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養生,原來古代的詩人、大咖們都是這樣做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明天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大暑節氣,它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民間還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後,熱死泥鰍」、「大暑到,暑氣到」等諺語。

大暑期間正是天氣悶熱,雨季多發的時期,從近一周的天氣預報也可以得出印證,因此大家外出一定注意帶好雨具。

24集食療養生專家提醒您,大暑節氣天氣悶熱,小心中暑;蚊蟲盛行,小心傳染疾病。

「冬養三九,夏養三伏」,大暑作為三伏天裡最大的一個節氣,古人強調「調息靜心」,同時在衣食住行諸方面也有相應的養生招數。

除了食療、打坐這樣的養生方法,古人有沒有什麼好的祛暑降溫妙招呢?

古人祛暑有法寶

在古代沒有空調,冰箱和電扇,那麼在古代人們是怎麼熬過炎炎夏的呢?難道他們真的度「夏」如年麼?其實,古人面對酷暑並非束手無策,而是有許多奇思妙想,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在古代,普通百姓主要靠扇子來納涼。

扇子多是用竹編的,經濟條件好的會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省力。

文人還愛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與平民相比,達官貴人、皇家宮廷的避暑方式就顯得十分奢侈了。

在漢代,有人發明了「葉輪撥風」的「人工風扇」,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拉繩索,葉輪就會被帶動旋轉而產生涼風。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

「涼屋」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到了明代,有人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記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古時沒有冰箱,但古人懂得採集在冬天積蓄的冰塊用於防暑。

《詩經》與《左傳》中就有冬月藏冰的記載,那時有「凌人」專管冰塊的藏取,每年寒冬時就鑿取冰塊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等到天熱時取出擺放在居室中降溫。

南宋皇宮的殿內設有金盆數十架,放著冬季貯藏於地下的冰雪,灌花香於其中,並用風輪鼓風,頓時涼風送爽,芳澤滿堂。

冷飲是皇孫貴族的防暑佳品。

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了冰鎮米酒。

唐代時,開始公開出售冰製品,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宋代時甚至出現了冷飲專賣店,楊萬里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到了元代,冷飲製作坊開始興隆,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飲時摻入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飲不但擁有了較好口味,而且冠上了美容的功能。

《馬可波羅遊記》中稱之為「冰奶」,這種冷飲算是冰激凌的雛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生活|涼風有信——說古人消暑

三伏天,酷暑難耐。現如今,電扇、空調、冰櫃、冷飲早已普及,可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消暑古人消暑大致分三類:外物相助,飲食內療和清心靜氣。

古代度夏 「涼」方

天氣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時節。這個時候,我們躲在空調房內,享受著習習涼風與冰盤冷飲,絲毫不覺炎暑的酷熱。可千百年前科技沒那麼發達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度過漫長苦夏的呢?窖冰是古代的傳統之一,亦稱「...

古人的那些消暑利器

人們常說,心靜自然涼。唐人白居易專門寫了一首《消暑》詩:「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王維也有抱著古琴在竹林中席地而坐的經歷。「眼前無長物,窗下有青峰。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但一般老百姓要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