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史視角下的二里頭「商都說」與「夏都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自二里頭遺址發現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圍繞其究竟屬夏王朝抑或商王朝都邑的討論持續不斷,成為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議題。

眾所周知,1959 年,著名古史學家徐旭生先生在率隊踏查「夏墟」的過程中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但卻依據古典文獻的記述,推斷其「為商湯都城的可能性不小」。

這是「二里頭商都說」的最早提出,在當時的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成為此後十幾年時間裡學界的基本「共識」。

20 世紀70 年代後期,鄒衡先生首倡「二里頭夏都說」,引發兩種主要觀點間的激烈交鋒。

80 年代後期至90 年代,「夏都說」逐漸取代「商都說」,成為學界的新「共識」。

在學術研究範疇,作為主流觀點的推論和假說,屬於當時多數學者傾向的「最優解」而非「唯一解」或定論,它們隨時間的推移呈現出遊移不定的態勢,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其實,從總體上看,「商都說」和「夏都說」在認知前提和思路方法上大同小異。

各方都認為後世文獻(大多屬東周至漢代) 中至少有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屬於「信史」;而某一考古遺存應當甚至肯定是某族或某一王朝的遺存。

在這一前提下,指認相關考古學遺存究竟屬夏還是屬商,甚至論證具體的歷史事件如商湯伐夏在考古學上的反映等。

其不同之處則僅僅是哪條文獻為信史,哪種考古學遺存屬於某族某王朝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在考古材料還相當不充分的情況下,考古學界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對這些發現的歷史學解釋上,集中於大型聚落與文獻記載中的具體城邑,以及考古學文化與具體族屬、王朝發展階段的比附對應上。

其參與人數和發表學說之多,歷時日之長,討論之熱烈,都遠超其他學術課題,構成了20 世紀下半葉直至今日中國學術史上罕見的景觀。

在「二里頭夏都說」成為主流觀點後,仍有學者堅持「二里頭商都說」直到90 年代(如高煒、杜金鵬先生等),甚至一直未改變其觀點(如安金槐、楊育彬、殷瑋璋、鄭光先生等)。

因而,「二里頭商都說」並非新觀點。

署名筆者,實由編者縮寫並擬題的《「共識」與「假說」——關於二里頭遺址為早商都邑的新觀點》一文(《中國文物報》2015 年11 月6 日) 的提法不確。

2015 年10 月,筆者在「河濟地區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題為《「二里頭商都說」的再提起》,大體反映了對這一學術史歷程的認知。

而其具體展開,詳見拙文《關於二里頭為早商都邑的假說》(《南方文物》2015年第3 期)。

早在2009 年,筆者在個人博客上就推出了關於「二里頭商假說」的系列博文。

當時即言明系「拋磚之論」,「把想法先提出供批判」而已。

《關於二里頭為早商都邑的假說》一文,延續了多年的思考。

由此文可知,筆者仍持「有條件的不可知論」(即主張沒有甲骨文一類當時的自證性文書資料出土,不可能解決都邑的族屬和王朝歸屬問題),認為到目前為止,關於二里頭都邑性質的任何假說所代表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

去年,筆者主編的《夏商都邑與文化》系列文集出版,在收入本人2012 年京都大學演講提要時,仍保留了「二里頭與偃師商城的興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王朝更替——夏商革命的說法,不能不說仍是最能自圓其說的假說」這一評價。

那是因為筆者以為這與重提「二里頭商都說」並無矛盾:各種假說所代表的可能性本來就是不排他的。

「商都說」和「夏都說」既然都屬不排他的推論假說,那它們之間就沒有矛盾。

50%和99%的可能性,並非質的差別。

既然暫時無法確證,那麼任何反證旁證乃至另外的可能性,筆者都是認可接受的。

如果不認為中國史前和原史時代(前殷墟時代) 的都邑性質問題已被證實、已可定論而絕無其他的可能性,那麼這裡重提的「二里頭商都說」,是否就有與其他假說共存的合理性。

要之,筆者關於「二里頭商都說」的思考,不過是在新的時點上,對既有重要假說之一所代表的可能性的提示而已。

顯然,其中所顯現的理論和方法論問題,才是我們最關心的。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作者:中山大學、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 郭靜雲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

從遺址與墓葬看中國古代國家制度

在歷史舞台上來去匆匆的三國,留下了太多演繹和傳說,如何識其真面目?它對後世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歷史學者習慣從文獻中尋找答案,而考古學者更善於從歷史遺存中發現蛛絲馬跡,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發掘、分析...

夏朝歷史記錄的缺失,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夏朝,僅僅只是一個歷史學方面的概念。記錄也應該指的就是文字方面的吧,其實別說夏朝,商周也是。夏商周在沒有正統的史書記載的前提下,大部分的記錄來源於考古發掘。只有在文字正式成熟之後,歷史學家、古文...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大都無城」——考古人要改寫的中國古都史

新華社北京2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屈婷)2016年5月,考古學家許宏在三聯書店出版了一本小書——《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8月旋即再版,更一不小心成了暢銷書,獲得多項權威圖書年度大獎。憑...

許宏:無「疑」則無當代之學問

「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一定要把最早『中國』這個概念的產生和發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審視。在傳統的古史框架和話語系統之外,探尋考古學對於歷史發展進程的獨特表達,既不等於歷史虛無,更無損...

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受關注

作者:張春海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存在的話,如何探索夏文化?這些問題在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廣受關注又充滿分歧。有學者認為,夏文化探索是中國考古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學能否重建古史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