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座太監墓出土,揭開一個世界性謎團,西方學者全被打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2010年6月份,南京市考古人員在祖堂山發掘出一座明朝的磚室墓。

根據墓志銘的記載,墓主人是明朝都知監太監洪保。

洪保,可能絕對多數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但提到另外一個人,大家肯定耳熟能詳,這就是鄭和。

鄭和在明朝永樂至宣德年間曾完成7下西洋的曠世壯舉,當時鄭和是下西洋的正使,而洪保就是副使。

可見其地位之高。

洪保墓的出土,澄清了兩個歷史疑案。

第一個,鄭和究竟是7下西洋還是9下西洋。

根據洪保墓志銘的記載,以及歷史學者所查到的資料顯示,鄭和應當是9下西洋。

在傳統認識里,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而據歷史學者查到的史料與洪保墓志銘的記載比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應當是在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而這一次下西洋並沒有包括在鄭和7下西洋之中。

另外還漏掉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率領船隊去往舊港(今蘇門答臘島)這一次。

澄清的第二個歷史疑案是,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寶船究竟有多大。

在史料《鄭和傳》中,描述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相當於現在長138米、寬56米。

形象地說,鄭和所乘坐的寶船比現代一個標準足球場還大。

這段記載,備受西方歷史學者的質疑。

在西方歷史學者看來,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本不可能建造如此巨大的航船,即便建造出來,也沒法讓它用於航海。

他們認為,《鄭和傳》的記載存在偏差。

西方歷史學者的這一論調,雖然遭到中國歷史學者的反駁,但苦於沒有直接的證明材料——有關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寶船的設計圖紙以及實物等等都已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中國歷史學者們也沒有底氣。

甚至,某些中國歷史學者也認為《鄭和傳》的記載存在偏差,他們認為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寶船,頂多就2000料(料,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2000料相當於現在1000噸排水量級別的海船)。

直到2010年洪保墓志銘的出土,這個歷史疑案才得以澄清。

洪保墓志銘記載:永樂元年,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這段記載的含義很明確,「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也就是說當時洪保所乘坐的大福號是5000料的巨船,相當於現在排水量2500噸的海船。

鄭和是正使,他乘坐的肯定是寶船;那麼,作為地位僅在鄭和之下的副使洪保,他乘坐的當然也是寶船,甚至極有可能與鄭和同乘坐一條船。

於是乎洪保墓志銘的出土,終於解開這個世界性的歷史疑案。

西方歷史學者在出土的歷史文物面前,被啪啪打臉。

其實,中西方關於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寶船的爭論,並不是單單爭論尺寸而已,而是要在中西方歷史的輝煌上做一次橫向的對比。

而最終,以西方慘敗收場。

目前,洪保墓經過有關部門的規劃,已修繕一新、對外開放,遊客可直接走到洪保的墓室中,去瞻仰這位明朝下西洋副使殘存的歷史風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