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津寶墩遺址:4500年前的王者之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86年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神樹、青銅面具、青銅鳥、青銅人物雕像、神殿以及各類精美的玉器和黃金制器,一經面世,即震撼了世人。
但是,三星堆文化從哪裡來、其淵源何在,三星堆文化之前的成都平原又居住著什麼樣的人群,他們有著什麼樣的文化與社會?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寶墩遺址的發現,或許將為我們揭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成都平原最早最大的城址
1995年冬天,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前往新津縣龍馬鄉寶墩村一個叫「龍馬古城」的地方調查。
後證實,該城址始建於距今約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人員將其改稱為「寶墩古城」。
後來考古工作者又相繼在成都平原發現了崇州雙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大邑鹽店古城和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座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以及同一時期數量眾多的小型聚落。
考古學界將這一階段的文化命名為「寶墩文化」,年代距今4500年至3700年前後,下限與三星堆文化緊密銜接。
為了進一步考察寶墩文化的來源、聚落結構與聚落變遷以及社會發展狀況,2009年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寶墩遺址進行了更大範圍的詳細調查和重點發掘工作,並進行了環境與植物考古的採樣分析。
這一次又有了驚人的發現。
「我們又在原寶墩古城的外圍發現了更大的外圈城牆,在內城牆以外四個方向都確認有城牆或壕溝,其中東北邊外城與內城城牆重合。
從平面形狀看,城址大致呈不甚規整的圓角長方形,方向與內城一致,約北偏東45°,城牆周長近6.2公里,面積約276萬平方米。
」寶墩遺址考古隊領隊何錕宇告訴記者。
寶墩遺址是繼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之後國內第四大新石器時代城址,也是成都平原城址群中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個。
考古結果顯示,寶墩文化的人群大約生活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當時的成都平原還是森林密布,植被豐茂。
眾多從平原西北流向東南的河流將這一片沖洪積平原分割成了一塊一塊的壟崗狀台地,寶墩人選擇在這些台地上居住,營建聚落。
何錕宇告訴記者,植物考古顯示,寶墩文化時期的人們以種植水稻為主,也種植少量的粟,食用如野豌豆、野豇豆等豆類,還有薏苡。
王者之城
寶墩人居住的房屋基址為方形或長方形建築,多為單間,雙室套間很少。
可以推測出,寶墩人先挖牆基槽,於槽內埋密集圓竹,內外抹泥,最後經火烘烤,形成「竹骨泥牆」建築。
這種建築形式在成都平原一直沿襲到很晚的歷史時期,三星堆文化也是這種建築形式。
此外還發掘出了作為特殊用途的干欄式建築。
近兩年來,在寶墩遺址城內還陸續發現了多組大型建築基址,這些建築基址規模大、築坑規矩、築網清晰、規格較高,單體面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應為寶墩文化時期類似宗廟的大型公共禮儀性建築。
記者來到寶墩遺址採訪時,考古人員正在對一處大型建築基址進行清理。
這座基址南北長約24米、東西寬約12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共有柱坑28個。
「從寶墩文化的種種跡象判斷,寶墩時期的社會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勞動分工,社會的凝聚力主要來自共同的信仰與血緣關係,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崇拜。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表示。
更讓人驚嘆的是,寶墩遺址現存的城牆最高處高出地面超過5米,雖然經歷了4500餘年的歲月侵蝕,卻讓人不得不感嘆其當年的壯觀。
「寶墩的城牆能有這樣的規模,加上城內發現的那些大型建築基址,毫無疑問,寶墩是王者之城。
」王毅說。
寶墩人群來自於何方?
寶墩文化發現以後,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考古學者的關註:寶墩文化時期在成都平原突然出現這麼多的聚落,尤其是出現了數量眾多的大型中心聚落,已有相當數量的人口,社會已進入較為複雜的程度。
奇怪的是,這些遺址的下層卻沒有發現更早的古代遺存。
很多年以來,在整個成都平原發掘的大量古遺址,也沒有發現早於寶墩文化的古遺存。
那麼寶墩人群來自於什麼地方?
傳說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逐步遷入成都平原的,難道寶墩人群是來自於岷江上游?近年來,隨著考古人員在岷江上游的茂縣調查發掘出營盤山等新石器時代遺址,謎底也將慢慢揭開。
考古材料顯示,營盤山的先民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以種植小米為主。
已有家畜飼養,主要有豬、狗、黃牛,其中豬占主導地位,是人們穩定的肉食來源。
「我們將寶墩文化與營盤山新石器文化進行比較,發現了它們有一些相似的特徵。
」何錕宇告訴記者。
雖然考古人員明顯發現寶墩文化與營盤山新石器文化有淵源關係,但二者之間還有較大的時間距離,營盤山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存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在距今5000年左右,大大早於寶墩文化。
而桂圓橋遺址的發掘,則串起了其中的缺環。
桂圓橋遺址位於四川省什邡市回瀾鎮玉皇村,處在成都平原西北邊緣,靠近龍門山脈。
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什邡市文管所的考古人員發掘了該遺址,發現了早於寶墩文化的新石器文化遺存,總體文化面貌與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較為相近。
桂圓橋遺址的年代,恰恰就在營盤山新石器文化與寶墩文化之間。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江章華告訴記者,目前的考古材料已初步顯示,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最初是從岷江上游逐步遷徙下來的,遷徙下來後,他們最初只會種小米,而平原腹心地區多河流、沼澤,不適宜種植小米。
到了寶墩文化初期,長江中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成都平原,他們便開始種植水稻。
隨著對成都平原多水環境的適應,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心地區移動,到了寶墩文化的中晚期,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區出現了大量密集的聚落。
再加上水稻的種植,食物的保障使得人口不斷增長,聚落不斷增多。
加之平整田地、修建灌溉設施,需要較高的組織化,促使社會向更複雜化方向演進。
成都平原發現最早人骨 4500年前古蜀人就有拔牙術
成都市大邑縣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附近,距今大約4500年前的神秘古城正慢慢被揭開面紗。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的這處城址被稱為高山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古城遺址。其面積約有34.4萬平方米,作為成都...
河南焦作 商周時期的府城遺址
府城遺址,位於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10公里,東西走向長約280米,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二里頭文化、商代二里崗期、白家莊期及西周多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的早商文化遺存為府城遺址的重要內容,主...
四川一古城內被挖出89口古棺,其中有「三件陪葬品」震撼考古界
導語:一個距今4500年的寶墩時期文化遺址近日在青白江破土而出。據成都市考古研究隊介紹,該遺址早於三星堆文明近1000年。寶墩文化距今3700年至4500年,是成都平原最古老的史前文明。
三星堆金沙文明的始祖 古蜀人來源之謎將揭曉
2016-05-05 16:26:262016-05-05 16:26:2630年前,三星堆4000多件精品文物的橫空出世,一舉轟動世界。隨著金沙遺址、寶墩古城遺址、茂縣營盤山遺址、什邡桂圓橋遺...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高山古城發掘又有新成果:成都平原最早的拔牙現象或是一種成人禮
「通過為期一年的拼對工作,我們獲得了一批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這是目前成都平原發現的最早的人骨資料。」15日,高山古城發掘現場負責人劉祥宇介紹了成都大邑縣高山古城遺址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在這些人...
古蜀文明從何而來?主要來自川西北成共識
專家學者將對古蜀人入川路線進行實地調查古蜀文明來源 不斷有新發現和新認識據了解,自上世紀中葉開始,探尋古蜀文明來源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相關工作就開始了,而大規模的考古和研究則是從90年代...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寶墩:長江上游的文明初曙
2015年11月中旬,在寶墩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上游地區的王者之城。寶墩遺址處於成都市新津縣城西北龍馬鄉寶墩村一帶,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氣陰冷,陽光偶爾穿過雲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