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發展與中國視角動物考古」學術研討會紀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 年10 月14 日至16 日,由河南省文物局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全球發展與中國視角動物考古」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召開。

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法國等13 個國家的44 位動物考古學者,圍繞以下8 個主題展開了討論。

區域動物考古學綜述性研究 墨西哥國家人類歷史研究所Joaquín Arroyo-Cabrales 介紹了拉丁美洲動物考古學的發展狀況。

印度德干大學Arati Desh?pande-Mukherjee 回顧了印度次大陸動物考古學發展史。

該地區動物考古研究始於20 世紀30 年代,以哈拉帕等遺址的動物群報告發表為起點。

20 世紀80 年代以後,隨著具有考古背景的動物考古學家的加入,動物考古學全面發展起來,尤其聚焦哈拉帕文明研究。

動物考古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及數據模型應用 美國弗羅里達大學Kitty Emery 介紹了考古信息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合作項目ZooarchNet。

該項目旨在聯結生物多樣性分布數據網絡和考古信息,並在新的考古資源庫和數據發布平台之間架設橋樑。

美國亞歷山大檔案館研究所Sarah Kansa 回顧了動物考古數據共享開放平台Open Context 十年來的發展歷程。

該平台已經成為一個「數據發表伺服器」,重點放在文獻提供、同行評審以及和其他網絡資源的整合上。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Ariane Burke 建立了量化氣候變化的方法,應用於西歐末次盛冰期,並檢測人類及其主要獵物種類對小時空尺度上潛在風險因素的敏感性,將獵物的活動整合到對人群的空間分析內。

穩定同位素和古DNA 分析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立剛對淇縣宋莊東周墓地出土的牛、豬、狗、鹿、雉等動物遺存做了碳氮同位素分析。

結果顯示豬和狗的食物來源比較多樣化,而牛主要餵食C4 類食物。

與新鄭東周墓地進行比對分析表明,東周時期中原不同地區豬和狗的飼養方式比較靈活,而牛的飼養方式相近。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介紹了使用核基因組序列追蹤家養動物品種的方法。

家養動物族群隨著人類遷徙,在強烈的人工選擇下,遺傳上發生快速的變異分化固定,因此存在大量分子標記。

這些分子標記可用於追蹤幾千年來群體變遷和品種形成,也可以反映人群的變遷歷史。

動物埋藏和隨葬現象研究 中國科學院大學趙靜芳對河南新鄭趙莊遺址發現的象頭化石及其特殊埋葬方式進行了分析,認為距今3.5 萬年前中國古人類可能已經開始了類似祭祀活動的行為。

山東大學王華研究了甘肅臨潭磨溝遺址齊家-寺窪文化1600 余座墓葬內出土的動物遺存,磨溝遺址墓葬中大量埋葬豬下頜骨很可能與人們的社會記憶行為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鵬聚焦商代喪葬活動中狗的儀式性使用問題,認為商代的喪葬活動中狗的儀式性使用始於商代早期,之後在商文化中逐漸流行。

他還探討了商墓中狗的儀式性使用與商代社會複雜性之間的關係,以及商代喪葬活動用狗及相關的商代禮儀經濟。

河南省文物局馬蕭林從車馬坑形制、馬骨形態、病理現象、穩定同位素和古DNA 分析等方面,對河南禹州大呂墓地晚商時期車馬坑遺存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是在河南境內殷墟以外發現的重要車馬坑。

鄭州大學李凡對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動物遺存進行了分析,墓葬中大量殉牲的現象,反映出歷史上當地苯教氛圍下的喪葬習俗。

關於古代動物屠宰技術和骨器製作的研究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László Bartosiewicz 探討了動物屠宰技術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動物可能會發揮緩解人類族群之間敵意的作用。

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EvangeliaPiskin 對土耳其兩個中世紀遺址出現牛長骨——特別是掌/跖骨和脛骨——高度破碎的現象進行了研究。

她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為了生產特殊的副產品,例如骨器原料、骨髓、油脂和骨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姝對內蒙古南寶力皋吐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出土的骨、角、牙、蚌製品及半成品進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人們對牛、馬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原料選擇具有較嚴格的標準,加工製作已形成了規範化的流程,並竭力實現骨料利用程度最大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彥峰等通過模擬實驗,證明了蚌刀能夠宰羊、剔肉和切割骨頭,用蚌殼做的鑽頭可直接在蚌器上鑽孔。

對某遺址或地區的動物遺存的綜合性研究 美國紐約大學Pamela Crabtree 根據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中部Ciftlik-Tepecik 遺址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地層出土動物遺存的研究結果指出,不同於該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該遺址含有高比例的被狩獵動物種類,這種變化暗示著人類生存策略的轉變。

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Christine Lefèvre 介紹了對印度洋特羅姆林島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當地主要的食物資源為當地的烏燕鷗、綠蠵龜,以及20 多個科的魚類。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Luis Alberto Borrero 回顧了智利Ulti?ma Esperanza 省從19 世紀開始的考古發掘歷程,重新評估了兩個重點遺址的地層序列,調查發現了十幾個包含動物骨骼遺存的晚更新世遺址,獲得了大量狩獵-採集者抵達之前、之中和之後的古生物學和古生態學證據,以及細化了這些遺址上第一批人類的居住年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楊苗苗根據陝北神木石峁遺址2012~2013 年度出土的動物遺存,研究認為當時遺址周圍的環境以草原為主,生活有羊、牛、馬、兔、梅花鹿、狍子和野豬等動物,石峁人的肉食來源主要為羊、牛和豬等家畜,很少捕獵野生動物。

吉林大學謝明英介紹了對雲南元謀大墩子遺址1999 年出土動物遺存的初步研究。

她從動物種屬、骨骼表面痕跡、骨骼破碎模式和破碎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遺址內的家畜馴養情況,探討了當時人類的生業模式等問題。

對某遺址或地區的特定動物種類的研究 北京大學張穎以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的動植物遺存研究為例,認為魚和稻之間存在著某些固定的聯繫,反映了人們在空間和時間上對資源使用的規劃。

山東大學趙文丫根據圩墩遺址出土的馬家浜文化的788 件鳥類遺存,推測先民使用傳統的哨、鏃、網結合的方法來捕捉鳥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娟介紹了2015 年河南鞏義天璽尚城宋墓M230 出土的動物骨架初步研究結果,對山羊遺存和宋代流行的尚羊文化進行了綜合分析。

對古代人類以動物為原型的藝術創作的研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羅運兵對古代草原文化標誌性遺產鹿石上的動物圖像所反映的鹿種做了分析。

他認為這些圖像主要是駝鹿和馬鹿的映像,可能與早期遊牧民族的狩獵生計活動密切關聯。

學術匯報後,美國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動物考古實驗室主任Richard Meadow 博士認為此次會議為中國和世界各地學者之間創造了一個極好的分享與交流的機會,是國際動物考古協會長期以來堅持國際化路線的一個很好的例證。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馬蕭林博士表示希望此次會議能將中國動物考古研究帶上一個新台階,激勵更多的中國動物考古學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積極參與國際動物考古協會的學術活動,在國際刊物上發表更多的研究成果,並期待本次會議的論文能儘快結集出版。

(作者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社科院公布2017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16日,由中國社科院主辦、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論壇揭曉了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新疆吉木乃...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夏代的政治疆域有多大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範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

堅守之路——中國公眾考古走向何方?

格林.丹尼爾(英國考古學史專家)認為含義有二:①、人類歷史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②、人類史前時期物質遺存的研究。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認為考古學的定義為:①、考古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或繼續使用這種知識的...

滕州前掌大商周貴族墓遺址發掘資料

前掌大墓地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前掌大村,北距滕州市約25公里,西去1公里。為薛國故域遺址,京滬鐵路橫穿遺址與城址之間,新薛河從村東自北向南流過。前掌大村將墓地分割成南北兩部分,我們分別將其稱...

#中國考古學通論#第一章 概論 內容梳理

本章內容梳理★★★考古學的定義研究和認識文物的特點,對於揭示文物博大精深的內涵,文物學科建設和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