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沿岸的殯葬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舊時德州實行土葬,禮俗相當繁雜,重於婚嫁之禮。

倒頭。

俗稱咽氣。

病人垂危之際,為他梳頭、洗臉、穿好壽衣,抬到靈床上,靈床搭在正房堂屋的明間。

壽衣一般里外單棉三至五套,有的多達十三套,女的戴鳳冠或首帕,男的戴帽子,鋪上黃色的褥子,蓋白色的被單,叫做「鋪金蓋銀」。

頭枕中間有凹陷的布枕頭,謂之「雞鳴枕」。

咽氣後,將一枚栓有紅線的制錢放入死者口中,叫「噙口錢」,胸前放一面鏡子,手中放打狗棍,床下放棘針。

停放靈柩的屋子,忌貓狗進入。

封門。

大門外,按男左女右插紙幡,也叫招魂幡。

按亡者歲數,一歲一張。

同時安排人到親友家報喪,並請總管料理喪事,購買物品、搭建靈棚、經棚、吹鼓手棚等。

入殮。

亡者入棺,叫入殮。

一般在倒頭的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舉行。

入殮前要給死者開光,親友到棺前向遺體告別,近親還要準備貢品,哭吊拜祭,叫做辭靈。

棺木的用料與厚薄因家境窮富相差甚遠,入殮時,棺中鋪麻和墊背錢,棺頂上放一五彩帛。

棺中附身之物忌用緞子,因為它與「斷子」諧音。

大多數棺內畫有七星圖案,每個星位放一個制錢。

殮畢後,設置靈堂,年輕人橫停。

靈堂前擺放貢品、長明燈、香爐及親友送來的祭品等。

成服。

即孝子穿的孝衣。

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統稱五服。

五服的用料不同,斬衰服用料最粗,緦麻服用料最輕,服期因服支遠近和輩分不同而異,斬衰服期三年,緦麻服期三個月。

凡五服以內的親屬都要穿白,喪主率領穿有孝服的人到土地廟前,叫報廟,報廟需要舉行七次,如果死者是年輕人就沒有這個流程了。

五服以外,只在出殯時戴孝帽,扎孝帶,稱為袒免。

弔唁。

也叫弔孝。

街坊知道後來弔唁,叫「熱吊」;親戚朋友街道報喪後來弔唁,叫「拆議」。

對來弔祭的親友,近親給孝衣、孝帽,遠親只給孝帽。

姑爺來弔祭,叩拜後有專人陪往客廳,讓到正位上,然後由禮賓相手托孝衣、孝帽,領孝子懇請穿孝,姑爺穿孝後,孝子要謝禮。

成主。

也叫點主,在出殯前舉行。

為死者在宗廟立個木頭做的牌位,牌位上書:「顯考某公諱某某府君之位」,「位」字上邊的一點要請人用朱筆點上。

請的人功名越大、地位越高越榮耀,但不能請法官點主,因為他常用筆勾決犯人。

出殯。

也叫燒七。

將棺材放到靈架上,一般16人抬,最多64人抬。

起靈前,亡者長子扛靈幡,摔靈盆,手拿哀杖。

長媳抱「仙水罐」,裡面裝飯,飯上蓋一糕。

孝子靈前引靈,時而回拜抬靈人,親友跟在後面送殯,吹鼓手奏哀樂跟隨。

棺柩抬到墓穴後,再次哭奠。

孝子先捧土入穴,表示親葬,然後埋成墳包。

孝子帶著主要親屬繞墳三圈,叫轉墳,轉墳結束,孝子們將手中的「哭竹棒」折斷後丟在墳前後即可離開。

下葬後第二天,家人親屬要到墳上燒紙、添土,叫圓墳。

孝子要到前來弔孝的人家去謝孝,行跪拜禮,有俗話說「孝子頭,滿街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之報喪

報喪儀式停柩一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消息的親...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你知道有哪些嗎?

喪葬禮儀,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

駐馬店習俗之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老人之喪歷來為頭等大事,老年病危即通知至親好友,一旦病故立即向親友報喪。鄰里親友攜祭品前往弔唁。主家設席招待。舊時喪葬習俗甚為複雜,新中國成立後提倡喪事簡辦,送祭品改為送花圈,弔唁...

淺談池州喪葬習俗

在池州民間對死人的禮節尤其認真。但喪葬之禮,繁瑣至極。這裡介紹的一些習俗,有不少封建迷信的影響,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其中尊敬老人、寄託哀思、教導後人等有益的內容。一、喪前準備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