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百年研究專刊》:晉國之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位於黃河中游的山西,是早期人類活動的理想棲居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誕生在古河東大地的晉國,始終賡續中華先祖堯舜禹的英雄血脈,走過波瀾壯闊的640餘年歷史進程,創造了稱霸中原150餘年的輝煌功業,對推進西周、春秋戰國乃至整個華夏文明進程,發揮了主導和引領作用,是山西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和華彩篇章,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產生過深遠影響。

1

華夏文明起河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何弩在陶寺觀象台前講解(王興國 攝)

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是「堯都平陽」。

「堯舜禹傳說時代」不是傳說,是真實存在的信史。

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是「帝堯邦國」,甚至更早。

以陶寺邦國為代表的最初的「中國」不是奴隸制社會,是貴族統治階級與平民階級構成的國家社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考查結論

陶正剛,1935年生,江蘇無錫人,研究館員。

195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歷史專學業。

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政協山西省委員會七屆、八屆常委,中國文物學會理事。

現任山西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山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周史、青銅器、墓葬壁畫等,主持過太原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太原晉國趙卿墓等發掘項目。

出版報告專著《太原晉國趙卿墓》、《太原北齊東安王婁睿墓》、《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西卷》等7部,發表論文80餘篇,獲過國家圖書獎、省社會科學一等獎、省科技三等獎和省優秀論文獎等。

曾應邀到美國、德國和台灣、香港地區講學。

1988年入選《中國當代名人錄》。

陶正剛:

陶寺類型的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塔兒山周圍。

實際上,在臨汾、襄汾、曲沃、翼城等已發現陶寺類型遺址70處。

《國語·周語》曰:「有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

」據考證,古崇山即今塔兒山,位於襄汾、翼城之間。

在崇山周圍,遺址密集,大型遺址較多,從而表明陶寺類型的遺址與唐堯、夏禹文化的公布地域相一致,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以上分析,在霍山以北的太原地區不可能存在有晉國的始封地唐都。

綜合考古資料和文獻材料的研究,晉國早期都城「唐」應該是在天馬-曲村遺址附近。

霍山以南的洪洞、臨汾、翼城、曲沃、新絳等地,應該是唐國的疆域,這與《史記·晉世家》「封唐叔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的記載也是相吻合的。

王克林,1935年生於四川省卭崍縣,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歷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兼職教授,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山西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山西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文物世界》雜誌顧問。

主要從事中國新石器時代、夏文化、晉文化考古學研究。

專著有《華夏文明論集》、《〈山海經〉與仰韶文化》、《古代東國與東亞》(合作)、《山西新石器時代》、《華夏文明與「中國」之名探源》。

王克林:立說的基礎

一、歷史學方面。

是注意到司馬遷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史記·五帝本紀》)。

文中所謂的「姓」即族類也。

而世系承傳,按《本紀》說: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而後「三帝」的時空,據中國傳統的歷史記載:所謂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河東」。

歷史是線索,就為我們開闢了探索華夏文明起源的途徑!

二、考古學文化方面。

山西晉南古「河東」地區,經半個多世紀考古工作,現已查明,其地的文化序列,以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為開端,經龍山文化到歷史時期的夏商周三代,可謂連續不斷,並且在文化的譜系上一脈相傳,有著內在的前後發展關係,特別是「河東」的早期龍山文化時段,它上承這裡的晚期仰韶,下傳襄汾的陶寺文化。

考古學研究表明,這一早期龍山文化,河東地區是其「發源地」,從而就為《華夏文明起「河東」》在考古學文化上提供了物化證據。

因為陶寺文化是由這裡早期龍山文化發展而來的,而陶寺文化的遺存、時間、空間和人的四維關係,都與歷史記載唐堯、虞舜和夏禹的四維關係吻合,所以將考古與歷史相整合,既然河東的早期龍山文化源頭是從其地的晚期仰韶文化發展而來,那麼華夏文明的初曙,其光亮正是這裡晚期仰韶文化所迸發,換言之是說華夏文明的起源就坐實在這裡晚期仰韶文化時段上。

三、古文字學方面。

華夏文明緣起「河東」是基於我在對歷史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涿鹿」、「坂泉」之戰兩場戰爭地名的古文字訓詁考釋發現,文明的起源地不像是以往千百年來史載和史家傳統的說法,在河北及其以遠地區,而是在山西晉南古「河東」地。

其證據一是據《山海經》載黃帝與蚩尤戰於「冀中之野」,而《尚書·禹貢》把山西置於冀州之首,考之其冀州的中心正是古代「中國」的「河東」地。

二是《逸周書·嘗麥解》載:黃帝與蚩尤「爭於涿鹿之河(或作阿)」,而「阿」,據段玉裁《說文解欄位注》:古河流「凡曲處皆得稱阿」,而山西晉西南正是黃河北來至風陵渡東折入海,其水勢流向、其地形正形成一個大轉彎,與段注「凡曲處皆得稱阿」的地形吻合。

因此涿鹿之戰的戰場就當在晉西南芮城一帶。

三是黃帝與炎帝的「坂泉」之戰,而「坂」字,據古文字訓詁之慣例,一般訓坂為坡,為狹長陡險之斜坡山路,其地形地貌正與今晉西南永濟、解州一帶古蒲坂(即秦時稱之長坂)的地形合。

而具有此地形稱「坂」者,唯晉西南一帶之稱謂。

那麼,以往古籍和史家均言「坂泉」地在河北或其以遠,均未落實,可謂所說皆誤。

因為需知具有這樣似「坂」形的山路,在晉、冀交界的太行山東西兩麓之通道,大凡都稱著「陘」,如「井陘」、「太行陘」、「飛狐陘」等河北「八陘」,無有「坂」者。

因此,從「涿鹿之河(或阿)」和「坂泉」之「阿」、「坂」字古文字訓詁與考釋得知,這兩場戰役皆發生在今晉南古「河東」。

因此,從上所述的三個維度,就為我們說「華夏文明起河東」建樹了堅實的基礎,為立論鋪平了道路。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組委會

合作機構:三晉文化研究會

辦:中國靈石龍吟書院

主管主辦:山西省委前進期刊總社

映像

映像山西

感知厚重

微信號:yingxiang-zhongguo

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驚現最早國都遺蹟 竟比華夏文明提前300年

5月29日消息,考古驚現最早國都遺蹟,竟比華夏文明提前300年。考古遺蹟的發掘給我展示了璀璨的文明時代,尤其是一些神秘的考古遺蹟更是超出我們的想像,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最令人震驚的考古遺蹟陶寺...

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中美考古學者:探尋早期中國文明

為紀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考古學科創建七十周年,該校以探索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為中心議題於10月21日召開了題為「求中」(In Search of Early China Through A...

「叩之以大者則大鳴」——評《中國考古學》

【文化視角】作者: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中文版終於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展開這部匯集較全面資料、綜述以往研究、凝聚中西合璧的兩位作者最新思考...

山西襄汾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以「溯中國源頭 尋華夏之根」為主題的山西·臨汾帝堯古都文化旅遊節於4月1日在臨汾市舉辦,本次活動共持續24天。作為文化旅遊節上規格較大、層次較高的一項活動,4月15日,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在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