這裡埋葬的,就是中山國國王。

王陵區分為兩部分:一處在中山靈壽故城以西兩公里的西靈山南坡高地上,1、2號大墓東西並列;另一處在靈壽故城內西北部,3至6號大墓東西向錯列。

發掘前的調查,首先從編號為1號的大墓開始。

1號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地上封土仍高達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

封土由下到上構成三級台階,第二級台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築的遺蹟。

封土上的建築被稱作「饗堂」,在古代喪葬制度中,是王侯級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該饗堂早已坍塌,但考察發現,這個墓頂建築共由一層饗堂、兩層迴廊組成,氣派恢弘,顯示墓中主人地位顯赫。

經鑽探發現,這個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間有一個墓室,按禮制應屬於國王級陵墓。

■中山王厝墓

隨著勘探範圍的擴大,考古人員在1號墓的外圍,又先後發現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1個雜殉坑。

陪葬人的頭部都朝向主墓,說明其與主墓中人物的關係十分密切,應該是主墓中人物的妻妾。

陪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從器型上分,有禮用的玉壁,有飾用的玉佩,有實用的玉梳、帶鉤、玉人和一些小玩具。

它們都是玉器中的珍品佳作,反映出主人身前的奢華生活。

■平山縣三汲鄉·桓公陵

■墓葬出土小玉人

也有奇怪的發現,距主墓稍遠一些的6號陪葬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大多是一些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

有人猜測,6號陪葬墓中的女主人或許是一個比妾的身份還要低下的奴婢。

一個擁有成群妻妾的人,一定會擁有更多的奴婢,但為什麼只有她可以葬在主人的身邊呢?

只能用她特別受主人寵愛來解釋了。

從1974年到1978年,考古人員發掘了1號大墓和6號大墓,僅這兩組墓,就出土文物19000餘件,大量孤品珍品,震驚世界。

1975年秋,考古人員先對6號墓實施發掘,從外觀看,它比1號墓小一些。

遺憾的是,主墓室曾遭嚴重盜掘,已經一無所有了。

就在人們不再對6號墓抱什麼希望時,一個民工在主墓室側面平台上意外踩空的一腳,竟踩出了一個寶庫。

陳應祺回憶說,我們挖到那一層,一個民工一踩,哧溜一聲,那隻腳就下去了,一個大窟窿,嚇他一跳。

把他拉起來,旁邊圍觀的老百姓一看說,好大的煙!

其實,窟窿里冒出的不是煙,而是因為墓里與墓外溫差大,冒出的熱氣。

■挖掘場景

這個民工無意中的一腳,一個在以往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的墓葬格局出現在考古人員眼前。

在主墓室的兩側,竟然還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用來放置陪葬物品的倉庫。

這種超常規的墓室結構設計,被以後的發掘證明,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的。

在主墓室東西兩側的寶庫中,一次就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

■中山王陵墓享堂想像圖

■山字形器

最特別的是山字形青銅器,最高者143厘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5件。

這種造型特別,氣勢雄偉的青銅禮器,可列於帳前和帳周圍,十分雄偉,象徵王者權威,為中山國所特有,也是中國考古中前所未有的發現。

它是以山為崇拜的古代鮮虞人精神的凝練,是中山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可看作是中山國的「國徽」。

出土文物中引人注目的還有9件三足銅鼎。

漢語中,常用「一言九鼎」來形容地位權威。

當時,只有尊貴的周王有資格用九鼎,諸侯只能用七鼎,諸侯以下的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則不許用鼎。

在中山國王墓中出現九鼎,不僅說明當時已「禮崩樂壞」,還說明鮮虞人在禮制上已開始效法諸侯強國了。

■成公墓出土銅升鼎

隨後,經過兩年多的鋪墊,人們期待已久的1號墓的挖掘終於開始了。

這個神秘的古墓中會有什麼呢?

勘探表明,1號墓在墓室構造上完全接近於6號墓,不同的是在主墓室的東北方向又多了一個寶庫。

就是說,6號墓有兩個寶庫,1號墓有3個寶庫。

接下來,人們又在高大的封土北側,發現了一個斜插進墓室的盜洞。

這是一個古老的盜洞。

戰國時代晚期的這次盜墓,使1號主墓中最大的槨室里除了幾個吊棺用的大銅環和一些文物殘片外,幾乎一無所有了。

盜墓人在洗劫之後,還放火把整個墓室燒得面目全非。

不過,在主墓室一角,還留下了一個稀世珍寶,此刻,它就靜靜地被壓在一塊石頭下面。

主墓室暫時沒大的發現,但在1號墓的寶庫中,發現了大量令人瞠目結舌的精美文物。

首先是東邊的寶庫。

——錯銀雙翼神獸,是中國神話傳說中風神「飛廉」,怒目圓睜,張口咆哮,似乎隨時都可能騰空躍起。

■錯銀雙翼銅神獸

——錯金銀青銅四龍四鳳方案座,造型以龍鳳為主體,4隻神龍頭頸各自伸向一方,昂首挺立在由四隻靜臥的小鹿承托的環形圓盤上,整體造型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古板的表現手法,是一件極其罕見的藝術瑰寶。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錯金銀虎噬鹿底座,是一座屏風底座,一隻勇猛威武的老虎正將一隻小鹿送入口中,老虎的勇猛敏捷與小鹿的弱小無助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大自然中弱肉強食的生動畫面。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

——十五連盞燈,則堪稱是銅燈中的精品。

它的整體造型就像是一棵大樹,由燈座和七節燈架組成,主幹豎立在猛虎托起的燈座上,叉出的樹枝上托起十五盞錯落有致的燈盤。

每節樹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狀各不相同,便於安裝。

樹枝上有遊動的夔龍,有鳴叫的小鳥,還有一群頑皮戲耍的小猴,樹下還站著兩個嬉逗群猴的人。

全燈各盞上下錯落有致,無一重疊,構思奇特造型新穎。

此前戰國時期墓葬中也有連枝型銅燈出土,但裝飾這麼多動物與人物的,鳳毛麟角。

■十五連盞燈(局部)

東邊的寶庫清理完成,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發現有關中山國的文字。

考古人員隨後打開東北庫,咦?竟是一個空庫!

奇怪的是,這裡既沒有被盜掘的痕跡,也沒有擺放過器物的痕跡。

最後打開的是西邊的寶庫,這裡卻有著更驚人的發現:除了琳琅滿目的珍寶,終於看到了文字。

在一件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方壺上,四面刻滿了450個字的銘文。

它告訴後人,這裡埋葬著中山國一位最有作為的君王,他的名字叫「厝」

■中山王夔龍紋銅方壺

■方壺壺身鐫刻銘文

銘文中還特別記載了征伐燕國的戰爭。

這場戰爭,就是本系列第二篇中,提到的「五國相王」後的中山國攻打燕國之戰。

公元前314年,中山國王「厝」乘燕國被齊國攻打之時,背棄與燕共同稱王的盟誓,占領了燕國方圓幾百里的疆土。

這件巨大的青銅酒器,就是為了紀念討伐燕國取得勝利特別製造的,而製作這件酒器的材料還是從戰敗國拿來的,勝利者的驕傲溢於言表。

銘文追述了先祖及先王的業績,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國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

文中還提到,「厝」之前還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

據考證,此前發掘的6號墓,埋葬的就是中山王世系的第四代君王———成公,1號墓中的「厝」是中山國第五代君王。

從1號墓中也出土了9隻銅鼎,比6號墓成公墓出土的九鼎更加精美。

其中最大的鐵足銅鼎上,刻有469個字的銘文,是迄今出土的戰國時代青銅器中字數最多的一件。

另一件刻銘青銅圓壺上,也有182個字的銘文。

中山王鐵足銅鼎、中山王圓壺和中山王方壺,這三大青銅禮器不僅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也代表戰國時代工藝製作的最高水平,故被合稱為「中山三器」。

■中山王鐵足大銅鼎

更加奇特的是,1977年,在發掘中山王墓的過程中,在東、西兩庫,分別發現了一件扁銅壺和一件圓銅壺,壺口都用銅蓋密封,封閉緊密。

有工作人員晃了晃,感覺裡面有液體,打開那件圓壺後,頓時,一陣酒香飄出。

又一項震驚全國的重大發現問世。

■中山王墓出土的銅酒壺和壺中留存的酒液

為慎重起見,考古專家們把這兩壺酒液送去北京。

1978年10月,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了鑑定。

鑑定結果表明這兩種酒不含有酒石酸鹽,故不是水果酒,都是用糧食釀造的,非蒸餾酒,只是深埋地下2300多年,儘管密封完好,酒精也已揮發得只剩下萬分之零點五。

另外還含有乙醇、脂肪、醣等17種成分。

此外,還含有銅、鉛、錫、銀、鎂、鋁、錳等多種金屬離子,這些可能是酒呈綠色的原因。

這兩壺出土於中山王墓中的古酒,屬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的最古老的實物酒。

它不僅為研究中國釀酒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並與盛酒器相結合,為研究當時的用酒制度提供了寶貴材料。

如今,淡綠色和深綠色的兩種酒體封存在河北省博物館的庫房內。

這美酒,想必是中山王「厝」最喜歡喝的,但這位君王卻是個短命君王,伐燕勝利後的第二年,他便一病不起,不久就辭世了。

一直以來,「厝」是被作為中山國一位英明君主來看待的。

他16歲即位,統治中山國20年,把這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帶向繁榮與興盛。

尤其是公元前323年,21歲的中山國國君厝與韓、趙、魏、燕等幾個「萬乘之國」一起稱王,成為戰國第八雄。

正當國力蒸蒸日上時,厝王卻以36歲的英年早逝了,這一年是公元前308年。

繼位的兒子,雖然仍以年老卻能幹的司馬用為相邦,但國力已開始衰落。

再回到主墓室。

獨一無二的「銅版兆域圖」該露面了。

■錯金銀銅版兆域圖(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設計平面圖)

1977年秋,人們在這個巨大的墓坑中做著最後一點清理工作。

這時,在墓坑西邊的一個角落裡,一位工作人員隨意挪動一塊石頭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塊扭曲的大銅板。

這塊長方形銅板在盜墓人放的那把大火中,被燒得面目全非。

清理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塊長96厘米、寬48厘米的銅板表面,是一幅由金銀線鑲成的圖案,旁邊還有文字注釋。

這是一份王陵建築的設計圖,圖中標明的長度,換算成今天的比例尺,為1:500。

在「兆域圖」上的文字詔令中,中山國王命令大臣嚴格按規定施工,如果出現質量問題要追究責任。

他還說,擅闖王陵者,格殺勿論,罪及子孫。

銅版兆域圖的出土,說明戰國時期已有專司王陵建設的部門和官員。

■透雕圓形夔龍黃玉佩

中山王陵中,件件器物是珍寶:

「中山三器」、中山侯鉞、山字形器等,為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及文字書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銅錯金銀龍鳳方案、十五連盞燈、銀首人俑燈、虎噬鹿器座、犀牛器座、雙翼銅神獸以及帶有壓劃紋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盤、鷹柱大盆,大量的玉龍、玉虎、玉人等,則以精巧的做工,獨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國手工業在鑄造冶煉及工藝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術。

反觀銅版兆域圖,這份王陵建築設計圖看似貌不驚人,意義卻不同凡響——

它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建築規劃圖,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早的建築設計平面圖。

此圖在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建築學等方面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比國外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還要早600年。

隨著中山王陵的發掘和都城的廓清,千古之謎頓解,絢爛的中山國,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1988年,中山古城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古城遺址(北側為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

■虎形黃玉佩

■銀首男俑銅燈

《最後的戎狄》一文到這裡就暫告一段落了,我們的轉載已取得原作者的授權,為了保護作者原創,本集只摘選了前半部分中山王墓瑰寶,欲了解更多,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中山國源於白狄鮮虞,崛起於晉北,強盛於太行。

挾遊牧民族之鐵血,糅華夏文化之妍麗,形成了獨特的中山之美。

這美埋藏了千年,跨越了古今,我們何其有幸能夠親眼目睹它的重生!

最後附張志平先生詩作一首,作為簡牘中山 —— 最後的戎狄專題結束語:

詩詞作者:張志平

書法作者:閆素英(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石家莊市書法家協會理事)

中山懷古

中山三遷費思量,瓦釘十萬綴享堂。

狄希千日造酒醉,巧工八百刻字忙。

宮內舞美奢侈滿,殿外歌悲家國殤。

雙獸神勇鎮遠客,殘垣廢都總悲涼。

-END-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山國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神秘的「千乘之國」

光明網01-16 03:24顯示圖片□本報記者楊惠玲/文張曉峰/圖在河北博物院的北門前,有一對通體黝黑、造型奇異的巨大「神獸」,只見它們似獅似虎,但卻身生雙翼,頭部高昂,四肢有力。這是根據戰國中...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中山王三器欣賞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

隱藏在燕趙之地的古國——中山國 快看這是哪?

中山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戰國第八雄」中山國,一直閃爍著神秘的色彩。中山國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絢麗鮮明的中山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市的平山、靈壽一帶,發掘出的中山國遺址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