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找到,卻不能開啟,其因很簡單,只有一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

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

歷史沿革

營建歷史

擇址

出於現實和心理的雙重需要,古人常選擇地勢較高、環境優美的地方來設置陵寢,特別是帝王陵。

秦始皇執政於都城咸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咸陽的驪山之阿。

之所以這樣做,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

酈道元的觀點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的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

《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

"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

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凶宜等。

"即在芷陽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東的原則。

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

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

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制。

另有學者研究認為,秦始皇帝陵選址驪山北麓,脫離其祖父和父親陵園而另闢新園的做法,是其一墓獨尊思想的反映。

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而將自己的陵墓獨立出來,以顯示其地位的特殊與尊貴。

此外,從堪輿學上講,秦始皇帝陵南有驪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沖"之地,恰恰處於驪山北坡大水溝與風王溝之間的開闊地帶,位當渭河南岸三級階地與驪山山地之間的台塬上,不但地勢較東西為高,而且受東西兩側水流的拱衛,是一處極為理想的墓地。

營建人

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監工。

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營建過程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

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

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初期階段。

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中期階段。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

最後階段。

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這一階段主要是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

在這一階段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帝國危在旦夕時。

此時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二世當即准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摺疊

歷代狀況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

據《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

劉邦擊敗項羽後,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為了籠絡天下人心,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著令20戶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

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護。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穩。

《漢書·劉向傳》記載,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結果有一隻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尋找,不料竟然走進了秦陵地宮,引發大火,將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 。

對《漢書》所記,《水經注·渭水》也作了補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

"

新莽末年,赤眉軍盜掘秦始皇陵,將發掘出的葬具、銅槨熔化掉,以取銅材。

魏晉時期,後趙統治者石虎又盜掘秦陵。

唐代末年,黃巢攻入關中,秦始皇陵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破壞。

黃巢盜秦陵一事歷代都有傳說,明人都穆《驪山記》雲:"始皇陵內城周五里,舊有四門,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並峙,人日:此南門也。

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項羽、黃巢皆嘗發之。

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虛冢耳。

"都穆《驪山記》中所記黃巢盜秦陵的事情,在新、舊《唐書》均不見記載,所以,不少學者對其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五代時軍閥溫韜以籌軍餉為名,再次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下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清光緒年間,秦陵又一次被盜墓賊光顧。

當地官府獲悉後立即派人趕來調查,發現盜洞後將洞口用實物封死不留痕跡,嚴加看護,防止再次被盜。

但這樣重大的事情,地方志卻沒有記載,所以可能是現代版本的"牧羊人尋羊燒之"。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政局混亂,社會動盪,在陝軍閥又一次挖掘秦陵。

劉鎮華是河南軍閥,發跡於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

1926年率十萬"鎮嵩軍"由豫西進入關中,將楊虎城、李虎臣二部圍困於西安城長達8個月之久,城內餓死和戰死的軍民有好幾萬人,時稱"二虎守長安"。

劉鎮華盜秦陵就發生在其主政陝西期間,並且,被其盜掘的並不僅僅是一座秦陵。

除劉鎮華外,原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戰壕"。

知情人後來稱,孫連仲是暗渡陳倉,裝模作樣,實際是在盜陵。

最新發現

2016年11月,在對秦始皇陵最新的鑽探工作中,新發現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積甚至達幾千平方米。

此前在秦始皇陵園內共發現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餘座,本次鑽探新發現了幾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

在已發掘的陪葬坑裡,基本以陶製品為主,在秦始皇陵陵區外圍,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為石制。

據考古專家推測,這些武器應該不用於實戰,因為石制物品不僅沉重而且很脆,用這樣的裝備上陣殺敵,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實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軼聞傳說

陵墓飛雁

秦陵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

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

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

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爭議

秦陵坐向

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歷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

有人認為,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東方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

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

基於此,秦始皇陵坐西向東。

還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死後仍要威懾東方六國。

第三種說法是,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秦漢時期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

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坐西向東。

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

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

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早期越為明顯。

兵馬俑

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觀點又不一致。

在兵馬俑的身份界定上:有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為《尉緩子》所說的"常陣",有的學者認為,兵馬俑就是單純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認為兵馬俑是現實秦軍的反映,但具體是何種編制,又有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兵馬俑是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第二種觀點認為,兵馬俑象徵著駐在京城外的軍隊,可稱之為宿衛軍,三軍拱衛京師;第三種觀點認為,秦俑軍陣是由正、奇兵和指揮部組成的軍陣;第四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不是左、中、右三軍,而是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

三號坑不是指揮部,是象徵郎中令統領的宮廷侍衛郎衛;一號坑是衛尉統轄的宮城衛士,或稱之為南軍;二號坑是中尉統領的京師屯戍兵,可稱之為北軍。

宋代被盜

據清人徐松從《永樂大典》所輯出的《宋會要輯稿》禮三八之三至四載,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盜 。

在歷代的史書文獻中,也有過多次秦陵被盜掘的記述。

對這一觀點,有學者認為司馬遷編纂《史記》,距秦始皇入葬僅百餘年,《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盜掘一事隻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從秦始皇陵銅車馬的出土位置來看,其位於封土下的地宮西墓道耳室里。

如果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屢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才對。

以銅車馬如此的體量和貴重,不可能為盜墓者所忽略。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

只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

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

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這一事實更是秦陵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

由上述理由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

隨著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水銀河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

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引起諸多的爭論,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中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專門記敘從事商業活動的傑出人物的列傳,而巴寡婦清是唯一一個因經營丹砂入選的人,巴渝文化專家李永明認為,在當時有能力提供這100噸以上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

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一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邊是地宮建設與不死之藥的原材料"生產大戶",而這或許便是兩者之間神秘關係的紐帶。

發掘秦陵

多年來,在是否發掘秦始皇陵問題上爭論不斷,同意發掘的人列舉出諸多好處,但具體主張卻陷入了認識的誤區。

首先,國家文物局早就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這是必須堅定不移執行的既定政策。

其二,秦始皇帝陵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僅發現的陪葬坑就有180多個,這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考古任務,每項考古科研成果都將增加對秦始皇陵的認知程度。

其三,秦始皇帝陵的保護與發掘是一項循序漸進的考古科學大工程,在對局部或外圍尚且認識不足,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對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就考古而言,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

所以,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以保護文物。

因為文物在地下埋藏數百年、數千年,其內部已經形成了平衡狀態。

一旦挖掘,這種平衡就被打破,就會造成對文物損害。

不僅不能主動發掘帝王陵,即使別的地下遺存,只要條件允許,可以勘探、可以試掘,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掘的。

特別是對陵墓最關鍵的部位,比如墓室,迄今的考古收穫,還不足以解釋墓室的情景,它的基本形式、結構、布局,連基本的解釋都無法形成體系。

在文物保護技術還不足以擔當的情況下,任何挖掘地宮的"念頭"都是違背科學精神的,都是一廂情願的"空想"。

為什麼不能開啟呢?原因就是始皇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的千古秘密

中華大地有萬千至今無法破解的秘密。距離西安市向東25公里有一座風景秀麗,山勢高聳的山峰。這就是驪山,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

秦始皇陵可能已被盜?何時才能打開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當然,認為地宮沒有被盜掘者也有理由...

秦始皇陵在哪,為什麼不能挖?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留下9個謎團之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文明探源|秦始皇帝陵再揭秘

秦漢大一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社會縮影的都城及都城縮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都城和帝陵文化傳統。從秦與西漢帝陵的規劃布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

揭秘秦始皇陵地宮謎團

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而秦始皇陵地宮究竟藏了什麼秘密和寶藏呢,小編今天就...

秦始皇陵為何暫不發掘?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專家稱,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帝王的皇陵...

轟動世界的地下陵墓

地宮位置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能挖,有這麼幾個原因!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寢,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以東31公里臨潼區的驪山,本稱麗山園。建於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

天下第一陵秦始皇陵的發掘與探秘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主要頁面用了近十頁介紹秦始皇陵。在其中說,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宮秘密,那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把秦始皇陵地宮比喻成東方的神秘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