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鼎篆銘立中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夔龍紋方壺中山大鼎
□程雪莉
一個在司馬遷史書中有過記述,《戰國策》里落墨有傳,李白歌頌,曹雪芹引用,郭沫若痴迷尋找的古中山國,它的都城到底在哪裡?它有著怎樣的國王世系,怎樣的文化和疆域?這一切如濃濃迷霧,飄蕩在戰國典籍的書頁上。
而戰國重器——中山大鼎的發現,用獨特的文字為我們描述了,這個有著深沉悲壯的歌聲,婉約清麗的琴聲,婀娜多姿的舞步,曾經盛極一時的藝術之國。
今天,就讓她穿越歷史時空,翩然而至……
(一)
1977年,在平山和靈壽交界的東西靈山前,盛夏的強光打開了一座神秘的大墓。
大墓封土壯觀,結構宏大,巨大的「山」字型禮器、騰飛的「雙翼神獸」、璀璨的「十五連盞燈」……無數精美文物的出土,讓發掘隊員驚嘆,所有的人都高度興奮著,專家、學者、國家和省市的領導都高度關注著,但人們都陷入更濃的迷霧深處:這座王侯級別的陵墓主人是誰呢?
早在四年前,大墓周圍三汲公社的社員們在「陵台疙瘩」取土造田。
老百姓們傳說,這兩個土疙瘩是王母娘娘路過時,停下來磕了磕鞋子,磕出的鞋窠里的土。
土疙瘩邊上也有古墓,挖出些青銅器物,皆是銹跡斑斑,農民們根本不用手去摸,只用鏟子將他們鏟到一邊丟掉。
他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老輩子的冥器,墓里出來的東西,晦氣、膩歪,所以沒有人去理睬。
這一帶的人們挖豬圈、打井時,經常挖出古物,罈罈罐罐的,全不當回事兒。
那天,一個叫茹成山的人,來到了陵台疙瘩前,他是平山縣原文教局長,家就住在大墓附近,每天上下班路過這裡。
他對文物有些概念,看到農民們挖出的器物不一般,便向河北省文物部門報告了情況,並邀請專家們來看看。
茹成山並不知道,他的報告即將揭開一個神秘王國千年原貌的面紗。
在一個春日,河北省文物局的劉來成和尤道源兩人第一次踏上了三汲的土地。
當兩座壯觀的金字塔般的陵台出現在他們眼前時,當看到陵墓周圍散亂著戰國時期的陶片、瓦片時,他們興奮地斷定:這裡絕非一般墓葬,應該是戰國時期的王陵。
不久,劉來成、陳應祺等考古隊員懷著滿腔熱忱,拿著簡陋的工具,背著鋪蓋卷進駐三汲,開始漫長的考古發掘。
他們首先搶救挖掘了三汲一帶的幾座墓地,幾年間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
大墓的發掘不斷進展,各路專家不斷來看,眾說紛紜的猜測也連連提出,是漢墓?唐墓?北朝墓?一時專家們也迷惑其中。
隨著陵台大墓的逐漸打開,劉來成等人想到這裡與靈壽縣相鄰,史冊有記載說中山國桓公曾遷都於靈壽。
莫非這是中山國王的陵墓?
正如著名考古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首席專家李學勤所說:「人們只有通過考古的方法才能找到最早期的文明……把文字、銅器、城市等作為文明的標誌來探討文明的起源,其可操作性是不言而喻的。
」而青銅器上的珍貴文字,無疑是考古工作者最為關注的焦點。
戰國中山王墓的發掘也同樣面臨這樣「焦急」的時刻。
王墓中非同尋常的青銅器一件件出土,作為王侯標誌的「九鼎」也抬出墓室,送到旁邊簡易的工作室。
王陵上空被興奮的空氣籠罩著。
然而,那一刻天色昏沉。
專家們焦急地期待著焦點燃燒,期待著文字的小精靈扇動著翅膀飛臨。
文物是文明的載體,文字是文明的標誌,文字能讓文物化蛹成蝶,讓歷史一錘定音。
(二)
奇蹟即將顯現,一連九個鼎被抬出大墓。
「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彰顯著古代嚴密的禮制。
鼎,起初是古代的鍋,是烹飪的器具,到商周時期,銅鼎逐漸成為象徵貴族等級身份的禮器,鼎有多個種類,有升鼎、陪鼎等。
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和奴隸不許用鼎,即所謂「禮不下庶人」。
此時,鼎是盛放牛、羊、豕、魚、鮮臘等祭祀肉食用的。
東周時期,特別是戰國時代,隨著周王室的衰微,「禮崩樂壞」,各諸侯國都自行製作和使用九鼎,甚至任何一個強盛起來的諸侯都可以「問鼎中原」。
九鼎的出現讓人們的視線更加指向了神秘的中山國,中山國靠武力聞名於諸侯,雖為「千乘之國」,卻逐步發展為戰國第八強國。
但這九鼎是不是中山王的大鼎?一切還只是在推測當中。
這九個鼎大小不一,依次縮小,最小的3.8公斤,最大的首鼎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重達60多公斤,真是王之重器啊!
夕陽隱去了光芒,在簡陋的考古工棚里,就著昏沉的光線,考古隊長劉來成幾人在清理著青銅大鼎。
他們發現大鼎竟然有三隻鐵足,為銅鐵合鑄!這說明了大鼎採用了銅鐵分鑄的方法,鼎身和附件分別鑄造,這是以前考古史上沒有發現的,說明當年鑄造時進行了勞動分工,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打開鼎蓋,發現蓋口之間竟然還存有白色麻布,輕輕拿掉麻布,下面的銅面竟無銹如新,真讓人驚訝!再看鼎中,底上還存有咖啡色的結晶肉羹,歷時幾千年,新鮮的銅沿兒、晶瑩的肉羹,恍然讓人們感到王的盛宴剛剛結束。
考古隊員們的心都被大鼎激盪地興奮起來。
大鼎的銅銹漸漸退去,劉來成隱約感到了什麼,他找人幫忙,說,咱們把大鼎抬出去看看。
這一看不要緊:好傢夥!這是字兒呀!密密麻麻,鼎身上全是文字啊!
拂去銅銹與泥土,周身刻滿文字的大鼎「光芒四射」,多達77行,469字。
這個大鼎是我國戰國銅器中銘文最多的器物。
仔細研讀,極容易辨認的篆書文字「中山王」三字闖入人們的眼帘,整個考古隊沸騰了!
大墓考古的盛大展演還在不斷呈現。
刻銘的夔龍紋方壺,450字,也有中山字樣;銅圓壺,刻有182字;之後,主墓室出土的銅版「兆域圖」經過文物專家修復,又有450個用金銀鑲嵌的文字能夠辨認;此外,許多文字用墨寫在玉器上,直接鑄造在器形上,印在封泥上……這個叫公式的中山國王大墓中共有2458個文字迤邐呈現。
自此,一個文字銘刻的國家清晰地站在我們面前。
就是它,就是它,這就是神秘的古中山國!
除去文字,中山大鼎本身也有諸多特點。
有悖於中原禮制的痕跡處處可見,這個由北方遊牧民族白狄建立的中山國,無疑融合了北方民族的一些習俗,形成了自己的禮制,並由此延續了二百多年的歷史。
(三)
伴著涼爽的秋風,「戰國中山」向全國傳遞著喜訊。
考古專家們聞訊而至,古文字大家也揣著興奮來了,他們躍躍欲試,他們要考證出中山王和他的子民們到底向這個世界訴說著什麼。
生命垂危的郭沫若先生也把最後的餘光投在中山文字上,但是,他很遺憾無法再與中山文字結緣了。
另一位業已75歲高齡的老人商承祚來到中山王墓前。
他是古文字學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出身廣東番禺書香仕宦之家,早年師從羅振玉選研甲骨文字,後入北京大學攻讀國學研究生。
他主編的《殷墟文字類編》被後人稱作「甲骨文字典」。
1977年9月的一天,當時在中山大學任教的商承祚先生來到公式墓發掘工地。
商先生一住就是5天,用自己頂尖級的技術為大鼎等銘文拓片。
商先生戀戀不捨地離開工地,臨上火車,他依然不能放心這些美麗的文字,迫切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觀摩到這些精美的藝術字體。
他把期望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古文字專家張守中先生。
張守中祖籍河北豐潤,是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侄孫,早年師從鄧散木先生學書法,精修古文字的摹寫與研究。
張守中為了絲毫不差地讓後人看到中山篆文,他先後摹寫達10次之多。
最終,1981年5月,一本由商先生題寫書名的《中山王公式器文字編》帶著濃濃的墨香誕生了,這本書成為了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和書法家們的工具書。
大鼎銘文的魅力征服的何止張守中一個人。
細細觀賞,那些瀟洒的銘文,露鋒爽利,筆筆送到,沒有一絲顫抖;通篇文字圓潤流暢,絲毫不見敗筆!並且銘文與器物處理得相互和諧,講究謀篇布局,甚至文字結尾處出現了象徵性的印章。
這無疑是研究我國早期篆書的珍貴資料,中山銘文被譽為「戰國列印體」。
但是,中山工匠們到底是用什麼鑿刻出如此完美的書法藝術呢?用鐵器嗎?那該多麼鋒利?專家們爭論紛紛,百思不得其解。
當年中山文物第一次展覽時,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銅器修復專家高英曾說:「我真不明白古人怎麼刻得這樣完美?」高英是當世手藝人中的高手啊,和青銅器打了一輩子交道,並且又使用著先進的工具,竟然也為之驚嘆。
一次,我到靈壽農民王三妮的青銅工藝廠,見工人們正在模仿鑄造刻銘大鼎。
他們先是在蠟模上刻畫,然後鑄造。
即便這樣,在潤軟的蠟胎上刻畫起來都非常不易,筆畫竟然不能保持那樣的完善流暢。
王三妮感嘆說,「這要直接在堅硬錚錚的青銅上鑿刻,且這樣完美,真是不敢想像,簡直是鬼斧神工!」
(四)
中山篆銘不僅僅刻出這個國家,刻出中山的奇絕工藝,文字的背後內含豐富,層層疊疊,綿綿不絕地組合出我們想要知道的秘密:
中山王公式墓出土的大鼎、方壺、圓壺,文物界稱「中山三器」,給予很重的地位,長篇銘文里記載了中山國的歷史,歌頌了先王的德行,比如大鼎銘云:「昔者吾先祖桓王、昭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
」圓壺上則銘刻著公式王對他的繼承者公式公式的諄諄告誡,根據銘文內容,專家們推斷,中山國世系至少為文、武、桓、成、公式、公式公式、尚七代。
銘文上反覆出現相國司馬熹全心全意輔佐中山王,為三代之重臣,這印證了《戰國策》「司馬熹三相中山」的記載。
銘文中不但有中山國的「內政」,還有「外交」。
比如,銘文讓我們第一次了解到,公元前314年,燕王噲讓位相國子之後,齊國打著天子旗號討伐燕國,中山也一樣參加了這次戰爭,並與齊國一樣得到周天子和諸侯的支持。
並且戰功赫赫,占領了燕的大片土地,取得了燕國的「吉金」,鑄造器物,「以祀先王」。
當然,銘文除了記述這次戰爭的功勳,也把燕國「反臣為主」而亂國當做反面教材,告誡後世之王,千萬不能效仿。
中山王使用的文字自然是中山國的官方文字。
中山國文字與其他戰國文字,特別是三晉文字,甚至齊魯文字都在形體、內容上類似,從行文特點上明顯與儒家典籍相近。
一些詞彙和語句模仿儒家的痕跡非常明顯。
比如圓壺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中山王狩獵情形,讀者去誦讀時,仿佛《詩經》里的某一章節。
再如「穆穆濟濟」、「克順克卑」、「夙夜不懈」、「不能寧處」等等語句,都能從儒家典籍中找到相類之句,甚至和銘文以後的《荀子》中的話語非常類似,這說明戰國中山國語言文化不但典雅而且很「潮流」,很新穎,引領時代風尚。
通觀公式器長篇銘文,多處都找到儒家最講究的忠信、仁義,且透露出仁人志士般憂邦慮國之情結。
大鼎銘文記載了歷史,讓中山國「再生」,承載了中山的輝煌,為我們展現了遠古的心靈思想,「直播」了古人的生活「實況」,更將人類未來塗抹出絢麗的顏色。
中山大鼎自出土後,便成為鼎力戰國中山的標誌性文物,它的篆銘文字被人們持久的喜愛和臨摹著。
日本著名書法家渡邊寒鷗先生曾研究中山銘文,有絕句評述:
青史才傳戰國雄,方壺不語往時空。
中山公式器垂腳篆,蘇話秦相刻石中。
據說,國內摹寫中山篆的書法家很多,由中山篆衍生的書法作品更是豐富多姿,有的還獲得「蘭亭大獎」。
「兩千年前稱八雄,此後百代埋姓名」。
恍惚間,中山大鼎上煌煌的百言篆銘,穿越時空鮮活了起來,為我們刻畫著兩千多年前,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古中山國的獨特魅力和藝術輝煌。
(本文圖片為資料片)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民工一腳踩空,考古專家順著挖,挖出了驚世大發現,解開千年之謎
中山國王墓的考古發現本文作者 倪方六在中國博物館中,好多文物的出土都有「偶然性」。這篇文章要說的包括國家一級文物「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在內的一批先秦中山國文物的發現,就很有戲劇性。
石家莊人的祖先不是燕趙人,而是來自一個神秘國度的遊牧民族
河北人習慣稱自己的家鄉為「燕趙」,事實上,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代,曾有一片土地,既不屬於燕,也不屬於趙,而是屬於一個名為中山的神秘國度。為了與漢代的中山國相區別,考古學家稱之為「古中山國」。史...
四十年前,河北省平山縣中山王厝大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其歷史文獻價值之高、刻制銘篇之長、器物製作之精創下三個世間之最
話說中山三器文 / 張守中作者介紹:張守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顧問,侯馬盟書研究會會長。出版有《侯馬盟書》、《中山王厝器文字編》、《睡虎地秦簡文字...
張守中:古文字世界的獨行者
光明網03-24 08:41顯示圖片□本報記者韓莉實習生呂冰心近日,在省博物院舉辦的「乙未迎春——張守中師生書畫展」吸引了很多人前往參觀。張守中,這位知名古文字學者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引起了業內外...
山西歷史上的書法家之25—張頷(通譯《侯馬盟書》)
一、簡介:張頷(1920.10-2017.1),山西省介休人,原名連捷,字徑盫,又或曰靜盫 ,及長,更名為頷,同於頤,義為自求口食。曾筆名長甘,號乍廬,晚歲自號二觸老人、二堆老人、不掃堂主等。自...
這種金文書體難度太大了,50年都很少人敢碰!你來試試?
總第1127期;歡迎關注。◈藝術界超級大V中山王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和中山王圓壺)。此壺具有很強的戰國中晚期方壺器型之特點,...
中山如何美?簡牘中山|最後的戎狄(第三集)
編者按隨著中山王墓的洞開,神秘王國重新世人眼前。豐富的考古成果令人振奮,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舉世震驚。中山國的藝術融合了遊牧民族與華夏族各自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跟隨作者一起了解,中山如...
戰國時期的繁華大都市—靈壽城
兩千四百多年前,距離義大利的海岸不遠,羅馬人在傳說中的建城者羅慕洛的領導下,正在建築他們的城市;德爾斐人也在修繕他們的希臘古城,城中供奉起他們心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瑪雅人也不甘落後,也著手建設自己...
戰國時期的4件文物,皆為稀世珍寶,尤其最後一件,打臉外國專家
東周后期,由於周天子逐漸失去了權力和威嚴,各諸侯國為了稱雄,陷入了混戰狀態,在歷史上稱之為「戰國時期」。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才結束了這種局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持續近兩百年的戰國,雖...
甲骨文、侯馬盟書、秦簡和漢簡,這位老爺子全都會寫張守中:讓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文字活起來
「甲骨文、侯馬盟書、秦簡和漢簡,這位老爺子全都會寫,他怎麼這麼有才呢」、「看晚報報導說老先生今年80歲,從事文物考古60年,他的人生肯定有故事」……「乙未迎春——張守中師生書法展」正在河北博物院...
老農偶然發現一座古墓,出土幾千件文物,其中一件禁止出國展覽
上世紀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的一位農民,為了修平自己的農田,就到附近的一個土丘上拉土。突然間,他在土中發現了幾件金屬製品,看起來好像是以前的青銅器,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將此事上報給當地的文物部門。...
全民刷館:中山國王陵下埋藏兩千多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由鮮虞人建立起的一個小國,並曾經幾度為他國所滅,被迫躲入太行的深山裡,直到公元前381年恆公帶著子民殺出深山,才復興了中山國,並遷都靈壽。之後,中山國日益強盛,一度還和戰...
人淡如菊 落筆成珍|中山篆參展名家風采錄(二)走近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守中先生
中山國編者按:被稱為「中山三先生」之一的張守中先生自20世紀70年代中山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時,便與中山國結下不解之緣。他編寫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