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喪葬習俗:弔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報喪 開弔之前,要向死者的親戚朋友發出治喪通知,謂之「報喪」,俗稱「報信」。

舊時,一般由死者的兒子或侄兒擔任報喪者,現今一般由家中人、族人或他人代孝子報喪。

報喪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報喪者親自到親戚朋友家中,無論長幼,孝子要先給報喪對象磕個頭,如他人代孝子報喪就不必舉行這一禮節。

報喪人要把死者的時間,原因和弔喪、安葬時間向報喪對象說清楚。

報喪人要懂禮節,死不能說死,只能說「老了」或「病故」或「逝世」。

弔喪的日子稱為「正喪」,出殯的吉日子稱為「送」或「安葬」或「下湖」。

喪事辦的大的稱為「開喪」和「送大殯」,喪事辦的小的稱為「不開喪」或「不大送」,俗稱「清吊」。

匯報完畢,立即趕路,向他人報喪。

二種形式:以「訃聞」或「訃告」的書面形式,派人送去報喪貼,報喪貼要寫死者逝世的時間、原因、開弔、下葬的日期。

其格式大體:舊體式:「訃告,不孝男罪孽沉重,不自殞歿,禍延先考(先妣)大人(孺人)×× 歿於×年×月×日×時,壽終正(內)寢,享年×歲,居家兒孫待奉於側,親視含殮,定於×年×月×日舉行喪禮,倘蒙弔唁,哀感之至,不孝男××泣血顙嵇」。

新體式:「訃告,先父(妣)×××於農曆×年×月×日×時,在家病卒,享年×歲,定於×月×日在家設奠,謹此訃聞。

哀告,×年×月×日。

弔唁人,接到報喪通知後,準備弔唁工作,不同的親戚和關係友人採取不同的弔唁準備:

1 死者女兒準備棺衣、紙紮、幛布、火紙、禮錢、花圈。

2 死者侄女、兄妹姐弟準備:幛布、火紙、禮錢或花圈。

3 親朋好友準備:幛布、火紙、禮錢或花圈。

同時弔唁人要通知親近家族即叔堂兄弟、縱堂兄弟,準備和主弔喪人前往,一同弔唁,俗稱「隨客」或「掛客」。

報喪不得捎口信、傳口信。

開弔 開弔即「開喪」,也是「開門」送殯,一般在大殮之後開始。

開弔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出殯的前一天的上午,主要是親戚、仁兄弟、親朋好友弔唁,時間大體從上午8點多至下午2點鐘左右,這部分人破孝弔唁,並招待酒飯。

下午5點後,至晚10點前一般是莊親莊鄰弔唁,邳北一般是一刀火紙,邳中部和南部過去一刀紙,現今用10—20元錢折奠。

不破孝弔唁,不管飯。

如果有事或路遠當天沒趕回來,可以在第二天未出棺之前或出棺路祭時弔唁,如果當時不知道喪事,而後知道喪事,也可以帶一刀火紙到孝子家坐坐,說明情況或安慰孝子家人悲哀的情緒,作為補吊,補吊年三十前都可以進行。

一般到長子家中為主。

弔唁以男性為主,如亡者是女的,左鄰右社的婦女可持一刀火紙去弔唁,以表哀思,必在正喪之前。

開弔 這天是喪事較繁忙的一天,也是親戚朋友易於見面認識的時間,更主要的是顯示弔唁禮節的時候,成服要慎重,要遵循規矩習俗。

成服本身就直接顯示了親情的遠近厚薄。

破孝是事先孝子與總事人商定好的,破到什麼親戚就成服到什麼親戚,破什麼樣的孝就成服什麼樣的孝,不能破格,不能有厚薄之別。

但破孝於否和破孝多少,據喪主家境而定。

戴孝人 也要遵守習俗,不能亂戴孝:⑴一般朋友同事或平輩人戴孝,胸前只戴布條;⑵遠房近門的人和略遠一點的親戚好友,可以戴孝帽子,平輩和年長者不戴;⑶死者的女婿、乾女婿、侄女婿戴孝帽、孝裳和系腰孝帶,尤其是系腰要攔腰橫系,這是女婿的和干婿孝服定格形式。

但侄婿系腰略窄點。

與女婿同,而且系腰。

⑷死者的孫婿、外孫婿戴孝帽、孝裳和孝攀巾,孫婿孝攀巾要從左肩至右斜攀系在腰下外孫婿從右到左,這也是孝服的定格形式。

⑸死者侄妻、孫妻戴孝,是孝巾(搭頭)孝裳,妹妹可以戴搭頭孝巾。

戴孝要戴正規,不要歪歪斜斜或戴倒了。

也不能因天熱、天冷就隨意不戴或戴在帽子裡面,否則受到別人的譏笑。

弔唁 弔唁是弔唁者施跪拜禮或其他禮儀的主要儀式程序。

弔唁又稱弔孝,俗稱燒紙。

一般平輩鞠躬,晚輩跪拜,爾後痛哭入靈堂。

機關人員或戰友用新式的弔唁儀式,即致三鞠躬禮或致默哀。

弔唁時有親族的晚輩們列跪在靈棚兩邊陪奠,俗稱跪棚,以示家族晚輩對老的哀思,也表示家族人丁興旺,增加了弔孝儀式的氛圍。

弔唁時要奏哀樂。

如果是長輩只登記禮錢,可以不舉行弔唁儀式。

邳州的弔唁儀式大體分為如下程序:

1祭禮 死者的近親,特別是姻親,如死者女婿、侄婿、娘家侄等,可抬禮盒,並帶輓聯、火紙、帳布禮錢。

現今邳北一帶仍有這種習俗。

弔唁這天,抬著祭禮盒子,內有三牲祭品(雞、魚、肉)和四八式(四碟八碗)、八八式(八碟八碗)及糕點果品。

也有出錢包祭的,由主喪家代為料理,祭品生熟參半,以三牲為生,另加禮錢。

現今的祭禮不抬盒子,以花圈、花籃、幛子、禮錢為主了。

2奔喪 奔喪是未弔唁之前,可以是頭一天,可以是當日弔唁之前的一種習俗禮節。

弔唁者可喪哭躬身,右手遮眼罩穿過靈棚向棺前奔去,跪哭在棺頭前,痛哭一會或孝子止哭後,在棺左與孝子略談悲哀之情,述其未來看望之因等,然後離開靈堂,準備弔唁燒紙。

奔喪一般為親近族中人、娘家人,女婿、乾女婿、侄女婿、孫婿等。

一般弔唁者,不舉行這一儀式。

3弔唁儀式程序

(1)該奔喪者應先奔喪,奔喪者為親戚或大多數為晚輩。

(2)到內櫃登記處登記祭禮、獻祭禮,如花圈、花藍、幛子、禮錢、火紙等。

(3)成孝。

承孝人將「孝服」跪送到弔唁者跟前,弔唁者在靈棚前叩首後披戴。

(4)由領孝人或司儀者帶入靈棚。

(5)行弔孝禮,如九揖九叩、二十四拜等。

(6)嚎哭奔入靈堂,跪在棺前後禮畢。

(7)入席。

(8)辭行。

弔唁人出村後,可將孝帽脫下撕開。

4弔唁叩奠禮儀種類

邳州的跪拜禮弔唁,隆重而複雜。

一般有三種儀式:一種是「弔唁禮」;二種是「辭靈禮」;三種是「路祭禮」。

開始行祭孝禮前,須作好心理準備,當執事者或司儀大聲喊「××客,請燒紙」時,要整理衣冠,穩步走上祭桌前,不可慌張。

尤其是新客,看熱鬧、看挑刺的人圍得水泄不通,稍有不規,立刻哄起嗤笑聲,以致窘態百出,甚至會引起腳手發抖,而更亂了套數規則。

跪拜禮一般有五種:一是「四個叩首」;二是「九揖九叩」;三是「四勤四懶」;四是「三拜九叩」;五是「二十四拜」。

九揖九叩 禮者肅立,一揖,下跪後一叩首,起身肅立;一揖,下跪一叩首,又起身肅立;一揖又下跪,又一叩首,再起身肅立;再一揖,再下跪,再一叩首,共四揖四叩。

如奠酒,俗稱奠桌頭,奠者起身,陪奠客人首叩地不起;奠者可跨步向前,至跪枕處(如陪奠中有年長者,可轉身後拜一揖,再轉身)下跪,上香,祭菜餚果品,祭酒水、祭紙錢後,再一叩首(身後陪奠也一叩首後也起身)起身退回原位,一揖;然後又分別四揖、四叩首;最後一揖後,哭奔靈堂棺前,禮畢。

這種叩奠禮共有九個揖九個叩首,又稱為勤九叩或雙四勤。

懶九叩 禮者肅立,一揖,下跪,一連四叩;起身肅立,一揖,又一連四叩首;起身肅立,一揖,哭奔靈堂,禮畢。

如後有陪奠(即掛客)須祭酒叩奠。

四叩首後,陪奠不起身,奠者起身,如陪奠者中有長者,奠者可轉身後拜一揖,又轉身跨到跪枕處,下跪,祭奠香酒後一叩首,起身一揖,身後陪奠者隨起身一揖,後退復原位,再連四叩首一揖,哭奔靈堂。

也有的只叩四個頭的,即一揖跪下,四叩頭,起立,一揖,奔喪,只用一般人員。

四勤四懶式 四勤四懶也是九叩,是「勤九叩」和「懶九叩」的結合。

即肅立,一揖,一叩首,復四次,起立一揖,又連四叩首。

起身一揖,哭奔靈堂,如奠酒與上面奠酒同。

三拜九叩 一揖,跪下三叩,起立;一揖,跪下,三叩首,起立;又一揖,跪下,再三叩首又一揖。

叩拜完畢,哭奔靈堂前。

弔唁者哭奔靈堂前時男從右門入,女從左門入。

躬身子,用右手遮雙眼,口哭喊:「大爺或大娘」,聲音低沉。

親戚大多還跪在棺頭前哭幾聲,或者和孝子略陪守靈一會,多數只是左門入,一繞從右門出。

叩首時,左手壓在右手上,頭嗆手上,起身弓膝時或下跪時先後拉左腿,右手壓左手扶立膝,起跪時左手壓右手扶先起的左立膝。

二十四拜。

俗稱二十四拜一哆嗦。

一哆嗦即象舞台上戲子甩龍袍姿勢,右手向後一勾甩,左手臂向身前一打擺即可。

二十四拜圖示:

說明:

×揖

○叩首

—挪步

一哆嗦

→哭奔靈堂

不管施哪一種奠禮,奠酒者在中間,面北右為長者,左為次輩,後排從右至左按長幼或年齡大小順序排列,司儀向孝子喊:「點火」,隨後施奠禮。

哀樂起奏。

奠酒者在祭奠時,動作要穩重,自然而肅哀,其舉動宜穩慢,不宜急匆。

每祭奠一種祭品,都要從右至左向地作破祭行為狀,而在胸前向上舉起,過頭頂再向左滑動,尤其是香、鉑、紙錢更應起過頭頂。

祭奠到紙錢時應叩首,口中要哭聽喊一聲「大爺」或「大娘」表哀痛。

奠酒前,要到沐盆中,將沐巾拿起抹一抹,擦一擦手,以示以清潔之手來祭奠先人、神位。

並整齊衣冠。

哭奔靈堂棺前時,主奠人應跪在棺前,俯地痛哭,邊哭邊叫稱呼,以示悲慟。

稍時止哭,向孝子慰問,以作哀悼心情。

叩禮畢,司儀要敲一下磐鍾,高聲喊「謝」或「謝客」,以示禮畢。

哀樂可停。

守靈孝子點燃紙錢陪哭。

5弔唁時其他禮儀

接紙禮 接紙禮由接紙者施禮。

接紙者堅守在大門外鄰近,發現有前來弔孝的客人,要迎上幾步,將花圈、花藍、火紙、幛布等從客人手中接過來,並施以半跪禮,即一腿跪的,一腿曲跪式。

接過祭品後,引客人到內櫃處,等候登記落帳。

承孝禮 執承孝者,手端承孝筐(即針筐子),堅守在大門口。

登記完畢的弔唁名單交到司儀手中,司儀高聲喊「××等人承孝燒紙」,弔唁者聚在門口承孝。

執承孝者,以半跪姿勢,雙手將孝高摯於頭頂,讓弔唁者接孝,成服,然後去靈棚弔唁。

有的成服者接過孝服後要到靈棚或靈堂叩頭後才戴上。

同時,掛幛子的人員將弔唁者帶來的幛布,掛在宴客棚里。

掛幛子是邳州習俗,是弔唁人的臉面,也突出了弔唁人的知識水平。

過去的幛心子,都是自己在家中寫的,不會寫的,也要找老先生代寫,過去掛幛子在會客室中,是文人的去處,從輓聯內容、書法、格式、幛布優劣等,顯現某某弔唁者的知識水平及修養。

謝客禮 謝客禮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司儀在弔唁者行禮畢時,敲一下磬鐘,高喊「謝」或「謝客」,這是禮畢謝客禮。

二種形式,一般是在宴席上菜上齊後進行,是孝子(長子),由總事扶持到宴席前,向在坐親戚朋友、客人施叩首謝客禮。

總事持扶孝子來到宴席前,高喊「感謝親戚、朋友、莊親、八方賓客——叩首」,孝子跪拜叩頭,全場賓客肅立,禮畢後賓客坐下,而後稍飲酒吃飯。

這是孝子向賓客謝客禮。

三種形式:謝客者,有的也由接紙者擔任的,堅守在大門口,當客人祭典後,走出大門時,謝客者施半跪禮向賓客謝意,這是族人向賓客謝客禮隨之族中人引客人入席。

這三種形式在邳州大部分地區延用。

避孝禮。

避孝有三種形式

一種是戴孝的人,除了到喪事家較親近的家屬家中(如堂兄、胞兄或縱堂兄)不脫去孝服之外,其餘人家中都不可以戴孝入門,都要把孝脫下,裝在口袋中,才可以去家中。

以免給鄰人帶去晦氣。

二種是所有弔唁的人,都不能再走親戚串朋友,有事可另天再去,或脫孝後將議事的人叫到門外交談。

三種是弔唁者一定要在離開喪主家較村人看不見的時候,或離開村莊後,才可以脫掉孝服,孝帽子也要隨之拆開。

如果不遵守這個禮節,將受到事主和鄰人的譏笑。

孝帽釘線、和孝?系帶要拆除,否則把晦氣帶回家中,不吉利,要受家中老人們的訓斥。

哭道禮 哭道禮一般是死者出嫁的姑娘、姐妹女兒、乾女兒、侄女、孫女,或娘家的姊妹、侄女或親戚、朋友、村鄰的女客,多行「哭道禮」。

「哭道禮」有真哭和佯哭。

女兒、侄女、孫女、姐妹等多是真哭,有的是從婆家一路哭來,但不進村不大聲哭;有的是一進死者村就哭著來;佯哭的只是到死者房前屋後不遠處哀嚎哭著走來,光哭嚎而無淚水,只是用手巾遮住臉就行了,以擋眾人眼目。

「哭道禮」是親人親朋好友對亡者表示親近的哀喪,表示對亡者的思念之情。

同時「哭道禮」也給喪主家的女眷們提示迎客、接紙的信息,喪主家的婦女聽到「哭道」聲,就會馬上走出門去迎接、接紙。

這樣就行成了男接男客,女接女客的習俗;這也是古時候,「男女授受不親」所形成的習俗,並延習至今。

點湯 點湯俗稱「豁湯」,也稱「潑湯」或「潑迷魂湯」,也有稱之為「報廟」。

點湯要到村中土地廟處,沒有土地廟的,在十字路口暫時設立一處土地爺神位。

即用三塊土坯或二塊瓦磚,立在十字路口處,用火紙摺疊成「圭」形土地神牌位,上面用墨書「土地爺之位」,豎插在地上或貼在磚上,立在路口,暫做土地廟。

點湯 點湯,一位老人去世,可點湯3遍;二位老人相繼去世,可點湯5遍。

時間為每日早、中、晚各一次。

點湯時本族男女、親戚、朋友、賓客同往,所戴的孝都要戴上,並抬著「湯水罐」和火紙錢。

「湯水罐」有由兒妻子抬的,也有由侄妻子抬的。

「湯水罐」為泥瓦罐,內盛稀粥,稀粥一般為穀米做的,也有用大米做的,稀粥只一次做成,放在罐中,要在全部點湯結束時才可澆完,中間不許加湯。

因此,點湯者要少點,稀稀拉拉的幾步或十幾步從罐中舀一點向地上點潑,以防未點完湯而罐中缺了湯水。

點湯罐中放一把勺子,要用鮮柳木棍抬著。

點湯時是很隆重的,一般是顯示本族人多、客多的時候,也顯示了喪事者的情緣。

點湯隊伍一般很長,孝子兒媳披麻戴孝,男賓、女賓都要戴孝,遠遠望去,一片白色,好似銀龍。

點湯的隊伍順序和程序一般是這樣安排的。

孝子在前,按孝子長幼序次排列,長子在前,如孝子中有早逝者其哀棍可由其中一位孝子代拿,也有由長子代拿的。

哀棍稱「拉哀棍」,必須一頭手持,一頭著地;也有用雙手捧哀棍的,孝子要把腰彎下去,不許抬頭挺腰。

同時,所流的眼淚和鼻涕也不許用手擦,要讓其自然垂落,以示孝子悲哀之情,也有稱,給老人去西天路上灑下了金豆子、銀串子,也有的稱給兒孫流(留)下了金豆子、銀串子等財富。

一般孝子的長子由領喪者扶挽而行,行走要慢,而且是邊哭邊走。

所到路口都要停下、跪下,燒一點紙,以作為對散鬼送錢,而後再前行。

其後為端錢筐子的一位老婦人,雙手捧端放火紙的筐子。

端錢筐子後緊跟著打「影不旗」的孫子,接著是抬「湯罐子」的及兒媳、女兒、侄媳婦、其後為本家族者、女婿、侄婿、孫婿和親戚朋友等。

在過去,抬湯罐前邊還有誦經念佛的道士,一邊走一邊手敲道具,默默誦經,或在土地廟處和回到靈堂處分誦經文,以免災情,超脫苦難。

圓廟湯 點湯從靈前開始點澆,一直點澆到土地廟處,還要在土地廟處,上香燒紙,點澆圓廟湯;即全體點湯人員圍跪在土地廟周邊,給土地爺上香、燒火紙,燒紙後,再轉三圈,而後由原路點澆回去,一直又點澆到靈堂,並跪在靈堂前哀哭一陣,才算結束。

結束時,「湯罐子」和抬棍及「影不旗子」再放在大門口處,與「百歲紙」放在一起。

完湯 也叫圜湯。

即是最後一遍點湯,除了在廟場處圓湯外,就是在回來的路上,不走原路,而繞道走回靈堂處。

最後一遍點湯,第一要把罐中湯全部點完,第二要把點湯罐子砸爛,把抬湯棍折斷,謂之「斬哀湯」;意為「有了這回無下回,湯罐都破了」,認為主家人亡了是毀家 最大不幸;以破作破除禳實義。

其地點有兩處,邳州有的鄉村在土地廟處,有的在家門口。

方法:把湯罐子倒放,用勺子在罐底處砸個大洞,或砸碎;把抬湯棍折斷。

把「影不旗子」同紙錢一起,在土地廟處燒掉,回到靈堂處哭一陣,完湯結束了。

7破七 破七也稱「破欺」,又稱「做七」,即亡者有一七,就有一難,孝子為解脫亡者陰間之難,便履行送冪錢賄賂陰間鬼神,俗稱「破期」。

「破」是「免去」之意,這也是過去誦經者或道士編出的一種騙錢的方法,破七有二種方式:

棺頭破七 ⑴主持破七的巫漢神婆,先糊好冪旗,其旗用紅、綠、藍、黃、黑紙糊成。

其中有一面三角黑旗為大旗,其餘為紅、綠、黃三角旗,三角旗糊在秫秸梃子上,一七糊一面,共糊五色旗49面;然後插在盛有五穀雜糧的斗中,並將插旗的斗放在靈棚祭桌前。

⑵破七者。

參與破七的人是孝子、兒媳、女兒、孫子等一家人。

程序方法:①、拔旗:即拔除亡者陰間苦難。

一家人圍繞斗旗繞走,一邊哭,一邊繞圈,一邊從斗中拔出1桿旗,拔下來的旗交給巫婆,同時,往斗中投放錢幣。

如果有誦經者,誦經者在旁邊擊器而誦經,現在只有喇叭在吹奏哀樂。

斗中的一面黑色大旗,留在最後拔,而是由孝子長子拔,拔完黑旗,就等於去掉陰間苦難了。

②、燒旗:拔下來的旗,收在一起,放在祭桌前與紙在一起燒了,但黑旗留下。

在拔旗時有的還拔一桿喝一口高粱殼子水,稱苦水,意是兒也替亡者飲盡苦難之水,以表孝心。

③、斷橋:巫婆用磚瓦在祭桌前搭一座名為奈何橋,在燃燒五色旗的同時,讓孝子口喊「爸或媽過橋」,連喊三聲,巫婆在孝子喊完之後,手持石刀將奈何橋砸斷,以斷苦難之根緣。

④、沉大旗,把黑旗投入井中,以作危難永沉水井中,而不附身。

斗中五穀雜糧,留作第二天入葬時撒在墓穴中。

「破七」,因「犯七」而由巫婆神漢施用的解除法的巫術,以避忌諱。

如果燒七之日恰好與農曆日期相同,分大小月,如初七、十七、二十七等,那就是「犯七」。

一月內只有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亡者不犯七。

其餘皆犯七,破「犯七」要誦經拔旗,旗與「七」、「欺」音諧,「拔旗」有「拔欺」之意,破除解除陰間的大苦大難,這也是舊時巫漢神婆搞迷信掙錢謀生所想出的門道,孝子聞聽「犯七」,必請巫漢神婆施行「破七」,以表兒女孝心。

五七日破七 有的在燒五七紙時,請巫婆破七,在喪主家做法,同上,而後去燒五七紙。

據說不給亡者破七,亡者在陰間受人欺,扛黑旗,抬不起頭而受凌入大罪,而不能超渡。

「破七」習俗始於唐初,唐李世民臨終前首囑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渡。

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有六道流轉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終緣,則可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瑜珈論》)。

這七個七日中,必須舉行超渡,祭奠,這是佛教的「生緣說」催生做七的習俗。

另一種說法緣於道教的七七四十九日煉丹即成之說,人也如此。

第三說源於「魂魄聚散說」,人之初,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四十九日魄散。

邳州做七乃以佛道說為依據,目的是使亡者魂魄散盡而超渡,免以陰間受難受罪;這也體現了民間孝道的倫理觀念。

實則,活時多孝敬,才為倫理孝道,亡時採用孝道的巫術,只能是演戲給鄰人看罷了。

8 辭靈禮

裝盤錢 裝盤錢,俗稱「裝褡子」,即用黃紙糊成一個大紙背褡子,用金銀泊捏製成元寶錢,用火紙剪成方孔錢,放在編筐內。

一般在是莊鄰都燒完弔唁紙後,十二點鐘左右的夜晚舉行。

主持裝盤錢的多是誦經者,也有村中專吃這行飯的人,或懂這行道的捏瓷者(端碗的)擔當。

其地點在靈棚中進行,始終由哀樂伴奏。

參加裝盤錢的是孝子、兒媳、女兒等亡者最親近的人。

首先奏哀樂,並把褡袋、紙錢放在奠桌前;孝子、兒媳、女兒戴孝圍跪在褡袋及紙錢邊,邊哭邊往袋中裝紙錢、紙元寶,而且邊往袋中放錢幣(即人民幣),但裝褡子不要裝得急,一是讓兒女們多哭一陣,以示哀痛,二是讓兒女好往袋中多放一些錢幣(人民幣),以示對亡者的疼愛,讓亡者陰間生活美滿,有錢花。

三是主持者以此多撈一點人民幣,俗稱「喜錢」或「小費」。

直至把所有的紙錢、紙元寶裝完才算結束。

有的為了不讓主持者得「喜錢」,便大把大把的裝,因為「裝褡子」的底錢20元,怎麼給都行。

裝盤錢的褡子袋,在送盤纏時在路口燒掉,是兒女們給亡者的路費錢和陰間的生活費或財富。

這種習俗在邳州大部分地區延習,而邳北普遍流行。

實則裝進去的人民幣,過一會,巫婆便倒出來,揀後重新裝紙錢、紙元寶。

辭靈紙 辭靈紙又叫家奠,裝完盤錢後,即燒辭靈紙,也稱「辭靈禮」。

辭靈紙按順序燒,而且十分隆重,辭靈紙很多鄰人賓客都要擠滿院子,看燒辭靈紙的人的禮規如何。

一般燒辭靈紙的賓客也拿住性子使出自己所掌握的禮規,不緊不慢的施跪拜禮,有四勤四懶,有九揖九叩,也有二十四拜。

其順序是孝子、兒媳、女兒、女婿、侄女婿、親戚、朋友等賓客。

孝子、兒媳和女兒因過於悲痛多由司儀持扶進行。

辭靈紙弔唁主賓客必須加奠叩禮,有時為了隆重起見或戲落奏樂隊,還一個一個進行,時間有時長達2——3小時才結束。

送盤錢 辭靈紙燒後,就開始送盤錢,即送盤纏錢,也稱送紙錢或送冥資。

在燒辭靈紙後進行,由孝子一人(長子)手捧錢褡子及紙錢,由主事人扶持引路,隨著是親戚、朋友等男客,其中一人擔兩桶水,一人抱一些麥草(一是易燃,二是作金條)一路奏哀樂。

在村頭十字路口,把麥草、錢褡子、紙錢放在一起點燃。

孝子跪在火旁口喊「爹或娘,收錢了,」連喝三聲。

主事人一邊用樹枝條挑動紙錢助燃,一邊念叨:「天南的、海北的、八方鬼神都來使錢了。

」快燒完時,主持人將水環孤形潑在火堆三周,留一周缺口對外。

這時孝子和送盤錢的人都跪地叩拜,以作送行,禮畢哀樂停止,大家默默地回家,以待第二天出殯之大事了。

邳州中部、南部,也有用秫秸紮成很長的爸子,點燃著燒送盤錢的,習俗不同,用料一樣。

過去送盤錢多請僧尼道士誦經,使其超渡亡靈,或由一族中人宣讀《路行》祭文,讀罷與紙錢同燃。

點主 點主也稱「題主」,在弔喪之前日,邀請一位德高望重有功名的地方文官,請他為亡者靈牌點主。

點主者在大堂內公案就座,孝子捧牌位盒至祠堂行安主禮(叩拜禮),然後向點主四叩首,執事將牌位承在案上,開盒啟櫝,將待點的牌位放於主官前。

牌位木製,上書死者名諱,即「顯考××公,諱××府君之神王」。

「主」上缺一點,點主官秉筆醮朱墨點之,點主只是在「王」字上點一點成「主」字。

執事納函上櫝,交予孝子,孝子捧主回家。

點主官送新「主」一揖,禮畢。

點主多為大戶人家發喪時所行,尋常百姓人家不行此事。

如有祠堂的喪主,孝子也只有簡易行事。

點主自新中國成立後不實行。

請靈與送靈 請靈 是指夫妻者中有一位先逝已安葬,在後死者的守靈期間,多數是在開喪之日,將寫好先亡者的靈座與紙錢放在托盤中,由長子到墳前,叭喇奏哀樂隨伴。

孝子燒紙叩拜後,孝子喊:「××回府同享祭禮」三聲,然後又捧靈座回家,將靈座放在棺邊,男左女右,同享祭奠之禮,叫請靈歸府。

送靈在後亡者出棺安葬之前,又由長子捧托盤,上放靈座,隨哀樂隊前往,送回墓冢處,叩首燒了靈位及紙前,即可回府,叫送靈歸家。



冷葬棺 冷葬棺多數是木板釘做的薄匣子,也有的用席包代之。

冷葬棺是指已去世的先人,有的是寄葬埋的,未入老林,尤其是女方先逝者。

在這種情況下要把靈骨起於棺中,抬至家中,安放在大門口的棺棚中,叫冷棺。

安放新近亡者的棺材為熱棺。

大體要經過以下程序:1、確墳告知。

在弔喪日的前一天,孝子帶著紙錢、果祭前往墳堆處祭祀告知,後立牌位在靈堂之中,男左女右。

有的因去逝時間長,還要請當事人到墓地確墳,以免搞錯了。

有的在祭祀後應在墳堆上先破土作記號,以免第二天起骨的人搞錯了,或耽誤時間。

2、起骨。

起骨時孝子可去代表,其餘守靈,家中至親、族人、亡者親近代表一起前往。

①起骨人。

1——2人,帶起骨用的木板或手套,又叫揀骨人。

②抬棺人③領棺人④破土人。

起骨時要用白布遮蔽骨穴,不讓見陽光;起骨時要仔細將骨土一起鏟起,按照頭、肩、胸、臂、四肢等方位擺放棺材內。

,而後封棺抬回家,停放在門前,棺大頭向外。

一日三遍燒紙錢,享祭禮。

起骨的墳坑一年內不得填土,以防魂魄未附骨體。

3、待安葬日,男在前女在後抬入墓地,安葬時按地理先生和族人要求或男左女右規則安葬。

祭牲開光 亡者的陪葬品中有童男童女、牛、馬、雞、狗之類的紙紮,都是有生命的,是給亡者在陰間服務的,因此要找巫婆開光。

開光時巫婆在梃子一頭插上針,包上紅紙、紅綠錢。

巫婆手持它,向牛、馬、雞、狗、童男童女的五官處、四肢處點一點,口念開光經,使祭牲有靈氣,聽從亡者在陰間使喚,只有開光後才可以超渡。

開光可在家中舉行,也可以在墳前舉行。

(本文作者:王如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安陸民間習俗,喪葬習俗全過程

安陸的喪葬習俗跟其他地域大同小異,總的原則是對逝去老人的孝。一個「孝」字,貫穿始終。說起喪葬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喪葬舊俗」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著變化。其實,在一系列繁鎖的...

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百事孝為先,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節特別是儒家和道家!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運河沿岸的殯葬習俗

舊時德州實行土葬,禮俗相當繁雜,重於婚嫁之禮。倒頭。俗稱咽氣。病人垂危之際,為他梳頭、洗臉、穿好壽衣,抬到靈床上,靈床搭在正房堂屋的明間。壽衣一般里外單棉三至五套,有的多達十三套,女的戴鳳冠或首...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