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博系列講座2018年度第10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題目:青銅器反映的西南夷與古代東南亞的聯繫

主講:楊勇 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持:錢益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

地點: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文科樓304

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

【講座摘要】

「西南夷」是戰國秦漢時期分布於雲貴高原和川西高原一帶的諸多古族、古國的總稱。

從考古學上探索西南夷的歷史和文化,是中國西南古代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多方面的學術意義。

而由於地處邊陲,所在區域又是古代亞洲東南部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通道和族群遷徙走廊,對西南夷的考古研究除了應關注其自身文化的發展、演進,以及同內地特別是中原文化的互動和融合外,還需多著眼其與域外的各種往來及聯繫。

東南亞作為一個現代地理區域,其大陸部分與中國西南接壤,又有元江—紅河、瀾滄江—湄公河以及伊洛瓦底江等多條大河的溝通,所以彼此很早便有了文化上的聯繫。

在東南亞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的考古遺存中,常見與西南夷地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素。

其中,兩地出土青銅器所體現出來的諸多共性及聯繫,尤為顯著且引人關注。

對此,過去雖有過一些探討,但多較零散,且所論空間區域、族群及青銅器種類等都很有限,許多認識亦有待深入。

因此,結合新的考古發現,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考察和研究,仍很有必要。

這不但可深化西南夷青銅文化的研究,而且有助於了解歷史上亞洲東南部的族群關係、族群遷徙及各地間的交通往來情況,對認識東南亞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演進等也有重要意義。

【主講人簡介】

楊勇,歷史學博士。

先後就讀於四川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漢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西南第二工作隊負責人,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亞洲鑄造技術史學會會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考古、西南考古、手工業考古。

主持或參加過重慶雲陽李家壩、廣州南越國宮署、澳門聖保祿學院、山東臨淄齊故城、雲南陸良薛官堡和師宗大園子等古遺址或古墓地的考古調查與發掘。

主持或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指南針計劃專項項目等多個課題研究。

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編寫並出版考古報告專刊1部,在《考古》、《考古學報》、《文物》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考古簡報及各類學術文章40餘篇。

學術專著《戰國秦漢時期雲貴高原考古學文化研究》獲第九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早期文明與國家建構」學術研討會簡述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和重大考古新發現的不斷湧現,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結合起來探討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等問題日益成為一項迫切任務。為此,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於11月21—22日在...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

構建巴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地——羅家壩遺址與巴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宣漢舉辦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齊澤垚 楊陽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中國四川有巴山蜀水之稱,古代巴文明是四川地區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