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考古中的粟特文明再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絲綢之路作為一個世界性文化命題被中外學者矚目已久,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更新,在學術成果上也不斷有「填補空白」之作出現。

譬如,日前由灕江出版社推出的《絲路譯叢第一輯·玄奘之旅》中的《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和《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三部著作,就屬於此列。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考古學家們在中亞土地上對幾乎所有的古代宮殿、佛寺、神廟、城池遺址進行了發掘。

同樣,在我國北方地區,自1999年虞弘墓在山西太原出土後,一系列北朝時期來華粟特人的墓葬相繼出土,為學術界提供了理解漢藝術和外來元素相糅合的重要圖像資料。

兩地的考古發現交相輝映,對於絲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可謂厥功甚偉。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三本書分別由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高加索和中亞部主任馬爾夏克、法國法蘭西學院葛樂耐教授、義大利拿波里大學康馬泰博士所著,他們不僅是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專家,也都親自參與了中亞考古發掘的一線工作。

兩相結合,其文本的「第一手資料」價值及可信度不可小覷。

從目前已經出版的這三本書的題目不難看到,都與「粟特」有關。

粟特是西域古國,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被稱為「粟特九國」,而九國之一的康國即今天的撒馬爾罕;粟特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稱謂,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粟特人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擅於經商而聞名。

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撒馬爾罕的金桃》,曾勾起了西方人無限的東方想像,而「撒馬爾罕的金桃」也成為一個經典比喻,它的喻體可以是世間各種玄妙美好的事物。

回到「絲路譯叢」的三本書,它們主要以絲路上的粟特古國為基點,在考古新發現的證據支撐下,以點帶面,勾勒出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

作為絲綢之路的大型叢書,書中提供了許多之前罕見的圖片資料,包含最新的歐亞考古遺址平面圖、古建築復原圖、文物線描圖、壁畫彩圖等。

值得一提的是,三本書不約而同地論述到了粟特人與中國唐代、北朝時期藝術融合、文化交流的歷史,無論是觀點還是資料方面,對我國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隋唐寧夏粟特人與絲綢之路

【摘要】絲綢之路的延伸與繁榮,不僅推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亞的民族也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就是典型,以善於經商而聞名於世。粟特人沿絲路東...

孫英剛:韓森《絲綢之路新史》「新」在敘事

【編者按】浙江大學劉進寶教授主編的《絲路文明》(第一輯)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絲路文明>編輯緣起》中寫道:「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絲綢之路』的研究再次引起了學術界的高...

從藉詞看粟特語對回鶻語的影響

作者簡介:牛汝極,新疆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內容提要:文本從三方面探討了粟特語對回鶻語的影響。一是介紹了粟特與突厥-回鶻的接觸,大約從公元6世紀中葉突厥人創...

玄奘之路——絲綢之路與絲路貿易

文 / 馮培紅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絲綢的西傳、中亞商品的東來、粟特胡商的漢化、西域貨幣在河西地區的流通,這些都引起了中亞諸國對東方中國的美好憧憬,出現了以粟特人、回回人為主的東向民族移動和...

中亞藝術考古學家來蘭開展學術講座

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英國倫敦大學絲路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亞藝術考古學家毛銘博士近日應邀到敦煌研究院,作了題為「大夏佛教考古」、「中亞大使廳壁畫:武則天時代的G20峰會」、「尋找消失的白匈奴:從撒馬...

馬爾夏克:中亞考古之父

【讀書者說】作者:徐文堪(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總編審、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編者按:絲綢之路文化成為當前學界的熱點,也受到多方的關注。海外學者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一定...

還原絲綢之路上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

絲綢之路是眾所周知的古代東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加之2014年「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聯合申遺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