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風扇冰箱的古代,你要怎麼活過一個夏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熱熱熱!!!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颻吹我裳。

最近連續的高溫天氣轟炸,你還活著嗎?

《續天津縣誌》中有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古人沒有高科技的支撐,是怎麼扛過酷暑炎夏的呢?不要說心靜自然涼的廢話!我靜不了。

清薄夏布

首先穿得得少。

一種適合夏天穿的布料叫苧,苧也來自麻,叫苧麻,和大麻不一樣,它屬於蕁麻科。

不染色的苧麻布白得發光,薄而柔軟,它的纖維比大麻透氣、吸汗,幹得快,又比棉布輕,最適合做夏布。

古人特地選擇很薄、很透的衣服,有的王公貴族披起絲綢,窮人就穿麻衣;絲袍和長褲,能覆蓋皮膚,且造型寬大易通風。

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半臂,甚至只穿輕薄的貼身汗衫、背心。

下身穿單褲,勞動時可以直接把上衣脫去扎在腰間,不穿靴襪而僅著麻線鞋、涼鞋方便行走。

《清俾類鈔》中甚至記錄,有的江蘇民間婦女「炎夏僅著坎肩,而裸其兩臂者,或更赤露上體,遊行入市」,可見在酷暑面前,禮教什麼的有時就不那麼重要了。

冷飲專賣店

唐代出現了「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則賣。

宋代還出現了「冷飲專賣店」。

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宋代消暑食物多,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

清涼殿里好乘涼

漢代的皇室,有冬夏兩用的「空調房」,冬季房叫「溫調殿」,夏季房叫「清涼殿」。

清涼殿以石頭為床,用玉晶盤裝冰塊,貯冰於膝前,四周掛著水晶帘子, 還有僕人扇扇子,「清室則中夏含霜「,盛夏時室內便可結霜,清涼無比。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涼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著屋檐下淌,利用冷水循環降溫,頗有點現代「空調房」的意思。

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

《周禮》中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特別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機構的編制還是挺大的,一共設有80名「職工」。

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開始,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將冬天儲存好的冰在來年夏天使用。

古人以冰窖儲存冰,冰窖一般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

一般是用新鮮稻草、蘆席打底,之後把冰放到上面再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最後密封窖口。

這就是古人的 「冰櫃」。

瓷枕解暑 ,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腦袋枕著這樣的枕頭上睡覺當然涼快極了。

有詩句證明它的功效,「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

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

搖風涼友

諸葛亮的羽扇,後宮嬪妃的團扇、羅扇,普通人用的麥稈扇,文人公子的摺扇,窮人用的蒲扇等等都是納涼的好工具。

西漢時,長安一巧匠丁緩為了祛暑,發明了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

此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消暑

唐 白居易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心靜自然涼,古人的夏天還是很舒服的,用智慧去適應自然,真的沒有人請求皇上打入冷宮。

長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避暑妙招大揭秘:沒空調怎麼過夏天?

炎炎夏日,T恤短褲、西瓜雪糕、風扇空調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夏天的標配。但對於沒有冰箱沒有空調的古代人,他們怎麼度過這酷熱難耐的夏日?其實,古人不僅消夏避暑方法多種,更是道法自然,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