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出土遺存的保護與管理座談會」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發掘出土遺存的保護與管理座談會」在首都師範大學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鮑傑瑞、張莞沁



會場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鮑傑瑞、張莞沁)近年來,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更好地服務社會與公眾,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是溝通古今的重要一手資料,是研究和展示歷史不可替代的直接物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新世紀以來,我國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無數珍貴的文物不斷湧現。

針對這些發掘出土的文物,如何做好研究、保護、展示和傳承,目前在諸多方面尚存在不健全之處。

有鑒於此,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公眾考古學中心合作,於2018年9月20日舉行「考古發掘出土遺存的保護與管理座談會」。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歷史學院的十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議發起人、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基地副主任蔣璐老師主持座談會。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公眾考古學中心執行主任王濤老師首先介紹了組織此次會議的緣起。

他指出,公眾考古學旨在探討考古學和當代社會之間關係,其中,考古學和博物館之間的關係尤為突出:博物館是考古學成果展示的重要輸出端,考古發掘品是博物館展陳的重要來源。

如何處理好考古和博物館之間的關係,使雙方合作共贏,一起為公共文化服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公共考古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雲翔從發掘出土物的定義入題,提出「考古文化遺產」的概念,他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考古發掘工作發展的歷程,分析了當前中國考古學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著重指出:相較於出土文物的歸屬權問題,或許更應重視這批資源如何利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近期,博物館可加強與地方考古所、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文物的價值;與此同時,建議國家加大對各地國有文物保護收藏單位的資金、設備投入力度。

中長期目標,可以借鑑香港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建立獨立的文物保存管理機構,對考古發掘所獲遺存進行統一保存、保護和統籌工作,服務更多研究者和公眾。

結合近些年北京地區高強度的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白岩所長在對比博物館和考古所的工作內容之後指出,兩者的工作重心和方式方法不同,承擔的壓力和風險也不同,造成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認識和解決方案的差異。

當前,各地考古所面臨著庫房保存和保護條件不足、工作量迅速增長、管理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激化了科研工作的難度和壓力。

面對這樣的現狀,博物館方或可加強與高校、考古所以及館際之間的溝通和工作聯繫,同時要加大對各地中小型博物館的政策資金投入力度,提高博物館對藏品的利用率,此外還要重視近現代文物,保護當下的文化遺產。

河南省文物局楚小龍副處長和陝西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籌建辦主任曹龍分別從兩個文物大省的實際情況出發,梳理了近年來考古工作開展的狀況和存在困難。

楚小龍指出,目前地方考古所的文物保存環境和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而博物館本身的研究力量稍弱,導致了考古文博整體發展緩慢。

曹龍接著指出,以往博物館庫房管理工作的疏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物保護環境的問題和文物信息的缺失,加大了展示和研究工作的難度。

雖然考古所和博物館雙方的工作方式有所差異,但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並利用好文物資源。

在此共識基礎上,可以嘗試將文物的歸屬權和使用權分開,將文博行業納入到統一的系統中進行規劃。

陝西正在嘗試建設專門的考古博物館,拓展以往「庫房——基地」的職能,在開展考古整理的同時,力圖系統展示室內整理、研究分析等考古工作全過程,讓公眾對考古學有更為深入立體的認識,實現與傳統綜合類博物館的錯位發展。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博物館館長袁廣闊認為,前述各類現象的出現其實是文化繁榮的表現,但應當注意分析各類現象背後的問題。

考古工作任務重、工期緊、科研壓力大,雖然博物館已經展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珍貴文物,但仍有大量的出土物(一般文物)有待整理。

相較於綜合類博物館,依託於各地考古所建立的考古博物館應當承擔更重要的保存、保護和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

此外,除了可移動文物,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問題也應當儘快提上議程。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錢益匯則從博物館當前實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考古博物館建設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博物館工作對考古文化展示的多種做法、嘗試和重要作用,分別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會議最後,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煥喜教授做總結髮言。

他指出,目前考古發掘出土遺存的保護與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立法、體制、機制」三個方面,「國家、地方」兩個層次,立法的梳理應該符合當前國情,希望通過進一步的研討形成具體提議,為國家公共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作為智庫型文化研究服務平台和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一直針對首都文化建設特別是國家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以及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國內外專家廣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而為首都和國家文化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政策諮詢服務。

此次聯合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圍繞考古發掘品管理與保護議題邀請專家學者展開專題座談會進行研討,希望藉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共同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貢獻。

(鮑傑瑞、張莞沁,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2017級碩士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

邯鄲臨漳首期修復佛教造像通過驗收

近日,鄴城遺址出土石質文物第一期修復保護驗收結項論證會在臨漳縣舉行。經過論證,與會專家認為,本次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保護修複方案開展,資料齊全、檔案規範、技術合理、方法科學、...

考古隊去挖掘人家古人的墳墓真的好嗎?

身為一個考古文博系大學渣還是有責任通過僅有的科普維護一下本學科尊嚴的。(攤手)學科概念啥的就不多說了反正學渣也掰扯不明白 -_-|| 有一次跟哥們聊當今不少圈外人對考古的誤解,我說:這年頭雖然不...

文化遺產時代的考古學

作 者:曹兵武作者簡介:曹兵武,中國文物報社原文出處:《南方文物》(南昌)2014年第20142期 第10-14頁 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學幾門學科分別從發現與研究、保護、展示、利用等不同角...

妙手尋回文物春

陝西考古博物館建築模型。近兩年,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文博類電視節目的熱播,一股強勁的全民「博物館熱」「文物熱」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去參觀電視節目上出現的國寶,去獲知他們不...

我們為什麼考古——從公眾的誤解說起

兩個月前,我才知道有一個叫「悟空問答」的平台,抱著一種新鮮感,註冊了一個帳號,並在平台上回答了一些問題。在這段日子裡,接觸過不少涉及考古的題目,也做過一些回答。但是,頗受觸動的是,發現大家對「考...

交流:專家學者共話「錢山漾」

10月18日上午,「探訪錢山漾遺址及潞村古村落、源流特展、紀念錢山漾考古發掘60周年暨慎微之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舉行,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市、縣、區文博單位主要負責人、錢山漾遺址所在區鎮代表等舉...

湖南出土史前人陶像和鳥形陶塑

新華社長沙1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明星、陳宇簫)記者日前從湖南考古匯報會獲悉,正在對湖南常德孫家崗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考古專家發掘出一批石家河文化時期陶石器物,其中有一個陶塑人像,製作工藝精良,...

考古學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談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

毛家坪遺址發掘豐富秦文化內涵

光明網11-21 13:43顯示圖片本報甘肅訊(記者朱羿)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二次發掘目前初步結束,從目前發掘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清理墓葬數量近千座,出土陶器、...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