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 | 《甲骨時光》丨陳河:夢境和疊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陽,一座迷城

一名商朝占卜師的夢幻人生

一位民國考古學家的神秘追尋

一場迷霧重重的文化保衛戰

一個熱血時代與一個華麗王朝的遙遠相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甲骨文專家楊鳴條受傅斯年所託來到安陽調查殷墟的情況。

他抵達安陽之後,發現這裡是一個布滿歷史霧障的迷宮,充滿夢幻、慾望、陰謀和暴力。

接著,他遇見了一連串的人物:偽刻高手藍保光、騎白馬的加拿大牧師明義士、日本人青木、一邊教書一邊演戲的前女友梅冰枝、患麻瘋病的藍保光母親,所有人的活動都和地下埋藏的甲骨有著密切聯繫。

此後的十幾年,楊鳴條在安陽遭遇到一連串神奇的事件,最終憑藉靈異感應和天才的推算找到了商朝的甲骨典籍寶庫……

馬敘插圖

《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新作。

在陳河的筆下,時光回溯到抗戰的硝煙中,一批愛國人士懷抱著歷史使命在危難之際聚集到一起,圍繞殷墟甲骨文物,展開了一場百轉千回的民族文化保衛戰。

陳河並不滿足於他既有的創作高地,這一次,他將筆觸探伸至一個文學創作中鮮見的領域,在中國古老文明的神秘地帶跋涉,在紀實與虛構之間,重塑了國人的勇氣、智慧與氣節。

這部小說里的事件和人物都有真實的依據,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在煙波浩渺的中外史料中尋找著故事的每一條線索。

但在寫作手法上又並不拘泥於真實,而是創造出一個充滿奇異想像、象徵、幻覺氛圍的藝術世界,將敘述之手伸入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最神秘動人的深處。

小說中涉及到考古學、天文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領域,這樣的主題與創作手法,對陳河來說是一次智性的考驗,也是少有人能把控的一種寫作。

因此顯得難能可貴。

陳河,男,原名陳小衛,生於浙江溫州,年少時當過兵,曾擔任溫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4年出國,在阿爾巴尼亞經營藥品生意。

199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多倫多。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夜巡》《西尼羅症》《我是一隻小小鳥》《南方兵營》等,長篇小說《紅白黑》《沙撈越戰事》《布偶》《米羅山營地》《在暗夜中歡笑》,曾獲首屆咖啡館短篇小說獎、第一屆郁達夫小說獎、《小說月報》第十四屆百花獎、第二屆華僑文學主體作品獎、《人民文學》中篇小說獎。

書名:《甲骨時光》

作者:陳河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期:2016.08

陳河:夢境和疊影

那是一個神奇的夜晚。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某天晚上,我在長沙的街頭漫步。

那年我剛退伍回家,因為當兵錯過了上大學,所以在四年的軍旅生涯中我心裡長出一棵文學的幼苗,其力氣如初春的竹筍可以頂開上面的石頭。

參加工作不久,單位派我去長沙做外調。

那是我第一次獨自出遠差,要找的人剛好也出差了,單位指示我在當地等待。

等待期間成了我的文學之旅,我去了岳陽樓、洞庭湖、嶽麓山、馬王堆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勝地。

而其他的時間,我則在長沙五一路附近的書店裡泡著。

夜幕降臨,馬路邊有好吃的夜市開張,越來越多的人在街上轉動。

這個時候的街道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充滿快樂而神秘的氣氛,天上的星光和雲圖也似乎充滿了文學的瓊漿。

我跟隨著人群在交叉如迷宮一樣的街區里打轉,迎面而來的每一張臉龐都滋潤著我的想像力。

當時,我還沒寫出一個字的文學作品,一切都還在想像之中。

但那一刻,我產生了一個想法:今生我要寫一本有神奇故事的好看的通俗小說。

這個想法和當時自己追求的所謂純文學的意願有衝突,因此把它想成是很久以後要做的事情。

沒有想到,這顆被埋在很遠的時間裡的種子沒有死掉,多年之後居然開始發芽了。

二〇一一年我到北京參加活動,這時離上面所說的已經過去三十多年。

我一直在寫作的路上坎坷行走,前十年寫出了一些作品,但是青黃不接,後來出國謀生,中斷寫作十多年,直到二〇〇五年才開始用比較集中的時間來寫作,有了一些成果。

這回我來北京為新書出版做宣傳,接下來還要參加全國作代會,中間有一段空隙。

我安排了這個時間去河南安陽看殷墟。

關於殷墟以前了解甚少,小學的時候聽人說郭沫若厲害,破譯了甲骨文。

此後我雖然長了很多歲數,對於甲骨文的認識和小時候相比卻沒多大進步。

我事先沒有任何打算,只是準備去玩一次而已。

到了安陽,我找到了殷墟博物館,只見大門處一片新建的氣派建築。

在售票處之外的遠方,我看見了一條河流,就立即過去察看。

凡到一個地方,我總要看看當地的河流,覺得從河流里最能看出一個地方的氣息。

我從岸上看到,這是一條非同尋常的河,河床被深深地切開了,河岸陡峭地披著綠色植被。

那河底的水在靜靜流淌,呈現著黛綠的顏色。

河中有洲渚,開著水生植物的花。

我見過的北方的河冬天都是枯竭的,但這條河明顯水量豐沛。

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條河的名字,忙去問一個掃地的老大娘。

她的話我聽不懂。

好久,我才聽出了這條河叫洹河。

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熟悉,但是知道它是《詩經》里的河流。

這河立刻讓我有了時間的感覺,興趣倍增。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我不斷發現讓我驚奇的展品和事情。

我知道了甲骨文是貞卜的記錄,內容包括貞卜國家戰事、播種到國王的牙痛。

作為甲骨文的佐證,我看到了深埋在地下的守護宮殿底層的武士,他們是被處死後埋在地下的,保持著執戈跪立的姿態。

我還看見了兩個青銅鼎,裡面都有人頭骨,說明上寫著這些人頭都在青銅鼎里煮熟了。

讓人最為驚嘆的是一個擠壓成球的甲骨庫房,一九三六年出土時,甲骨球上伏著一具屍骨,像是個看管甲骨庫的人。

這個甲骨球當時被整體挖出,運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剝離出一萬多片完整的龜甲。

在博物館的土地上,我四顧殷墟遺址,感覺到了歷史的巨大氣場。

如果我沒有在博物館裡一個禮品攤子上買到李濟寫的那本《安陽》的話,或許這一次的旅行也就成了一次普通的旅遊。

李濟是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哈佛人類學博士。

這本書他用英文書寫,一九七七年出版,翻譯成中文是近年的事。

這本書講的是一九二八年,傅斯年領導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派出一支考古隊前往安陽發掘。

那個時候,中國的文人只知道在書齋里把玩古董,不會到田野去發掘研究,認為那是盜墓賊的事情。

當時的幾次重要考古發現(比如仰韶紅陶、北京周口店)都是外國人主持的。

傅斯年是受過西方教育的目光遠大的學界領導人,他知道安陽殷墟的重要性,所以在當時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組織了安陽考古。

李濟的這本書寫的就是這個過程和成果。

當天晚上,我在安陽賓館裡讀完了這本書,內心被深深地觸動了。

在書里,李濟首先寫了六個對中國考古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的外國專家,這樣就把安陽考古的歷史背景展開來,讓人耳目一新。

他寫道,傅斯年最初選了一個河南本土出生的甲骨文學者董作賓先遣去安陽。

董作賓初到安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安陽聚集著一批有國際背景的文物販子,常有土匪綁架人質。

他在一家古董店裡遇見了一個叫藍保光的當地偽刻手,此人吸食鴉片,沒讀過書,不認字,卻能刻出以假亂真的甲骨文。

儘管這是在一本學術著作里的寥寥數語,但藍保光這個人物就已經顯得活靈活現,讓我難以忘卻。

李濟在這本書里非常推崇董作賓,說他在發掘的同時正寫一本叫《殷歷譜》的書。

董作賓試圖用甲骨文上的關於日食月食等天文現象,來推算出商朝的準確年代。

李濟的這本書敘述了考古隊在安陽長達十幾年的考古過程,而最後的結局讓我覺得十分神奇。

考古隊因為國內抗戰形勢緊迫,準備結束在安陽的發掘。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二日,這是考古隊最後的一個工作日,他們竟然有了最重大的成果,在H127號坑發掘到了那個巨大的上面伏著一具屍骨的甲骨球。

這個H127號坑我在遺址博物館看到過,看了書後覺得更有意思了。

李濟的這本書里還寫到了安陽三千年前的生態環境、人種構成、氣候和農業等。

它讓我感覺到安陽是一個充滿魔法的世界,我的潛意識開始察覺到這裡面有一個巨大的故事。

從1928年到1937年,李濟、董作賓等先後在殷墟進行了十五次考古發掘,為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圖為殷墟考古發掘現場。

一個月後回加拿大時,我已經買下了一大堆的書,有上下冊的邦島男的《殷墟卜辭研究》、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楊寶成的《殷墟文化研究》、郭勝強的《董作賓傳》,等等。

書的重量超過了國內航空行李的限制,我只得先把書打包快遞到上海,讓一個記者朋友送到浦東機場給我。

回到了加拿大,我開始閱讀這些有關甲骨文的著作。

通過專家的注釋,閱讀甲骨文顯得並不困難。

我並不拘泥於文字學,我想要了解的是當時的歷史和人們的生活。

閱讀的過程充滿喜悅,從邦島男的書里,我看到了商朝的城市、河流、民居。

我看到,邦島男根據甲骨文的記載而復原的地圖,商朝的帝王帶著軍隊整年在大地上行走,留下一個個地名。

那些地名的甲骨文字特別好看,只是因年代久遠,地名變遷,這些文字已找不到對應的地方,唯有記黃河和淮河的甲骨字依然可辨。

閱讀的時候,《詩經》里描寫的生活浮上我心頭。

我知道甲骨文的年代雖然早於《詩經》,但我相信甲骨文年代的生活一定是留存到了《詩經》里的。

《詩經》有一首短詩《宛丘》: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無望兮。

這詩中跳舞的巫女是我心裡一個最美的女性形象,詩中表達的情緒也是我覺得最為傷感的愛情。

當我閱讀有關甲骨文的著作時,宛丘巫女這個形象不時會浮現在我眼前。

古希臘人在那些陶瓶上畫下了美麗的人形,把一種美固定在陶瓶上,而這個畫在《詩經》里的古代女子宛丘則有無限想像的可能。

另一件讓我激動的事情是,在甲骨文發掘和研究的歷史上,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加拿大人明義士。

他從一九一四年起就在安陽當傳教士,是最早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外國人之一,據說當時世上流傳的甲骨片約十萬片,明義士就占了五萬片。

我在網上查到了明義士當年在上海出版的《殷墟卜辭》一書的前言,是明義士自己寫自己,寫他騎著白馬在洹河的河床上淘古陶片,那些在河邊摘柳芽的孩子向他推薦甲骨片。

那是一篇畫面清晰的文章,讓我對他的那本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

我在加拿大的圖書館網絡系統上尋找明義士的這本書,在多倫多的中心圖書館找到了書的幻燈膠捲,放到投影儀器上觀看。

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出版於一九一七年,當時只印了一百九十冊。

明義士從自己所收藏的五萬片甲骨中選出兩千三百六十九片,親手臨摹,用先進的方法影印出來,沒有注釋和講解。

這樣的書超出了我的閱讀能力,但作為和明義士的著作的一次近距離接觸還是讓我很滿足。

我後來在亞馬遜書店買到一本明義士傳記,是一個華人博士董林福寫的博士論文Cross Culture And Faith (《信仰和文化的交叉》),講述了明義士坎坷的一生。

讀這本書時,我注意到了明義士和他的上級懷特主教的衝突,因此,我又開始去研究懷特主教。

懷特當時是河南教區的主教,但他在中國還有一個任務是為加拿大皇家博物館收集文物。

懷特在他的一本書中寫到了在山西的古廟裡收集到三幅巨大壁畫的事情。

我還看了他的關於開封猶太人的歷史的書和圖冊。

這些閱讀和資料收集已經超出了原來的甲骨文閱讀範圍,但是,我覺得在這些事情上沒白花時間,它大大拓寬了我的思路。

我來到了位於多倫多布羅街的皇家博物館。

這裡有明義士帶到加拿大的虎骨甲骨文和一些青銅器,但懷特從中國運來的器物幾乎占了東方館一半的藏品。

他帶來的安陽青銅美麗非凡,有一組有大象符號的青銅用具,是專門給一個商王女兒用的。

我看到東方館裡的鎮館之寶是那三幅巨大的壁畫,氣勢磅礴,非常精美。

那壁畫畫的是佛教的故事。

但是,我知道這三折畫是和安陽有密切關係的懷特主教從山西古廟偷運過來的,我在心裡把這三折畫和甲骨文以及商朝的歷史聯繫起來。

我的腦海中產生了這三幅畫里隱藏著商朝某些密碼的想像。

那天在博物館內,我的心裡不時翻著波瀾。

在加拿大找加拿大人的資料相對容易些,但是我在讀了自己帶來的有限的書之後,想讀更多的書時卻困難重重了。

我還想讀很多的資料,最迫切的是,我要讀董作賓的《殷歷譜》。

我在北美的大學圖書館系統上查找,發現加拿大沒有此書,美國的一些大學有,顯示距離最近的是三百公里外的康奈爾大學裡有一本。

我前些年寫過非虛構的《米羅山營地》,在尋找資料方面有些經驗,會像一個漁夫一樣耐心地在網上查找。

不久之後,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條消息,有個人說可以有償提供古籍文獻的資料庫。

我在他的目錄下查找,發現他的目錄里有一個甲骨文研究的子目錄。

打開之後一層又一層,幾乎包括了所有甲骨文研究名家的文章,董作賓的《殷歷譜》赫然在目。

我像發現了阿里巴巴的藏寶洞一樣興奮不已,忙著和那人取得聯繫。

他大概是一個國家級圖書館的資料庫管理員,手裡掌握著庫內古籍數據化後的資源,想賣點數據掙點外快,他只要不多的一點錢就可以把那些文件給我。

因為我急著要,他就先把《殷歷譜》發QQ郵件給我,其他的則做成光碟寄到溫州去。

於是,當天我就看到了董作賓的手寫體版的《殷歷譜》了。

找到了這個資料庫,我的視野頓時開闊起來。

這裡面有齊全的史語所當年在安陽的發掘日記,有多名隊員的回憶文章。

比如,之前我一直看到別的資料里提到的董作賓的《獲麟解》,這下就可以一睹為快了。

我慢慢讀著文章,看到了董作賓那一篇《侯家莊獲七片整甲記》。

這篇文章寫道,他一直在追蹤著一個叫大犬的商王的貞卜師,從大犬小時候在龜甲上練習刻字到老年時的隨心所欲的字刻,他都一個個收集到。

他還寫到,在侯家莊又一次獲得的七塊完整的龜甲上全是大犬的字刻。

文章里,董作賓把大犬的字刻一一列出,對比著前後期的變化。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忍不住淚如雨下,我心裡有深深的感動,因為我覺得自己也在和大犬對話。

這個時候,我感覺到在古人和今人之間有一種對應的聯繫。

董作賓和大犬之間有一種神秘的前世今生的聯繫,而那個我夢想中的《詩經》宛丘巫舞女也和大犬以及董作賓有一種前世今生的聯繫。

由於這個想法,我覺得如要寫好這本書,應該安排有古代和當下兩條對應線索。

那不是簡單的穿越,而是需要精心的安排和合理性。

資料和想法越來越多,多得讓我以為可以開始寫作了。

但是,我對這本書明顯信心不足。

當時,我還有另一個長篇在構思,一時拿不定先寫哪個,於是用擲硬幣的方法來決定。

我第一次擲硬幣的結果是先寫別的書。

這個結果讓我很不滿意,於是我自己對自己作弊,說再來一次吧。

第二次的結果還是讓我先寫別的。

我順服了這個結果,開始寫別的書。

但是,我下意識不願放棄甲骨文的事情,因此那本書總寫不下去。

我只好再次反悔,正式開始了安陽故事的寫作。

最初幾章寫得很順利,以致我產生了錯覺,以為能長驅直入。

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我寫到考古隊到了安陽之後開始發掘,我的思維就掉進了資料里,一直想的就是挖掘挖掘,找不到推進故事的情節。

毫無疑問,我決定用擲硬幣的方法,說明我內心顧慮重重,現在障礙正式出現了。

那段時間,除了干坐在書桌前寫不出一個字,我就在住家附近那條專門用來散步的林蔭小徑上來回行走,腦子裡一直想要找到突破口。

那個時候,我的狀況像是一條狗,聞到了那夢想里的小說氣息,卻找不到它在哪裡。

長時間的受挫讓我對有沒有能力完成這本書產生了懷疑,好幾次想放棄,但心裡又丟不開。

這裡有件事值得一提,我在二〇一三年和妻子去義大利佛羅倫斯博物館,導遊讓我們趕緊參觀一個主要的廳,說下午一點這裡就要閉館。

我參觀時留意到這裡將要舉行一個活動,有座位和文宣廣告牌。

突然,我發現,原來這裡正要舉行的是丹·布朗的新書《地獄》新聞發布會。

他這本書寫的正是佛羅倫斯。

而此時,我還看到了丹·布朗本人已經在廳裡面和讀者見面。

雖然我不是布朗的崇拜者,但是作為暢銷全球的《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他還是讓我心懷尊敬。

這次的巧遇讓我在後來的旅程中有所領悟,覺得這是冥冥之中神靈的一種暗示,暗示我去寫一本好看的書,而我已經開始寫的這個艱難的稿子正是這樣的一本書。

這個時候,我還想起了三十多年前長沙之夜的夢想。

那時想著將來要寫一本好看的有通俗故事的書,現在到了為夢想成真而努力的時候了。

自此之後,我又苦寫了兩年,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難,花了多少心血,終於寫成了這本書的初稿。

然而,初稿的完成沒有讓我感到欣喜,因為它還不是我夢想中應該有的那種狀態,但我又覺得已經沒辦法去改動,已經到了我能力的極限。

忐忑之中,我把稿子發給了我尊敬的出版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先生。

他仔細看了文稿,認為這本書有出人意表新奇之處,構思新穎,結構精巧,氣質很好。

但他也指出,目前整體敘述上更像一部非虛構的紀實性作品,打個比方,感覺像讀宋代江西詩派的作品,枝幹瘦勁,但細節不夠豐盈,骨肉不夠豐滿。

韓敬群先生的意見對我的啟發很大。

這本書的好處已經顯現,問題是過多的學術資料限制了我的虛構想像力,以致太過拘泥於事實。

我找到了方向,決定再修改一稿。

在我以往的資料閱讀中,我注意到了甲骨學大師羅振玉曾經到過安陽一次,並寫過一本書《洹洛訪古遊記》,裡面記載了他第一次到安陽的見聞和經歷。

這本書在我得到的那個甲骨學資料庫里是沒有的。

二〇一四年年底我回國時,想起了這本書,於是在溫州的圖書館系統上查起來,結果在古籍部找到一本,一九三六年的版本,供內部研究,不外借。

我通過圖書館的張東蘇先生進入了古籍部,在裡面翻閱了這本被蛀蟲吃得都是洞孔的書。

我發現這本書不是羅振玉寫的,而是他的弟弟羅振常寫的,以前是沒看清名字。

這是一本日記,寫了羅振常受羅振玉囑託前往安陽收購字骨和其他古董。

這書讓我覺得非常新鮮。

羅振常這人很有文學情懷,所有的敘述都很動人。

比如,他寫到大雪天在北京如何趕火車,到了安陽之後旅館的人如何接他到旅館,旅館裡面的土妓如何接客。

他寫到了安陽的古城門,東門關得早南門關得遲,因為城南有個演戲的地方,人們看完戲要散場出城。

他還寫到在泥濘的街道上翻了馬車,寫到在山野迷了路。

正是這些不起眼的描寫,給我提供了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和意象的想像空間與依據。

我找到了這本書所需要的最後一口氣。

我在初稿之上增加了五萬字,而這些內容正好是這本書的肌理和血肉。

當我放下了筆,我覺得我已經達到了自己心裡的目標。

儘管我是在寫一部虛構的小說,但在處理每一個歷史事件和每一個甲骨文字上,我都盡力去做到真實可信,不隨意杜撰。

然而出於整個故事結構的需要,在某些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年代上我還是做了一些人為的安排。

比如裡面寫到商王徵人方途中在樹林裡從車上墜落下來的事件,是記錄在武丁王時代的一片甲骨上,顯然墜車的是武丁王,而不是帝辛。

因為這件事情特別有意思,而且有當時刻下的甲骨文保存下來為證,我把它寫到帝辛王頭上了。

還有貞人大犬,他是個真實存在的商朝貞卜師,留下了大量帶著他鮮明特徵簽名的骨版。

但他是是廩辛至武乙時期的貞人,比帝辛時期早了好幾十年。

為了故事的需要,我把他拉了過來。

在寫紂王拘周文王於羑里和周武王克商復仇的構思上,我參照和引用了《讀庫1205》上的《文王八卦》一文的觀點,在此特向作者李碩深表感謝和敬意。

五年時間過去,我終於寫成了這本書。

這期間遇到無數的挫折,走了很多彎路,還經常無路可走。

最近,我常想起里爾克的一句話,「讓每個印象與一種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說、不知不覺、個人理解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謙虛與忍耐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貫通的時刻」。

我覺得這話說得真好,一部小說的創作,真的應該「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後邊沒有夏天來到」。

我還想起了博爾赫斯的那個觀點,他認為,一本書本來就是已經存在的,作者只是花力氣把它找了出來。

現在想想,我覺得《甲骨時光》這個書稿好像真的是事先存在的,只是埋藏在一個什麼地方,就像那些甲骨片深深埋在安陽的土地下面一樣,或者說這個小說在甲骨文形成的時期,已經存在於銀河系一個星球上,在時空中飄浮著。

這樣的小說只有付出堅韌不拔的勞動,加上時間和耐心,還要有來自星雲外的運氣,才有可能把它發掘出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時光》:想像接續了歷史的血脈

9月17日,長篇小說《甲骨時光》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作者陳河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聯合書店向讀者分享作品的創作經歷,探討文學創作如何將歷史與想像結合。《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新作。在...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

陳河:殷墟歸來者 揭秘關於小說《甲骨時光》

2016年4月14日訊,商朝,一個曾存在於三千多年前的朝代。安陽,一座疊合了不同時空的都城。這兩個詞語緊密勾連,皆因為後者是前者後期的都城,而正是在其廣袤的地底所做的考古與發掘,成為這個朝代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