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出土福建迄今發現最早的水稻顆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土的彩陶釜。

灰坑遺蹟。

福州新聞網4月1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林若野/文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供圖)昨日,記者從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了解到,在閩侯洋里鄉發現的一處史前遺址中,考古人員收穫頗豐:福建沿海地區最早的文化聚落出現在7500年前。

此外,遺址中發現的少量碳化的稻穀顆粒,是我省迄今發現最早的水稻顆粒。


去年3月,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進行「閩江下游史前遺址調查」時,在洋里鄉大坪頂山發現一處因廠房施工而暴露的遺址。

遺址地處閩江支流——安仁溪上游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緣的一座小山上。

該遺址具有明顯的文化堆積,尤為難得的是在剖面上發現有彩陶釜、弓背錛等文化遺物。

在搶救性清理髮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上下相疊壓的兩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遺物。

遺址分布著14座灰坑遺蹟,據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當年制陶燒土的所在。

其中一座灰坑遺蹟北邊是一個疑似火塘遺蹟,堆積有較多的炭屑和燒土,出土遺物有泥質陶釜殘片、紡輪和石料等。

碳化稻穀。

該遺址還發現了少量碳化的稻穀顆粒,經檢測距今約7500年,是我省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顆粒。

此前,我省發現的最早碳化水稻顆粒出現在閩侯曇石山遺址內,距今約4000年~5000年。

此外,出土的彩陶釜,更是目前我省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末期黃瓜山文化中唯一完整的大型彩陶器。

這些遺物都為福建史前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該遺址的發現,說明在距今約7500年前,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下游地區原始聚落已出現,農耕文明得到初步發展,這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福建沿海地區最早的文化聚落。

洋里這處遺址較之平潭殼丘頭遺址,把福建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研究年限提升了約1000年。

昨日,洋里鄉宣傳委員江賢喆介紹,未來洋里鄉計劃和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加強合作,通過開發成遺址公園,為宣傳曇石山文化和洋里作出積極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陝西西安:鎬京遺址出土小麥顆粒

央視網消息: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周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

鄭州村民挖紅薯偶遇古代聚落遺址

1964年秋的一天,鄭州市楊槐村的一位村民在市東北的慢坡崗上挖紅薯窖。對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而言,挖紅薯窖是年年秋天都要乾的活。他一鍬一鍬地向下挖,當挖到地下兩米深的時候,鐵鍬突然碰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