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洋里鄉發現一處史前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碳化稻穀。

大坪頂遺址出土的灰坑遺蹟。

曇石山文化時期的墓葬。

考古後對墓葬坑進行填土保護性處理。

林世彬 攝

大坪頂遺址出土的彩陶釜。

大坪頂遺址全景。

曇石山文化是福建省第一個被定名的考古學文化,它以曇石山遺址中層堆積為代表,集中分布於閩江下游流域,延及東部沿海地區,幾乎覆蓋福建全境,是連接閩台兩地文化的交流平台,既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搖籃,也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

截止去年,曇石山博物館已經完成了「閩江下游流域史前遺址考古調查與研究」課題,對閩侯縣境內史前遺址的分布情況取得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了解。

「閩侯縣境內目前已發現史前遺址點100餘處,時期涵蓋了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在絕大多數鄉鎮均有分布,史前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是探索福建海洋文化起源的關鍵區域。

」福建曇石山博物館有關工作人員說。

廠房施工 讓史前遺蹟「重見天日」

去年3月,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進行「閩江下游史前遺址調查」課題調查時,在洋里鄉大坪頂山發現一處因廠房施工而暴露的遺址,從施工取土形成的地層剖面上觀察,該遺址具有明顯的文化堆積,尤為難得的是在剖面上發現有彩陶釜、弓背錛等文化遺物。

遺址地處閩江支流——安仁溪上游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緣的一座小山上,山頂地勢相對平坦,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海拔約392米左右,遺址北面山腳下有洋里溪自東向西流過。

去年3月至4月,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對該遺址已暴露遺存地段(大坪頂山的西部)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發掘了多樣的遺蹟現象,並發現上下相疊壓的兩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遺物,收穫頗豐。

發掘遺址包含的一些遺物主要為黑衣陶片、印紋硬陶陶片及石片等,這部分屬於黃瓜山文化層,距今約4500年;另一部分,土壤為黃褐色土見有少量燒土顆粒,遺物僅有少量夾砂灰陶,為曇石山文化層,距今約6000—7500年。

發現史前稻穀 或將福建農耕文化推進千年

「在遺址現場,分布著14座灰坑遺蹟,據考古人員推測,應該是當年制陶燒土的所在。

」當地的村幹部江禮勛告訴記者。

他說其中一座灰坑遺蹟北邊是一個疑似火塘遺蹟,火塘內堆積有較多的炭屑及燒土,出土遺物有泥質陶釜殘片、紡輪及較多的石料等。

從遺蹟及遺物組合來看,該遺蹟可能是一處兼具炊煮及手工業加工的房屋基址。

特別是在該處遺址中發現了少量碳化的稻穀顆粒,經美國貝塔分析實驗室和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室檢測,該碳化稻穀距今約7500年,這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曇石山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說。

他也坦言,這一成果固然喜人,但本著嚴謹的考古態度,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以支持這一論調!因為研究史前人類殊為不易。

越到晚期,今人對古人的生活全貌掌握得越多。

可史前人類,由於年代久遠,留下的信息有限,就需要從遺物的蛛絲馬跡中復原古人的生活,故而更應該嚴謹以對。

未來規劃 讓曇石山文化綻放異彩

洋里鄉大坪頂遺址,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史前考古中屈指可數的重要案例,極具代表性;其出土的彩陶釜,更是目前福建省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末期黃瓜山文化中唯一完整的大型彩陶器,為福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大坪頂遺址的發現和初步試掘,說明在距今約7500年前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原始聚落已經出現,農耕文明得到初步發展。

該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對提升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帶動周邊旅遊產業發展,實現經濟強縣和文化強縣並駕齊驅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大坪頂遺址在洋里鄉發現,對我們既是榮耀也是責任,鄉黨委、政府將積極做好遺址周邊土地的保護工作,呼籲村民不要在周邊從事違章搭蓋、挖掘等活動,同時鄉鎮府還安排村幹部定時在遺址巡邏,若發現情況就及時勸導制止!「洋里鄉宣傳委員江賢喆如是說道,他說,未來洋里鄉還計劃和曇石山博物館加強合作,通過開發遺址公園,為宣傳曇石山文化和洋里做出積極的貢獻!

「之前在荊溪鎮關源里的仁山遺址及芝山遺址也發現了豐富的原古遺存,特別是芝山遺址曾出土大量的原始瓷片,對探索閩江下游流域原始瓷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曇石山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陳美祥如是說。

下一階段,博物館計劃在2017、2018年陸續開展以安仁溪和荊溪兩個小流域為重點區域,進一步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必然能掌握更豐富的研究資料,從而推動曇石山文化取得更大的成果。

希望縣裡可以配合在有關遺址點發掘過程中,儘快確認後期的保護和展示措施,做好曇石山文化的宣傳工作。

新聞連結》》》

黃瓜山遺址位於霞浦縣沙江鎮小馬村。

距今約4500~3500年,是福建省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在閩東廣泛分布,並在東南沿海多個地區發現,與台灣大岔坑遺址、鳳鼻頭遺址出土的上層文化遺存有諸多相似之處,表明新石器晚期海峽兩岸仍然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繫,是研究閩台古文化關係,特別是南島語族的起源、擴散等的重要而又豐富之實物資料。

(閩侯鄉音 記者 林若野 照片除署名外,皆由曇石山博物館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如期舉行

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2016年12月28—30日,由江蘇省考古學會主辦、鎮江博物館承辦的「江蘇省考古學會2016年年會」在鎮江拉開帷幕,年會以「探索地域文明、保護文化遺產、服務社會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