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淵博 學術巨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它和蘇米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瑪雅文字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古文字。

甲骨文的發掘將中華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1000年,提升了中國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然而,從被當做「龍骨」碾成粉末入藥到成為備受矚目的世界性學科,甲骨文的重見天日離不開董作賓的畢生努力。

「堂堂堂堂,郭董羅王。

」國學大師錢玄同、陳子展提出的「甲骨四堂」(羅振玉字雪堂、王國維字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說,曾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甲骨四堂」中,終生專注於甲骨學,成就最大者當首推知識淵博的董作賓。

無論是求學、工作,還是愛情,董作賓一生都與開封有著不解之緣。

求學到開封結緣甲骨文

董作賓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1895年3月20日出生於南陽一個小店主家庭。

幼時讀過私塾,從小博覽《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學說。

董家的鄰居是個刻字匠,兒時的董作賓時常到鄰居家的刻字店裡玩,每次看到鄰居刻字,他都會細心觀察各種雕刻技法,並學著在瓦片上仿刻。

後來,在鄰居的熱心教授下,他對古文字和篆刻藝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14歲的時候,董作賓就開始為人刻制印章了。

1910年,董作賓進入元宗高小學習,後來輟學。

17歲的時候,董作賓在父親開的店中售書,他是新書的第一個讀者。

董作賓還與同學陳耀垣一起開設書館授徒,當上了私塾先生。

由於他們注重教授傳統啟蒙文化以外的新知識而廣受歡迎,吸引了不少學童前來學習。

董作賓還與郭寶鈞、陳耀垣等同窗好友組成「文會」,面向社會建立圖書流通閱讀制度。

南陽名士、著名教育家張嘉謀非常喜歡勤奮好學的董作賓,經常送書給他看,為他答疑解惑,鼓勵他研究學問。

1915年春,南陽縣立師範講習所招生,張嘉謀便催促董作賓去報考。

董作賓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

在師範講習所里,董作賓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在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

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

1917年,董作賓跟隨張嘉謀來到當時的省會開封。

張嘉謀在開封主持河南省育才館,董作賓住在張嘉謀家,在張家管書房兼做家務。

在張嘉謀的指導和引薦下,董作賓憑藉自身才華順利考入河南省育才館學習,在這裡,董作賓初步接觸到甲骨文,並與甲骨文結下不解之緣。

從河南省育才館畢業後,董作賓選擇留在開封,並與同學一起辦起了《新豫日報》。

該報於1920年1月創刊,是省會開封的一家民辦報紙,社址在三聖廟前街,每天出一張報紙,其內容有要電、特載、中外新聞、時論、省市新聞等,頗得社會各界好評。

董作賓當時任《新豫日報》編輯和校對,同時又兼任省實業廳調查委員。

其間,創作小說《瓊樓人語》等,發表在《新豫日報》上。

渴求知識的董作賓並不滿足現狀,1922年,董作賓到北京求學。

張嘉謀知道他寫得一手好字,便為他介紹了一個謄寫講義稿的差事。

其間,董作賓結識了時任北京大學教授的徐旭生,徐旭生髮現董作賓聰明又忠厚老實,還能吃苦,便介紹他入北京大學旁聽語言學。

董作賓先是在北京大學旁聽語言學家錢玄同的課程,空閒時對羅振玉的《殷墟書契前編》進行摹印研究。

1923年,他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師從王國維。

1925年,董作賓從北京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獲史學碩士學位,他先後任教於福州協和大學和河南中州大學(現在的河南大學)。

在中州大學任文科教授時,董作賓負責講授語言學和史學。

課堂上,知識淵博的他旁徵博引,努力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廣受歡迎。

授課之餘,董作賓繼續深入研究甲骨文、考古學,常在《文科季刊》《文藝》等校刊上發表研究心得和論文,受到考古學界和高等學校史學系的重視。

不得不提的是,董作賓和開封的緣分還不止於此。

當年,董作賓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時,還在河南私立北倉女子中學、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分別教國文課和中國文學。

在河南私立北倉女子中學教書時,董作賓認識了在那裡借讀的熊海平,熊海平因所在的女子師範停課到河南私立北倉女子中學借讀而與老師董作賓結識。

1931年,熊海平考入國立北平大學文理學院音樂系,二人甚為投機。

熊海平畢業後,兩人在南京結為連理,成就了一段良緣。

發掘殷墟終成大家

1928年10月,董作賓受命到安陽進行殷墟調查。

回到北京,他匯報了在安陽的考察情況,立即得到蔡元培的重視。

幾天後,董作賓再次來到安陽,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拉開了序幕。

1929年10月,董作賓主持了河南安陽小屯遺址試掘,這也是殷墟的第一次挖掘。

這次挖掘採用的是傳統挖寶方式,是以尋找器物為目標的。

1929年12月,董作賓在開封與李濟會面,確定了殷墟下一步挖掘安排。

一代甲骨學大師從開封起步,終成現代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

董作賓為國立中山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大學)師生作殷墟和文物保護專題講座,引起強烈反響。

很多師生紛紛要求參加殷墟發掘,著名的考古學家尹達和石璋如就是受董作賓的影響而走上考古道路的。

董作賓的影響極大,推動了河南省立中山大學國文、史學專業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

據統計,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為甲骨文研究付出了巨大心血,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

由他主編的《殷墟文字甲編》《殷墟文字乙編》二書,共選錄了殷墟發掘出土的有字甲骨13047片。

1931年,他在《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由貞人可以推斷甲骨文的時代的說法。

1933年,又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創立了甲骨斷代學,全面論證了甲骨斷代學說,並將《大龜四版考釋》中提出的八項斷代標準,進一步確定為: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項標準;並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劃分為武丁(及其以前盤庚、小辛、小乙),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五個時期,從而使甲骨文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他還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譜、殷先王稱號、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異域地名、銘文所述人物、銘文語法結構、銘文表意標準、銘文書寫形態等重大課題的研究,編著出版了《殷墟文字甲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此外,1945年,他的《殷歷譜》一書,依據甲骨文資料,結合天文學,研究殷代年曆,被譽為紀念碑式著作。

1948年,知識淵博的董作賓任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同年底董作賓任台灣大學中國古文和歷史教授,為該校中文系講授古文學,為該校歷史系講授殷商史。

1950年,他發表《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一文,1951年後,先後編著出版了《西周年曆譜》和《殷墟文字乙編》。

1955年8月,他應香港大學之請,赴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中國年曆編寫工作,並任香港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和崇基、新亞、珠海三書院的教授。

其間,他完成了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年曆總譜》。

「董先生畢生精力幾乎全用在甲骨文字學研究上,可以說他是現在世界上唯一有成就的甲骨學家。

」這是石璋如對董作賓的最高評價。

①董作賓像。

②甲骨文。

③⑤董作賓甲骨文書法。

④《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續編》一書。

本報資料圖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時光》:想像接續了歷史的血脈

9月17日,長篇小說《甲骨時光》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舉行,作者陳河和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在聯合書店向讀者分享作品的創作經歷,探討文學創作如何將歷史與想像結合。《甲骨時光》是著名華裔作家陳河的長篇新作。在...

董作賓:一個為國家增壽為民族續命的考古學家

在中國近現代甲骨文考古研究領域,曾有「甲骨四堂」之說,所謂四堂者,則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四人,這一說法,出自著名史學家陳子展評價近代甲骨學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