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起源新論:長江流域是中原文明發祥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中山大學、台灣中正大學歷史系 郭靜雲
學界一般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而所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
筆者搜集資料,循著資料探索,則得出不同認識。
長江流域開啟文明進程
中國原生農耕文明發祥地應在長江流域,這是稻作文化的故鄉,尤在長江中游最早形成國家文明。
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至新石器時代,其文化發展一脈相承至青銅時代早期,致力於發展稻作農業生活方式。
在屈家嶺、石家河時期相繼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和青銅時代,出現以雲夢大澤和江、漢、澧諸水為樞紐的連城邦國與交換貿易網絡,開啟東亞最早的文明化進程。
筆者通過閱讀文獻,發現屈家嶺、石家河文明面貌符合堯舜和夏王朝的傳說和歷史階段,此乃屈原描述其祖國——楚史中的堯舜時代和夏王朝。
考古研究表明:天門石家河城或為夏王朝都城。
距今3800年左右發生國家結構的演變:幾個大城的神權中心變弱,包括以石家河為「中央」的勢力也衰落,而其東鄰更靠近銅礦的地區,出現更大的中央集權政體,這可能以盤龍城為代表。
考古資料所反映的石家河沒落而盤龍城崛起,或許正是商湯克夏故事中所隱藏的「現實」,即盤龍城文化或為傳世歷史神話中所載湯商王朝的歷史階段。
湯商的核心位置在江漢地帶,但其所代表的文化和影響力的北界到達鄭洛。
因此,二里頭、鄭偃也屬於該文化脈絡,後者是先楚文明的北界城邦,而非一般認為的「中央」。
有學者認為,筆者建構了一個新的源自長江中游的一元史。
但筆者所表述的卻是多元歷史,並分析其主要成分,多種文化的形成年代和對集合文明的貢獻。
稻作、青銅器、馬車,從多元到集合的歷史過程,都是筆者討論的要點。
亦有學者認為,盤龍城年代晚而二里頭、鄭偃年代早,將其相比較是關公戰秦瓊,這種說法無視科學事實。
碳14檢測表明,二里頭一至四期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750—前1530年,鄭邑始建於公元前1500年之後。
盤龍城始建於四期,城濠內出土碳14標本的年代分別為公元前1711±81、前1617±73年,其年代相當於二里頭早中期,早於鄭邑,而盤龍城二期文化面貌與二里頭早期相似,年代卻比二里頭一期早約150年,所以「二里頭文化」的發祥地應該在江漢。
此外,在長江中游地區,公元前3000多年前已出現20餘座史前城址,最大的石家河城面積達120公頃,其所在聚落面積達8平方公里以上。
中國其他地區迄今發現的史前城址年代大多在公元前2400年以後。
比其晚1000餘年的二里頭城面積僅12公頃,聚落面積約3平方公里。
殷商文明奠定中華文明基礎
盤龍城文化時期,西北地區、黃河上中游文化的國家化程度最低,雖然有本地青銅文化,但因族群流動率高或其他因素,直至殷商末期和西周時期,其影響力和權威才漸成氣候。
東北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是另一系青銅文明,以戰爭技術為主。
西北、東北族群經常到中原掠奪,殷商建都前最關鍵的戰線在黃河南遊。
鄭偃城邦因此成為重要的邊界區,也是南北貿易、行軍路線經過之處;它們作為南方農作區抵抗北方族群的前線而具有戰略意義,也因此獲得長江中游的資源。
直至距今3400年前,掌握馬車技術的北方族群來到殷墟建都,打敗盤龍城而自立為「商」,逐步將「湯商」的故事與自己的家譜合併,以此強調屈原所謂之「殷宗」政權的正統性,以及對於本土政權的傳承。
自此,原本存在於江漢流域的古老文明,湮沒於後世文獻中。
殷商王族占領中原的歷史,相當於加喜特人占據巴比倫、喜克索斯人占據古埃及,有著共同的世界史背景。
殷商在各地文明基礎上,以多元及整體化的上古帝國文明面貌出現,開啟新的歷史階段,並為此後中國「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
這個同樣自稱為「商」的政權,統一系統化的祭禮結構,又結合各地信仰、文化。
殷商時期,雖然很多地區仍保留其獨特的文化及信仰,但上古帝國的上層文化呈現出廣泛的一致性以及深刻的同化程度,在極為寬廣的地域、跨國家的文化中,可以發現同類禮器、相近的祭禮方式等。
即使殷商周圍的國家,也深受其影響,成為將來跨國多元文化間彼此同化的基礎。
王國維認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但今天考古與甲骨金文研究的資料皆顯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商建國。
西周早期政治與文化傳承自殷商。
傳世文獻來自西周晚期以來官方筆錄者,而不是遵照史實。
自然條件和一手考古資料顯示:洛陽不可能是上古農耕文明的中央,早期歷史在長江流域發生,多元文化的集合發生於殷商,此後黃河南遊才成為南北多類文明結合的「中央」。
從可靠資料入手探尋文明起源
研究「問題」只能始於對材料的觀察,理論、範式或任何解釋模型不等於事實本身。
如果一開始就只認定一種認識框架,然後只在這個框架中獲取史料、觀察思考,其結果只會自我強化這一框架,以致臻於荒謬而不自覺。
所以,從著手研究開始,筆者對任何理論或觀點都無偏向,甚至忘掉所謂的常識和教條,不做任何預設,近乎從一張白紙開始。
筆者以史料為依據,並不斷進行田野研究,從新石器晚期到夏商,所見資料都儘可能收集和閱讀;不斷從中讀出新的認識,一條條線索匯聚在一起,綜合起來,否定或肯定,相互衝突或相互支持,最後豁然開朗。
搜集所有史料,從無先知的角度比對,讓史料自由表達,在此基礎上思考、尋找內在關係,以此復原立體的社會生活與歷史脈絡。
研究起始時無法知道結果,也不排除研究失敗的可能性。
一手資料為先,考古提供一手資料,文獻是從後代撰寫者的角度來敘述。
最近流行的方法是用考古材料證明文獻,這不僅是中國,聖經考古亦如此,但這種做法只能加強神話,無助於進一步了解史實。
筆者研究伊始,並沒有考慮傳世文獻的內在矛盾,從考古探索新路之後,發現文獻記錄與考古發現毫無矛盾,反而可以從文獻看出歷史的蛛絲馬跡。
筆者以為,夏商歷史和神話的形成,至少經歷四重遮蔽和扭曲。
首先,殷周王族以勝利者的姿態將南方先楚文明的故事與自己的家譜合併,以此強調其政權的正統性。
其次,西周晚期至秦之前形成的歷史記載,將早前的口碑用文字加以記錄並留下烙印。
再次,秦漢以來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傳世文獻經典化的過程再次扭曲歷史文獻的記載,造成思想史的鴻溝。
最後,當代學術從後期文獻看歷史和決定文明的中央區,產生新的神話並寫到教科書里。
一些宏觀研究極少考慮到不同文化細節,筆者則重視詳細比對每一細小材料,從內在了解不同文化後,才從宏觀角度觀察大歷史過程。
對於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前人已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但很少有完整的論述。
原因在於現今專門學科分工日漸加深,從事學術研究者逐漸失去對問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能力。
在現今考古學界,研究史前儘量不碰夏商周,研究夏商周者亦多缺乏史前知識,而歷史是一脈相承的,不宜切斷,也不宜只限於區域研究。
《天神與天地之道》緒論
時空範圍與認識古人精神文化的方法要點一、傳統思想與上古信仰的背景中國傳統思想奠基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的思想論辯,逐步形成幾個不同的主流派別。在兩千餘年的思想演化中,每個時代的學者都...
郭靜云:長江中游地區是東方的蘇美爾
郭靜雲新著《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摒棄傳統的關於中國上古文明與夏商周歷史觀的既有成見和大一統的意識形態,本著考古材料、歷史史實和神話資料給出的線索,提出一系列大膽而新穎的見解,重新建構了中國上古...
著名考古專家來長講座稱:四羊方尊應為湖南本地製造
寧鄉出土了四羊方尊等大量青銅器,此前湖南有專家提出寧鄉的青銅器是殷商的一支貴族從北方逃到南方帶來了大量青銅器,窖埋於寧鄉的山坡上。昨日下午,長期主持安陽殷墟發掘與研究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
郭靜云:玄鳥神話芻議
本文摘自郭靜雲著《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八章第一節。(一)玄鳥不是殷商始祖的信仰 前文已詳細討論商文明夔龍神生的信仰,但與此同時神話另外保留有鳳生...
中國早期農業文化起源再探
【摘要】中國史前農業起源和發展一直是考古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其中稻、粟兩種文化是農業文明發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稻作文明和粟作文明分別在南、北方起源並形成各自發展區域,從祖本植物、地理環境、氣...
訪芝加哥大學教授:秉持二重證據法 重證中國上古史
芝加哥大學教授 夏含夷不少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有一定出入。這就好像面對半杯水,信古的說杯子半滿,疑古的說杯子半空,或者相反,由於兩種思潮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疑古思潮...
郭靜云:古史研究主題、史料及方法芻議
本文原文刊發於《學術研究》2016年第9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3期全文轉摘。【摘 要】:本文就歷史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研究目標、原則方法和史料辯識等基本問題展開討論。認為在中國史研究,...
外國學者為何不承認古代有夏朝的存在?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18]關於「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19]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
郭靜云:殷商以前的人牲斬首禮
【編者按】大約二年前,在實地考察石峁遺址後,郭靜雲先生首先提出石峁遺址很可能會發現馬骨,並將這一認識寫進其著作《天神與天地之道》,最近有報導在石峁遺址確實發現了馬骨,印證其說法。現將郭靜雲先生相...
郭倆:上古國家與文明研究中年代學方法的反思
本文原載於《南方文物》2016年4期,感謝本文作者郭立新、郭靜雲授權刊發。本次編髮時省略了注釋和參考文獻。若有參考或引用,務請註明。 【摘要】在當前上古及三代考古編年和歷史復原研究中,往往將經漢...
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考古邁入高科技時代
央視網消息: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昨天在北京揭曉。在本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中,除了如寧夏青銅峽鴿子山遺址、陝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等傳統的居址、城址、墓葬等類型外,還有上...
修遠之路上的耕耘與遐思
艱辛修遠的史學之路使我時時產生無盡的追憶。1959年,我報考南開大學歷史系先秦史專業的研究生,得益於歷史學家王玉哲先生的指導與教誨,奠定了我在古文獻和夏商史方面的研究基礎。1962年研究生畢業後...
炎黃二帝均來自長江流域
歐洲人研究有文字記載之前的史前文明的時候,通常的方式是通過民間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和詩歌,並對通過考古得到的歷史遺產和文物得到佐證,即作為歷史;例如古希臘的史前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都是根據《...
中華文明起源於長江流域?俄羅斯漢學家這樣解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無論是學術的或非學術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而所謂的「出版」與「發布」對很多人而言已經是極其隨便的事情,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選擇性閱讀」成為讀書人和研究者需要正視的大問題。在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