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擁有2500噸排量的超級戰艦群,卻沒有征服世界的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和遠洋航行能力在世界範圍內遙遙領先。

永樂年間,鄭和至少「八」次下西洋,率先完成寰球航行,已是世界公認的史實。

鄭和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比葡萄牙、西班牙興起的航海大發現時期早了一個多世紀成為了海洋霸主。

作為航海光輝榜上的東方人獨苗,鄭和艦隊在艦隊規模、海員人數以及航行時間等方面碾壓西方人眼中的英雄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

現代更是考證鄭和最早發現了美洲、澳洲、南極洲,繪製了最早地寰球航海圖,也最早取得了遠洋航行的資料。

同時鄭和還最早提出海權論 ,比馬漢早了五百年。

萬國坤輿圖

鄭和率領240多艘艦船,2.7萬人,出訪30多個國家,航行20餘年。

極大地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繁榮,也推動了眾多國家的文化、科技以及經濟發展。

據傳,鄭和乘坐的艦隊主船——寶船,排水量超過2500噸,而且不止一艘。

可是國內外的很多人壓根兒就不相信中國在當時能造出如此大排量的船。

而當年鄭親自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已經遺失殆盡。

所以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對於下西洋寶船的大小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畢竟在鄭和之後一百多年,被西方世界視為神一般的哥倫布發現美洲所乘的船也不過區區120噸。

如果鄭和兩千五百多噸的巨輪屬實,那西方人的臉被打得火辣辣的疼。

哥倫布主船

歷史上寶船作為鄭和的主艦,是艦隊中最大的船隻。

史書記載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也就是說大船長137.72米、寬56.34米。

這個尺寸比一個足球場還大,確實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因此,一些專家對寶船尺度持疑義,認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

或者認為大號寶船雖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檢閱的「擺設」,從來沒有真正出過海。

鄭和艦隊

鄭和艦隊有一位副使叫洪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他個性外柔內剛,恬靜寡慾,多次擔任了鄭和的副使。

後來考古發掘出洪保墓中的「壽藏銘」。

銘文清楚記載:「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銘文記載準確名稱「大福號」這一信息,直接結束了「大號寶船到底有沒有」這一學術爭論。

同時也揭示了鄭和船隊中確有「五千料巨舶」。

料為古時計量單位,或以一石糧食為一料,或以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而且「等」字表明五千料巨舶並不止一艘。

壽藏銘從述狀、撰文到丹書、刊刻需要經過很多人之手,洪保也不太可能公開在眾目睽睽之下吹噓撒謊。

因而洪保壽藏銘具有較大的參考性,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史料的記載。

太監洪保「壽藏銘」

國外學者則質疑明朝是以木質結構造船,絕對不可能造出如此長度的船隻。

同時還認定人力不可能操縱如此大體量的船舶,因此得出結論寶船根本無法實現海上長期航行。

因此他們堅持認定1416年由英國建造的400多噸排水量的卡拉克船,才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鄭和歷史上至少八次下西洋,在海上身經百戰,率先地成為了實質性的海上霸主。

明朝沒有征服世界,或許差的只是那顆野心。

明朝龐大的艦隊,顯示出中國古代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和遠洋航行能力。

工業革命大爆發時期,中國卻經歷兩個朝代的閉關鎖國而停滯不前。

此消彼長之下,我們直接從從歷史長期的引領者變成直至現在的追隨者和效仿者。

鄭和下西洋確定的路線圖

自古以來,國家交往更為看重實際的利益,現實很殘酷,在別人眼中落後沒有發言權,落後更沒有吹噓「當年勇」的資格。

尤其是崛起之路上,更會遭受群狼的圍追堵截。

我們希望受到尊重,希望再次走向藍水世界。

我們唯有繼承和發揚祖輩的智慧與創造力,打破質疑,不斷突破自我,讓中華再次引領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