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一腳踩空,考古專家順著挖,挖出了驚世大發現,解開千年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山國王墓的考古發現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中國博物館中,好多文物的出土都有「偶然性」。
這篇文章要說的包括國家一級文物「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在內的一批先秦中山國文物的發現,就很有戲劇性。
戰國時期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七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霸權,戰亂不休。
在那時的強國燕趙二國之間,還有一個小國「中山國」,中山國位於今河北省平山縣境內於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此後,中山國便永遠退出了歷史,由於史書所記該國並不多,中山國成了一個千古之謎!
中山國王墓的發現,把這個歷史謎團一下子解開了。
中山國王墓的發現,因為文革期間的農田平整運動,其發現也屬偶然。
根據上級號召,1974年冬天,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農民開展大規模平整農田運動,原本就被懷疑是古墓的大土丘,經過農民不斷取土,出現了古墓葬痕跡。
這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門的注意,聞訊趕來的當地考古人員來到現場時,大土丘已遭到嚴重破壞,根本無法原樣保護。
經上報,只能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這才有了之後中山國王錯的墓的發現。
如今已知道,平山三汲附近有規模很大的先秦中山國古墓群,但在當年並不清楚。
1974年開始的考古發掘,共發掘了包括兩座王墓(分別是一號墓和六號墓)在內的幾十座戰國時期的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有「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夔龍紋銅方壺"、"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銀首人俑燈"、"雙翼銅神獸"等國寶級文物。
這在當時很轟動,是繼長沙馬王堆漢墓、戰國曾侯乙墓之後,中國考古界在文革期間的又一重大發現。
當年,更深入的考古發掘,是從一號古墓開始的。
一號古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地上封土仍很大,高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
封土平面基本為方形,由下到上構成三級台階, 第二級台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築的遺蹟。
隨著勘探範圍的擴大, 在一號墓的外圍先後發現了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和1個雜殉坑。
陪葬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葬船坑的設計,這在中國北方古代墓葬中十分罕見。
讓考古專家痛心的是,不論是一號主墓,還是周邊的隨葬墓,早期都被盜墓者光顧了,遭到過嚴重的盜掘。
如一號墓中最大的槨室里,除了幾個吊棺用的大銅環和一些文物殘片外,幾乎一無所有了。
更可惡的是,被推測是戰國時的一夥盜墓者,在盜掘之後還放了一把火,把整個墓室燒得面目全非。
就在大家失望的時候,一個意外讓大家興奮了起來,一民工在主墓室側面的平台上, 一腳踩空了——踩空的地方竟然是一個隨葬品「倉庫」。
原來,主墓室的兩側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的洞室,專門用來放置隨葬物品,從中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內有大量的稀世珍品,「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夔龍紋銅方壺"這些國寶都是從中挖出來的。
這種將隨葬品與主墓室分開埋的現象,是中國以前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這種非常規的墓室結構設計, 為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
這些隨葬寶物能逃過2000多年來的一次又次的盜掘,始終未被盜墓者發現,便得益於這種「分開式」設計。
當初設計是否出於反盜墓考慮才這麼做的,現在已不得而知,但這種「分開埋」設計,在事實上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反盜墓作用,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不是這樣分開埋茂,互不相通,包括「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這些國寶在內的一大批珍貴文物,決不可能留存到現在。
隨葬品「倉庫」中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中。
東倉清理完之後, 在東方方向又發現了一個倉庫,但面卻是空的,難道被盜墓者光顧了?但仔細查看後發現,現場沒有盜掘的痕跡,也沒有擺放過器物的痕跡,原來這是墓主中山王的「備用倉庫」。
接著將西邊的「倉庫」打開,也沒有發現被盜的痕跡, 從中出土了更多更珍貴的文物。
槨室內出土了極珍貴的「兆域圖」銅版,銅版上用金銀嵌出了中山王陵園的規劃圖。
到一號墓發掘完畢後,中山王墓的完整設計結構就出來了——
封土為方形,由下自上呈三級台階式。
第一台階的內側有散水,第二台階上有迴廊建築殘跡;有壁柱及檐柱撐起迴廊的頂部,檐下散水以鵝卵石鋪築。
主室平面呈「中」字形,全室分為南、北墓道、槨室、東北庫(面積較小,無隨葬遺物)、東庫(陳列青銅器和漆木器)、西庫(陳列禮樂器和玉器)六個部分。
槨室為石築,室內積碳。
葬具為二棺二槨。
南面的東西兩側各有車馬坑1座,墓室南面有雜殉坑、葬船坑各一座。
根據考古情況分析,中山王使用的應該是五層木棺。
棺槨的層數在古代中國顯示身份標誌,五層棺槨限於國君使用。
墓室兩側的6座陪葬墓,陪葬者頭皆向主墓,有棺有槨,陪葬墓的墓擴打破了大墓封土,隨葬器物早晚不同,說明這些陪葬者並不是被殉殺,不是非正常死亡,而是自然死亡後陪葬於王墓旁邊的。
能證實墓主身份的,是隨葬器物上的銘文。
一號墓出土的銅器中共有90件帶有銘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3件,分別是中山王銅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兩耳二三獸蹄足;方壺,方座,蓋上有二立獸,邊棱上四夔龍,腹部兩鋪首;嗣子圓壺,兩鋪首,圈足,蓋飾三鈕。
這三件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的歷史,填補了歷史文獻的空白,這是這次考古最令人的高興的成果之一。
方壺是一隻大酒壺,壺高有63厘米,重達28公斤,壺身四面刻滿了文字,多達450個字,證實一號墓的主人是中山王,名子叫「錯」。
銘文中, 還特別記載了中山國征伐燕國的經過,「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說法,證明在王山王錯之前, 還出現了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中山王。
需要說明的一下的是,考古編號為六號墓的墓主就是成公,他是中山王錯的父親,也就是說,錯繼續了成公的中山王位。
盜墓者盜掘後放一把火,但出奇的反盜墓設計保住大量隨葬寶物
中山國王墓的考古發現本文作者 倪方六在中國博物館中,好多文物的出土都有「偶然性」。這篇文章要說的包括國家一級文物「錯金銀虎噬鹿屏風插座」在內的一批先秦中山國文物的發現,就很有戲劇性。
石家莊人的祖先不是燕趙人,而是來自一個神秘國度的遊牧民族
河北人習慣稱自己的家鄉為「燕趙」,事實上,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代,曾有一片土地,既不屬於燕,也不屬於趙,而是屬於一個名為中山的神秘國度。為了與漢代的中山國相區別,考古學家稱之為「古中山國」。史...
中山如何美?簡牘中山|最後的戎狄(第三集)
編者按隨著中山王墓的洞開,神秘王國重新世人眼前。豐富的考古成果令人振奮,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舉世震驚。中山國的藝術融合了遊牧民族與華夏族各自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今天跟隨作者一起了解,中山如...
河北一小山村,吸引考古隊前來,挖出兩件國寶,國家永久禁止出境
導讀:如今的河北人習慣稱自己的家鄉為「燕趙之地」,其實早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在河北的大地上,有一塊特殊的土地,既不屬於燕國,也不屬於趙國,而是屬於一個神秘的古老國家——中山國。中山國地處燕...
全民刷館:中山國王陵下埋藏兩千多的青銅酒壺,解密中山國的歷史
中山國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由鮮虞人建立起的一個小國,並曾經幾度為他國所滅,被迫躲入太行的深山裡,直到公元前381年恆公帶著子民殺出深山,才復興了中山國,並遷都靈壽。之後,中山國日益強盛,一度還和戰...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平山中山王墓
戰國晚期中山國王陵。位於河北省平山縣城北的靈山下。年代屬公元前4世紀末。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在此發現了中山國晚期都城靈壽故址﹐並發掘兩座王陵﹐對於了解中山國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
最美平山之古中山國中山王陵和中山兆域圖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摘要:靈壽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的兩片區域,是中山國的王陵區,共有七座王族墓,現已發掘中山成公墓、中山王厝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號墓。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厝墓均為...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看那些古中山國考古出土的精美文物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第一個華夏化的戎狄國家。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經...
「金石筆韻 尋源中山」|「中山三器」銘文拓片欣賞
編者按:「中山三器」銘文書體不僅是中山出土文字中最成熟最具美感的書體,而且它迥然有別於我國任何時代任何器物的金文書體風格。字形修長優美、圓潤流暢,書體風格與此前的甲骨文、金文,此後的小篆等皆大異...
揭開中山國神秘面紗的中山王陵
中山王陵坐落在中山國都城遺址西1.5公里的丘陵上,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的兩座大墓,西側的1號墓經考證可以確認是中山王的墓,二號墓應為先於死去的哀後墓。出土文物19000多件,造型奇特的錯金銀龍風案...
被盜掘十餘次古墓,竟現罕見明代紫砂壺?專家:該物價值千萬
對於中原大地的墓葬,由於盜墓之風的盛行,避免不了會出現十室九空的現象。可幾十年前,卻出現過一個奇特的古墓,它雖然幾度被盜掘,但還是留下了不少寶藏。究竟是盜墓者未能發現,還是背後掩蓋著怎樣神秘的原...
最美平山之古中山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摘要:在古中山國墓葬的考古挖掘中,出土發文物十分豐富,達19000餘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驚。其中有「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