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大太監洪保墓,意外證實了鄭和下西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代大太監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

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當年跟隨鄭和七下西洋。

2010年6月,南京市江寧祖堂山南麓的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洪保墓,洪保墓是一座磚室墓,十分簡陋,之前被盜墓賊盜挖過。

考古人員對洪保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出土了兩塊石碑,一口陶制大缸,陪葬品20多件,包括玉環、水晶串飾、料珠、和各種銀製品等。

雖說洪保墓看上去有些簡陋,但是經過考古人員三個多月的發掘整理,洪保墓展示給世人的卻有四大看點,還有三大謎團,分述如下:

在洪保墓封門的牆部上,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完整的壽葬銘,銘文標題「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等17個字,字體較大,篆書;正文部分則是楷書,全部是豎刻陰文,一共25行,741字,詳細記錄了墓主人一生事跡。

嚴格意義上講,洪保墓發現的石碑不能稱墓誌,因為墓誌一般是死後撰寫的,經專家考證,洪保壽藏銘則是生前就寫好並刻到石碑上,在「銘文」中,洪保有這樣一段慨嘆:「人生在世,如駒過隙,與其生後之有為,孰若生前只早計也」。

洪保有如此參透人生的慨嘆,或許與他最近一次跟隨鄭和下西洋有關,這次遠航路途艱辛,鄭和也在途中辭世。

時年65歲的洪保回到南京後,人生無常的感覺,令他禁不住為自己的後事著想!

洪保的壽葬銘訂正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事實。

現在被認可的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是根據太倉、長樂的兩塊記事碑統計。

而學界普遍認為,鄭和於永樂三年(1405年)第一次奉命下西洋。

洪保的壽葬銘銘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永樂元年),洪保就作為一次下西洋船隊的副使,統領船隊下過西洋。

洪保的這段銘文把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提早了兩年。

此前有學者查到的鄭和曾於1424年,率船隊去過一次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那麼,再加上洪保銘文上記載的永樂元年這一次,鄭和其實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

另外,鄭和1433年辭世後,洪保還在延續下西洋活動。

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過七旬的洪保率使團最後一次出使西洋。

洪保銘文中記載的寶船比我們現在已知的寶船要大。

從文獻記載中可以查到的鄭和船隊共有9種船型: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水船、大八櫓、二八櫓、六櫓船。

最大的船叫寶船,是鄭和的座船,也是船隊的旗艦。

但是,600多年來,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多大,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洪保的壽葬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短短几句話,透露的信息卻十分豐富:洪保這次下西洋所擔任的職務、乘坐船的船號及排水量、以及這次下西洋的任務!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

之前,寶船記載最多的是它「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也就是長138米,寬56米。

現有史料記載證明,鄭和船隊中的海船是兩千料。

二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

從洪保的銘文中可以看出,洪保這次乘坐的寶船叫大福號,而且是五千料巨舶,五千料,則是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

很顯然,洪保的這段銘文,對我們印象中鄭和的「寶船」是一種顛覆。

這段記載排水量的文字,也印證了鄭和寶船的長寬記載是可靠的。

難怪考古專家發現這段文字後,激動的說:這下那些質疑的老外可以閉嘴了。

而洪保墓也被列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項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