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墀《西夏史稿》:了解、研究西夏王朝歷史必讀的基礎著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華現代學術名著200種之第16種。
給荒蕪寂寥的西夏史園地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徐中舒
♚
吳天墀,我國當代歷史學家,曾為四川大學教授。
本書是西夏史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著作,系統介紹了西夏王國的形成原因、演變過程、社會形態,深刻剖析了西夏王國前後期的政治概況及其與兩宋、遼、金之間的軍事戰爭和對外關係。
作者超越了前人狹隘的民族觀念,以民族平等和民族融合為原則,審慎採擇既定史料和前人成說,合理運用最新原始文獻和考古資料,發表了諸多獨具慧眼的新見。
本書在判定史實時力求言必有據,徵引了大量舊集;敘述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流暢;至今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研究史重要著作。
吳天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後撥亂反正、百廢待舉時期,西夏研究也隨著社會脈搏的正常跳動逐步恢復。
1979年兩本有關西夏歷史的著作先後出版,一本是人民出版社的《中國通史》第六冊,其中有「西夏的興亡」一章;一是寧夏人民出版社的《西夏簡史》。
1980年吳先生獨自撰著的《西夏史稿》問世,一鳴驚人,給初步發展的西夏學界帶來了莫大驚喜。
看到這部學術分量厚重的西夏史著作,大家奔走相告。
原來多數人都不知在四川大學還有一位長期藏而不露的西夏史學家吳天墀。
很快這部優秀著作便為學界所熟知,產生了廣泛影響。
通過史學大家徐中舒先生為該書撰寫的序言可知,《西夏史稿》能在科學的春天剛剛到來就付梓問世,並非一時倉促草就,而是作者經歷二十多年的積澱、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長期積累資料、認真伏案寫作的成果。
隨後著名史學家蔡美彪先生撰寫書評,褒揚此書的成就,特別對該書的注釋大加稱讚,認為其中一部分是對正文的具體補充,另一部分是著者對史料和史事的考訂,一個注釋幾乎相當於一篇考據文,認為作者「考訂周詳而不流於煩瑣,敘事簡明而不流於空疏」。
北京大學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教授對吳天墀的名字也很陌生,但他看了《西夏史稿》後便致函素不相識的吳先生,認為這部著作是「近年來國內出版物中少有的上乘之作」,「不止是填補了西夏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在歷史科學研究領域中增添了異彩」。
直至現在,《西夏史稿》仍然是了解、研究西夏王朝歷史必讀的基礎著作,是西夏史的著名品牌。
對於《西夏史稿》的成就和特點,徐先生在序中已經有所概括:
一是民族平等的原則特別受到重視;
二是在資料稀少的情況下,研究西夏歷史的難點,採擇史料,利用成說,判定審慎;
三是既照顧到普通閱覽的需要,可作為入門書籍,又提供大量充分的線索,成為進一步研究西夏史的階梯。
並稱讚「這樣一部文筆通暢,組織嚴密的新著,給荒蕪寂寥的西夏史園地帶來了春天的氣息」。
我非常贊同徐先生的精闢結論。
作為後學,我學習《西夏史稿》受益良多,不僅拓寬了西夏歷史知識,加深了對西夏王朝的總體認識,還體會到研究歷史、考據資料的科學方法。
我感到吳先生撰寫《西夏史稿》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曰充實。
中國有後朝纂修前代歷史的傳統,但元朝作為宋、遼、夏、金朝的後朝,卻僅修了《宋史》、《遼史》、《金史》,而未修夏國史,這就使很多西夏歷史資料未能通過「正史」保留下來。
蒙古軍隊武力滅亡西夏時,西夏文物典籍遭到巨大破壞,碩果僅存的西夏資料也逐漸被深埋在歷史塵埃之中。
後世只能通過宋代的史書以及元代編修的《宋史》、《遼史》、《金史》中西夏傳的粗疏記載,了解西夏的史實。
西夏史料與已修正史的朝代相比少得可憐。
吳先生以個人之力,搜檢遺存,用很大的篇幅,系統地構架西夏歷史,使人們通過此書了解一個有骨有肉的西夏王朝,這在當時西夏史研究領域中堪稱首屈一指。
即便在30年後的今天,這部著作仍然是難以逾越的里程碑。
著作的充實全賴於資料的紮實。
吳先生不畏艱難,不避繁瑣,在前人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廣泛披覽文獻,篩選出大量重要資料。
全書僅注釋就有280條,約近9萬字,絕大部分是文獻的徵引,可見其資料之豐厚,用功之勤勉。
二曰真實。
歷史研究的任務是再現真實的歷史,因此要求資料翔實,考證精審,結論可信。
然而歷史已經遠去,再現或接近歷史真實談何容易,需要在各種資料中披沙揀金,去偽存真,這往往需要十年磨劍的求實精神。
從吳先生引用材料可以看出,他為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儘可能多地使用與西夏同時代的文獻,如《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東都事略》、《夢溪筆談》等。
若有牴牾則儘量將各種資料核對比勘,考證異同,陳述己見。
吳先生不迴避有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對學界有不同見解的重要問題做重點研究,將不同的認識化為學術的深入討論,多在注釋中反覆論證,以求真知灼見。
如他對西夏統治者族屬的研討中列舉出大量例證,給人留下了求真務實的深刻印象。
三曰平實。
做學問要求踏踏實實,切忌輕率浮躁。
歷史研究面對紛繁複雜、眾說紛紜的歷史資料,更需要認真梳理,論述得體。
看吳先生的書,如船行靜水,平穩安詳。
先生論述自己的新見解時,以一條一條材料說話,引經據典,娓娓道來,毫無強加之意,使人願意順其敘述思考。
若遇重要爭議問題時,先生也能如實擺明各種觀點,充實新的資料,平鋪直敘,擇善而從,毫無武斷之嫌。
《西夏史稿》全書共分四章:一、西夏王國的形成,二、與北宋、遼鼎立的前期西夏王國,三、與金、南宋鼎立的後期西夏王國,四、西夏的社會形態。
每章又分為若干節。
全書的結構簡明清晰,一目了然,也顯得平實嚴謹。
總之,《西夏史稿》是一部既有很高學術水平,又比較容易閱讀的優秀歷史著作。
它滋養了兩代學人,至今仍保存著學術魅力。
這部專著於1984年及1997年分別獲得四川省政府及國家教委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並經國家教委定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本文摘自《西夏史稿》)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饒宗頤:這是繼徽州契約文書之後在歷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發現
與僑批有緣的人,並不止王煒中先生一位。但王煒中老師與僑批結緣之深卻有目共睹,這種緣份在2017年還進一步具體地轉化成了一本30多萬字的新書——《僑批緣》。 大概在10年前,我們廣西師大出版社也開...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作者:中山大學、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 郭靜雲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
兩岸近代史研究:從「不可交流」到「共識」
我們立在海峽的兩岸,面對著同一段歷史。兩岸的近代史研究,走過了從「不可交流」到「爭議」再到「共識」的一路。本刊特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副所長汪朝光,就兩岸學術交流在有限的篇幅內予以簡要梳理。...
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研究前景廣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張春海)日前,收入《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叢書的《考古發現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整理與研究》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該書主要是對考古發現的全部西夏漢文非佛教文獻(包括俄藏、英...
深入、創新與拓展:2013—2015年度中國古代史研究
2013—2015年度中國古代史研究十分活躍,在原有政治史、制度史、經濟史、軍事史等傳統領域繼續取得進步的同時,新資料、新領域和新視角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一、傳統研究課題的繼續深入和突破。傳...
出歷史專著的高中生釋疑:家裡無背景,深知年少成名的壓力
【編者按】近期,陝西西安中學為本校高三學生林嘉文的著作《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開了出版座談會,嘉賓有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裕民教授、曹偉副院長、胡耀飛博士後,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賈連港博...
古文獻學小札(三)——閒談文獻綜述與目錄學
前些日子,某歷史學家對某學科的成果綜述類著作嗤之以鼻,認為其沒有學術意義。查了一下相關資料,覺得有必要對文獻綜述類著作正正名,順便談一下自己對文獻綜述和目錄學的關係的看法。首先還是先談談目錄學和...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
宋史前沿論壇:走出「唐宋變革論」,邁向「大宋史」研究
2017年10月21—22日,「新視角·新方法·新觀點——宋史學術前沿論壇」在上海師範大學西部外賓樓101會議室舉行。這次會議由中國宋史研究會主辦,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古籍研究所承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