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藝術考古學家來蘭開展學術講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英國倫敦大學絲路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亞藝術考古學家毛銘博士近日應邀到敦煌研究院,作了題為「大夏佛教考古」、「中亞大使廳壁畫:武則天時代的G20峰會」、「尋找消失的白匈奴:從撒馬爾罕到敦煌」、「粟特人對絲路佛教的貢獻」四場專題學術講座。
據悉,講座主要介紹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中亞五國」考古的最新成果;對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壁畫西牆關於唐高宗、武則天以及佛教內容做了深入的闡釋和分析研究;考證了白匈奴(也作嚈噠,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從撒馬爾罕到敦煌的活動軌跡;揭示了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的互動關係,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壁畫和中國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藝術,粟特信仰與佛教、印度教神祇的關係等。
千年前的「淘寶」 跟著粟特人去絲路
絲綢之路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商貿故事?3月4日,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進寶做客成都博物館,帶來講座《絲綢之路上的商業貿易》,講解古代商人怎麼做生意,通過絲路「淘寶」帶來了什麼機遇。
還原絲綢之路上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
絲綢之路是眾所周知的古代東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加之2014年「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聯合申遺進入...
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與絲路貿易
文 / 馮培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絲綢的西傳、中亞商品的東來、粟特胡商的漢化、西域貨幣在河西地區的流通,這些都引起了中亞諸國對東方中國的美好憧憬,出現了以粟特人、回回人為主的東向民族移動和...
用著作填補最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研究的空白
近日,記者就灕江出書社已經出版的「絲路譯叢」中的三本書,採訪了責編周向榮先生,他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蘭州晨報:可以介紹下這套譯叢的出版緣起嗎? 周向榮:1999年到2007年之間,聯合國考古隊...
【專訪】考古專家毛銘談中亞考古:胡旋舞、安祿山和被遺忘的國度
2003年夏天,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毛銘第一次來到中亞,她跟隨葛樂耐和馬爾夏克兩位教授,參加了以撒馬爾罕和片治肯特為基地的發掘亞歷山大希臘式穀倉和喀喇汗王朝宮殿壁畫的考古活動,這兩位教授均是粟特...
馬爾夏克:中亞考古之父
【讀書者說】作者:徐文堪(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總編審、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編者按:絲綢之路文化成為當前學界的熱點,也受到多方的關注。海外學者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一定...
《絲路譯叢》第一輯近日出版
近幾年關於絲路文化的書籍亮點頻出。12月11日,上海書城一周一期的全國新書發布廳上,灕江出版社首推《絲路譯叢》三本以及期刊《絲路藝術》。發布會現場,復旦大學教授徐文堪、《絲路藝術》執行主編洛齊以...
全國新書發布廳 | 《絲路譯叢》:揭秘一帶一路上的歷史懸案
1999年至2007年間,聯合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穫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出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