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八):倗伯名字被鏽蝕掉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期提示:「倗」字不僅在西周銘文中有,在甲骨文中也有,而且甲骨文與金文中的「倗」字很相似,可以認為「倗」字繼承自甲骨文,這似乎也為倗國為殷商系增加了文字上的證據。

所以,考古界專家的「主流意見」,認為倗國當為殷商系,既非周,也非戎狄。

在飪食器中,鼎和簋最為常見,同時也是陪葬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認為,銅鼎常用於烹煮肉食,而銅簋的用途,《說文》中記載「簋,黍稷方器也」,《儀禮·公食禮》上記載「宰夫設黍稷六簋」,由此可見,銅簋也常用於盛放煮熟的黍和稷,但始終缺乏科學的證據。

倗國墓地出土的一個銅簋中含有黑色殘留物,通過形態觀察、紅外光譜及穩定同位素分析,發現其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類。

這說明古代銅簋的使用多樣化,將有助於人們重新審視青銅禮器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獸面紋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腹部飾獸面紋,雲雷紋地,紋飾線條精細、流暢,腹上部兩側各飾一高浮雕圓耳圓睛的獸首。

銅簋中的黑色殘留物,通過分析認為是煮熟的大米及肉類,也就是「羹」。

1號墓主,是倗國國君夫人畢姬。

在這一墓地中,她絕對算一個特殊人物。

畢姬仰身平躺,嘴中含玉,可能是下葬後棺內進水,陪葬的一組玉飾發生了移位,全都堆到她的下頜底,考古隊員推斷,這些玉原本是項飾和玉組佩。

這位畢姬著實不一般,她不僅擁有橫水大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在她的棺外還有3個人殉葬,且都是一張葦席包裹了事。

倗伯本人在2號墓里,面部朝下趴在裡面,全身飾有玉覆面、玉串飾、玉璧、玉柄形器等。

隨葬3個鼎、1個簋等,加上其他器物,總共16件青銅禮器中,8件有銘文,有「倗伯□作寶鼎……其萬年永用」字樣。

倗伯的殉人比夫人多一個。

可惜的是,倗伯叫什麼名字,恰恰應是銘文中被鏽蝕模糊掉的那個字。

組合玉佩是西周時期貴族間開始盛行的一種由許多玉件串聯組成,掛在頸上、懸於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飾。

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連瑪瑙、綠松石及彩珠、貝殼而成,也有用數個玉璧、玉璜、玉管、玉勒等穿聯而成的。

大型的結構繁複的組合玉佩,是貴族們表示身份地位及權勢的服飾,是要按一定的禮制規定設計和佩戴的。

這類多璜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諸侯王等高級貴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發現。

從發掘情況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組佩的結構越複雜,長度也越長。

也有僭越禮制的極個別案例。

這類大型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作為朝廷官員禮儀服飾之規矩卻一直延續下來。

史記有載,東漢明帝佩戴的是白玉連璜大佩(大佩即組合玉佩),晉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帶,宋代朝廷也有明確的佩玉規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環相連的五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員都佩戴朝珠。

下期介紹:橫水墓地1號墓主畢姬的墓室里藏著一個幾千年難遇的寶物——荒帷。

呂國俊(筆名:方天戟)著

「文博山西」授權本報省內獨家連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出土的驚世發現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這就是倗(péng)國。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

「國寶」西周玉組佩,見證三千年的愛情

如今,人們的佩飾越來越誇張、華麗、炫目,然而,再奢華的佩飾,在3000年前的一套晉國玉組佩面前,都會黯淡無光。曲沃晉侯墓地這一晉國早期的「皇家陵園」中,有唯一的一處次夫人墓葬。墓葬中發現了整個墓...

中國漢字中的玉文化

《說文解字·玉部》中收有139個字,加上「珏」部的3個字,共141個字。玉部在《說文解字》中位置較高,居於第六位。玉部所收的字在所有部首中位列前十。一、玉部字的分類玉部字的排列不是隨意的,而是有...

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可以算是中國古玉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應該是中國古玉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