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並非如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越王勾踐劍

作為長期列入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著名文物,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之說廣為人知。


這種說法其實不能成立——在技術上,越王勾踐劍並未做到「千年不銹」。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

據負責此次發掘的文物工作隊當年撰寫的紀錄,該劍被發現時的情形如下:

「越王勾踐劍 一把,置於棺內人骨架左側,下壓銅削一把。

通長55.7、身寬4.6、柄長8.4厘米。

柄上纏以絲繩,劍格兩面有花紋嵌以藍色琉璃。

整個劍身滿飾菱形暗紋。

靠近格處有『越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

保存完好,刃薄而鋒利。

出土時,劍身插於素漆木鞘內。

」①

該紀錄對越王勾踐劍的描述是「保存完好,刃薄而鋒利」,未提及「千年不銹」。

就筆者的有限所見,最早提出「千年不銹」之說的,可能是陳伯達。

1966年4月12日,陳伯達在針對中國科學院的一次講話中提到:

「要利用電力直接煉鋼。

我們的方針是發展好鋼(合金鋼、優質鋼等)。

我看了越王勾踐的劍,兩千多年了,還未長銹。

許多礦石含有多種成份,現在是先把它們分開,然後又合起來,煉成合金鋼。

」②

1973年,越王勾踐劍東渡日本展出。

當時的宣傳報導中也尚未有「千年不銹」這類說法。

圖: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報》報導勾踐劍等文物赴日展出

越王勾踐劍的「千年不銹」正式成為一個學術問題,是在1977年。

具體背景,據參與其事的陳振裕披露:

「1977年,為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央決定拍攝一部科教片《古劍》,以反映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激勵人們奮發圖強,不迷信洋人,不斷開拓創新。

筆者參加了拍攝越王勾踐劍的工作,當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之鋒利。

那麼,它是如何鑄造與防鏽的?攝製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做科學析測和研究。

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用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無損傷的科學測定與研究後,終於解開了其鑄造與防鏽的千年之謎。

」③

圖:關於勾踐劍的「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報告

此次「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完成後,「越王勾踐劍採用了硫化表面處理技術」的說法,即開始廣泛流傳開來。

如楊福家在1993年的一次報告中所言:

「(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結果發現,越王勾踐劍與其他黃銅劍(相近年代的遺物)的重要差別是它的鉛、鐵含量要少得多,儘管中國的銅礦通常含有相當多的鉛和鐵。

正是因為鐵少,使得它不易生鏽。

第二個結果是發現在劍體的黑色花紋和護環上都含有硫,表明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

這是一項有效的防腐蝕技術。

」④

圖:勾踐劍「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裝置圖

儘管楊福家參與了當年的「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但上述結論中的「表明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並不能得到當年的分析報告的支持。

道理很簡單:

1、分析報告僅能證實越王勾踐劍的部分劍體表面存有硫,這不能等同於「中國古代已懂得硫化表面處理技術」;

2、分析報告顯示,只有劍格正中部位的硫含量稍多,其餘劍格邊緣、特黑花紋、黑花紋處,僅含微量硫,關鍵部位如尚能「一次劃破了二十幾層紙」的劍刃部分,甚至沒有發現硫的存在。

這意味著它們並沒有經過所謂的「硫化處理」。

圖:勾踐劍的「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報告中的元素成分表

1980年,湖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後德俊發表論文《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揭開了該劍保存完好(但並非完全不生鏽)的真實原因:

1、古劍含鉛量很低,而作為古劍主要成分的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

2、古劍埋藏的環境比較穩定,與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且墓坑內充滿基本呈中性的積水,水中的含氧量極少。

3、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插在劍鞘中,劍鞘為木製,保存完好,劍身與劍鞘吻合度很高,隔絕了劍身與外界固體物質的接觸。

其中,第二點是最主要的原因。

論文還披露,只要具備相似的埋藏環境,普通青銅工具也能歷時千年仍保存完好

「1974年在湖北大冶銅錄山古礦井出土的大銅斧(其中含銅90.27%、錫6.25%),是生產勞動工具。

表面既未經過表面處理,工藝上也不像古劍那樣經過了精心製造,由於埋在很深礦井下的淤泥中,出土時雖有些鏽蝕,但其表面依然呈現出銅的本色。

相反,在離開了原埋藏環境後,「越王勾踐劍也好,同時出土的其它幾把古劍也好,其劍身表面的光澤,現在都不如出土時明亮了。

這就說明,在目前的保存條件下,它們的表面已經在緩慢地生鏽。

」⑥這一現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們擔憂此劍「出土近十年來,光澤漸減,長此以往將有生鏽之虞」。

關於越王勾踐劍表面的硫化物的由來,後德俊亦有解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與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男屍的分析測試表明,墓葬內的一些有機物(包括屍體在內),在腐爛分解時都有一定量的硫或硫化物出現,勾踐劍部分表面硫的存在就是這些含硫物質與該劍表面相互作用的結果。

」⑧

換言之,這些硫化物並不是什麼用來防腐的「硫化表面處理技術」,而是越王勾踐劍遭鏽蝕的產物。

2018年初央視播出的文博節目《國家寶藏》中,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專家,在解釋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腐」(注意,其用詞是「千年不腐」,而非「千年不銹」)時,所總結的三點原因,基本上是對後德俊先生1980年的研究成果的複述,並以新技術證實了後德俊先生當年對劍身表面的硫化物的判斷——劍身表面含硫部分,所受腐蝕其實更嚴重。

也就是說,早在1980年,「古人技藝高超使得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這種說法,就已被學術界推翻了。

這種說法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甚至出現了「現在的科技水平都無法複製」的謬論,而學術界的意見卻未能普及,無疑是因為國人很願意相信這種說法。

圖:《國家寶藏》節目中關於含硫部分腐蝕更嚴重的表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世界上最傳奇的四把古劍,越王勾踐劍在列!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整體,建立在這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文明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它們之間是多少都有點聯繫的。作為近身武器-劍,就在各大文明當中有著相似之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逆天的幾把劍!青銅鎏金嵌綠松石劍...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越王勾踐劍,青銅製造,春秋時期,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它千年不銹的原因是什麼呢?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

「漲知識」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生鏽?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

越王劍千年毫無鏽蝕的原因

​1965年,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其劍身刻有八個古篆字。專家學者們在對古篆進行研究後,發現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原來這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劍。這把劍全長...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秘密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一名開採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

越王勾踐的這把「天下第一劍」 千年不銹

提起勾踐,比「臥薪嘗膽」更有名、同樣有歷史研究價值的,還有一把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是春秋晚期越國製造的青銅器,劍長55.7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