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中國有兩千五百噸以上排量的巨艦,還不止一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朝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公認的史實,可關於下西洋寶船的大小問題,卻一直爭論不休。

當年鄭親自參加整理的,詳細記載了下西洋全過程的官方資料遺失殆盡。

所以國內外的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中國在當時能造出如此大排量的船。

畢竟在鄭和之後一百多年,被西方世界視為神一般的哥倫布發現美洲所乘的船也不過區區120噸。

如果鄭和兩千五百多噸的巨輪屬實,那西方人的臉被打得火辣辣的疼。

哥倫布探險船隊——120噸主艦

歷史上寶船作為鄭和艦隊中最大的船隻,是鄭和的主艦。

史書中對寶船記載:鄭和船隊中寶船大者長44丈4尺、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也就是說大船長137.72米、寬56.34米。

這個尺寸超出了足球場,自然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因此,一些專家對寶船尺度持疑義,認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

或者認為大號寶船雖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檢閱的「擺設」,並沒有真正出海。

鄭和艦隊寶船

後來考古發掘出洪保墓中的「壽藏銘」。

洪保是下西洋艦隊多次的副使,其個性外柔內剛,恬靜寡慾,同時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

銘文清楚記載:「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揭示了鄭和船隊中確有「五千料巨舶」。

料為古時計量單位,或以一石糧食為一料,或以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銘文中記載準確名稱「大福號」,這一信息可以結束「大號寶船到底有沒有」這一學術爭論。

而且「等」字清楚表明五千料巨舶並不止一艘。

壽藏銘從述狀、撰文到書丹、刊刻需要經過多人之手,洪保不太可能公開在眾目睽睽之下吹噓。

洪保壽藏銘具有較大的參考性,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史料的記載。

副使大太監洪保「壽藏銘」

國外學者則質疑說,明朝以木質結構造船,絕對沒有可能達到這種長度。

同時他們認為人力也不可能操縱如此大體量的船舶,無法實現海上長期航行。

因此他們堅持認定1416年由英國建造
400多噸排水量的卡拉克船,才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鄭和至少八次以上下西洋

鄭和歷史上至少八次下西洋,率先地成為了海上霸主。

龐大的艦隊顯示出中國古代驚世駭俗的造船水平和航行能力。

中國在工業革命大爆發時期停滯不前,此消彼長之下,已經從歷史長期的引領者變成現在的追隨者。

人們看待問題是現實的,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

在別人眼中追隨者沒有發言權,你落後就沒有吹噓「當年勇」的資本。

要想受到尊重與承認,我們能做的只有繼承和發揚祖輩的智慧與創造力,讓中華重新引領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