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甲骨上的舊時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甲骨時光》 陳河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本報首席記者 顧學文
《甲骨時光》是陳河的最新長篇力作,故事始自20世紀20年代,甲骨文專家楊鳴條受傅斯年所託,來到安陽調查、發掘殷墟甲骨,由此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民族文化保衛戰。
圍繞著殷墟甲骨,陳河用文字引導讀者跋涉在中國古老文明的神秘地帶,在紀實與虛構之間,再現了愛國人士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文化覺醒和擔當。
陳河
著有 《紅白黑》《沙撈越戰事》《布偶》《米羅山營地》《在暗夜中歡笑》等多部中長篇小說,曾獲第一屆郁達夫小說獎、《小說月報》第十四屆百花獎、第二屆華僑文學主體作品獎、《人民文學》中篇小說獎等榮譽。
意想不到的收穫
讀書周刊:即使對一個有著考古專業背景的人來說,甲骨文也是一個艱澀難懂的領域,您這位考古研究的「門外漢」當初怎麼會想到要和自己過不去的?
陳河:緣分吧。
2011年我到北京參加活動,中間有一段空隙,就跑去河南安陽看殷墟了。
關於殷墟,我只在小時候聽人說郭沫若厲害,破譯了甲骨文。
此後虛增年齡,對甲骨文的知識卻未能同步增長。
所以,一開始只是打算去玩一下而已,沒有別的想法。
但人到了安陽就不一樣了。
當地有一條河叫洹河,《詩經》對其有過描述。
這條河首先喚起了我一種時間的感覺,而在接下來的參觀中,又不斷冒出讓我驚奇的展品、讓我嘖嘆的故事。
我知道了甲骨文是貞卜的記錄,內容大到國家戰事、播種時節,小到國王的一次牙痛。
最為人驚嘆的是一座甲骨庫房,1936年出土時,已經被擠壓成球的甲骨上伏著一具屍骨,像是個看管甲骨庫的人。
這個甲骨球被整體挖出,運到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剝離出一萬多片完整的龜甲。
殷墟的點點滴滴,聚合成歷史的巨大氣場,震撼和吸引著我。
而真正刺激我想寫本書的,是我在禮品攤上買到的李濟寫的《安陽》。
李濟是中國早期的留學生,哈佛人類學博士。
書里講的是1928年,傅斯年領導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派出一支考古隊前往安陽發掘。
那個時候,中國的文人只知道在書齋里把玩古董,不會到田野去發掘研究,認為那是盜墓賊幹的事。
當時國內的幾次重要考古發現,比如仰韶紅陶、北京周口店等,都是外國人主持的。
作為當時學界的領導人,傅斯年認識到安陽殷墟的重要性,所以,儘管困難重重,仍組織了安陽考古。
李濟記錄了這個過程和成果。
當天晚上,我在賓館裡讀完了這本書,就有了寫部小說的衝動。
讀書周刊:僅是參觀時的「走馬觀花」,並不足以撐起這部異常豐厚的小說。
聽說您前後花了近四年時間,在浩渺的中外史料中,在面目模糊的久遠中,一點點地尋找故事線索,還原歷史原貌。
陳河:小說涉及考古學、天文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領域,對我來說是一次智性的考驗。
我買了大量的書,有邦島男的《殷墟卜辭研究》、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楊寶成的《殷墟文化研究》、郭勝強的《董作賓傳》等,開始埋頭閱讀。
閱讀的過程充滿喜悅,從邦島男的書里,我看到了商朝的城市、河流、民居,看到了他根據甲骨文的記載而復原的地圖。
千年之前,商朝帝王帶著軍隊整年在大地上行走,留下一個個地名,那些地名的甲骨文字特別好看,只是因年代久遠,地名變遷,已找不到對應的地方,唯有記黃河和淮河的甲骨字依然可辨。
通過閱讀我還找到了甲骨文發掘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加拿大人明義士。
他從1914年起就在安陽當傳教士,是最早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的外國人之一,據說當時世上流傳的甲骨片約十萬片,明義士就占了其中的一半。
我在網上查到明義士在上海出版過 《殷墟卜辭》一書,便四處尋覓,最終在加拿大多倫多的中心圖書館找到了書的幻燈膠捲。
資料的查找範圍越來越廣,我的閱讀量也越來越大,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原來的想像和計劃。
但我覺得在這些事情上沒白花時間,而是大大拓寬了我的思路。
所有讀過的東西,都在我心裡翻滾著、醞釀著,最終的產物就是這本書。
痛苦的修改過程
讀書周刊:案頭功夫到位、資料詳實是好的,但我想,它同時必然也給您的寫作帶來了束縛。
陳河:確實是這樣。
當資料和想法越來越多時,我以為可以開始寫作了。
但是,潛意識中總有些不踏實。
當時,我還有另一個長篇在構思,一時拿不定主意先寫哪個,於是用擲硬幣的方法來決定。
第一次擲硬幣的結果是先寫別的書,這個結果讓我很不滿意,於是就作弊了,對自己說再擲一次吧。
第二次的結果還是讓我先寫別的。
我只得順服天意,開始寫別的書。
但因為心裡擱不下這本,那本書總也寫不下去。
我只好再次作弊,這次是順服了內心,正式開始了《甲骨時光》的寫作。
最初幾章寫得很順利,以致我產生了錯覺,以為能長驅直入。
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寫到考古隊到安陽之後開始發掘,我的思維就掉進了資料里,一直想的就是挖掘挖掘,推進不了故事。
那段時間,我干坐在書桌前,一整天也寫不出一個字。
長時間的受挫讓我對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這部小說產生了懷疑,幾次想放棄,但心裡又丟不下。
轉機出現在2013年,我和妻子去義大利佛羅倫斯參觀博物館,發現博物館裡正舉行《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的新書發布會。
冥冥之中似有暗示,我在那一刻明白了,我要適當拉開與材料的距離,把小說往好看里寫。
讀書周刊:法國作家大仲馬說過:「歷史是釘子,用來掛我的小說。
」可見,歷史小說的寫作,目的還在小說。
而有些歷史小說,一頭栽倒在歷史的塵埃里,爬不起來,搞得灰頭土臉;而另有些歷史小說,又海闊天空、完全不靠譜。
您是如何把握虛實之間的尺度,實現一種與現實既遠又近的「貼地飛行」?
陳河:坦白說,初稿完成時,我並沒有欣喜若狂的感覺,因為它還沒達到我夢想中應該有的狀態,也就是你說的那種狀態,但一時我又無力修改,便把它發給了出版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
他看了之後認為,小說有出人意表的新奇之處,但整體敘述上更像一部非虛構的紀實性作品,其實這也正是我自己當時的感受。
歷史小說可以有非虛構的氣質,但更需要作者在寫作時充分運用還原的想像力和虛構的想像力,兩者缺一不可。
經歷了一番痛苦的修改之後,定稿比初稿多出了5萬字,正是這些多出的字,讓這部小說輕盈起來。
能夠輕盈起來是因為,我最終卸下了寫實的包袱,明確自己要寫的是一部小說。
我在大的故事架構上,仍然儘量做到有史有據,甚至是嚴格考證,但小說主要人物楊鳴條卻早已脫開了原型,他不再是歷史人物,而是一個完全由我創造出來的小說人物。
寫作也是一種挖掘
讀書周刊:這部小說讀來有種魔幻的感覺,不像一般歷史小說那麼沉重,當然,莊重感是有的。
陳河:寫歷史小說,並不是說把歷史拿來,灰也不擦、泥也不刷,直接放在小說里。
而應該有個把歷史經過現代觀念和意識洗禮的過程。
前日讀了帕慕克一篇文章,裡面說到「文學工作應該是以言語透視世界,而並非僅僅是描繪世界。
」「透視」這個詞用的特別準確,這就是一個現代作家必須具備的能力,透視要依靠作家的想像力來完成。
當然,一個作家的透視能力是否強勁,則取決於個人的稟賦與修煉。
讀書周刊:您是如何用現代筆法講述歷史故事,如何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編織現代性文學構架的?
陳河:我在小說中安排了兩個時間線索,即民國年代和商朝年代,並把落腳點放在了民國年代。
兩條線索一直存在著呼應關係,甚至連裡面的人物都有著某種前世今生的暗示。
這樣的寫法看起來並不新奇,但關鍵在於如何讓兩條線索交會融合,為此我確實花盡了心血。
好的小說最後要飛得起來,我一直渴望做到這一點,最後也總算讓楊鳴條飛了起來,而且和大犬——某種程度上是他的靈魂的源頭相遇、對視。
讀書周刊:作家麥家讀過這部小說後大加讚嘆,說您「讓藝術的想像力飛上了歷史的天空」。
我很好奇,書中遍尋可見的生動細節您是怎麼想出來的?
陳河:這個還真說不清,似乎都是從我心裡自然冒出來。
比如我寫到楊鳴條護送著甲骨球前往南京,經過河南古代宛丘一帶時,突然想到把伏在甲骨球上的屍骸復活成一個黑衣人,從火車上走下,消失在詩經里的陳國原野上。
這本書寫得很艱難,過程中遇到無數的挫折,走了很多的彎路,還經常無路可走。
但最近讀到里爾克的一句話,我豁然開朗了——「讓每個印象與一種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說、不知不覺、個人理解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謙虛與忍耐去期待一個新的豁然貫通的時刻」。
這話說得真好,一部小說的創作,真的應該「像樹木似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後邊沒有夏天來到」。
或許真如博爾赫斯所說的,一本書本來就是已經存在的,作者只是花力氣把它找出來。
現在想想,我覺得《甲骨時光》的書稿好像真的是事先存在的,只是被埋藏在某個地方,就像那些甲骨被深埋在安陽的土地下面一樣,我很高興,自己終於把它們挖了出來。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
《甲骨時光》:想像接續了歷史的血脈
9月17日,長篇小說《甲骨時光》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作者陳河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聯合書店向讀者分享作品的創作經歷,探討文學創作如何將歷史與想像結合。《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新作。在...
陳河:殷墟歸來者 揭秘關於小說《甲骨時光》
2016年4月14日訊,商朝,一個曾存在於三千多年前的朝代。安陽,一座疊合了不同時空的都城。這兩個詞語緊密勾連,皆因為後者是前者後期的都城,而正是在其廣袤的地底所做的考古與發掘,成為這個朝代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