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探源|生與死——墓葬壁畫中的世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海博物館山西古代壁畫展正在對外展出,「澎湃新聞」藝術版將陸續刊發關於古代壁畫的系列尋訪與解析文章,以飧讀者。
事實上,墓室圖像不是純藝術作品,而是喪葬活動的產物,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邏輯,述說著對生命去向的關懷和期望,本文通過分析墓葬壁畫形成不同階段的特徵及所蘊含的文化轉型。
從漢代的幽虛飄渺,到魏晉隋唐的禮儀莊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歡樂。
盡力捕捉古人的心態,而最終回歸到對生與死的認識。
解讀壁畫,也是在解讀中國思想史,探討歷史社會的演變。
人類對嚴死亡,恐懼又無法避免,因而產生了各種認識和處理方式。
墓葬是生與死的對接,也是聯繫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紐帶,撲朔迷離又耐人尋味。
它將抽象的生死觀鮮活地展現,反映著人們在生與死兩個世界的徘徊。
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信仰的差別中,又是社會歷史變遷的寫照。
中國古代的喪葬,有牢不可破的原則,即「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終始一也」。
由於這一思想觀念及行為準則,人們把墓葬被稱之為「陰宅」。
「陰宅」包括建築營造、壁畫雕刻、隨葬物品等,出現了既細緻入微又奇幻豐富的創造,給死亡賦予了很多意義。
了解了人們的生死觀,不會感到墓葬陰森恐怖,那裡雖是悲情的結尾,卻是美妙故事的開始。
墓葬是「陰宅」,明確於棺槨葬法的出現。
多重棺槨,除了安置屍骨的內棺,其他每重槨被設定了特殊的功能,置放不同類別的物品。
大約在西漢中期以後、又開始用磚、石砌建墓葬,完成了「槨墓」到「室墓」的轉變,「陰宅」的面貌更加明確。
「室墓」可以依山開鑿,也能用磚石建造,模擬陽間住宅的情景。
大型墓葬,各個墓室可分別比定為客廳、寢室、倉廚、柴房、廁所等。
人們相信,死者會在華麗的「陰宅」里繼續享樂,有限的人生終結後,永恆的歲月剛剛開始。
圖1 河南偃師辛村新莽墓壁畫 《宴樂圖》
然而,建造試圖再現陽間生活的墓葬,畢竟有設計、材料、環境上的局限,對死亡複雜的嚮往無法全部表現。
於是,作為補充手段,便在墓中繪製壁畫、雕刻圖像、放置器物。
而壁畫圖像,使難以用墓葬形制和隨葬品來展現的喪葬觀念變得形象化。
在幽深黑暗的地底,通過圖像表達對生與死的認識,從漢代到宋元經歷了幾次大變遷,體現出人們不斷思考的過程。
漢墓中的圖像反映的是現實、歷史和想像,最突出的是天堂仙界的世界觀和「三綱五常」的道德觀。
魏晉以後,宴飲、儀仗成為主流,極力表達墓主人的身份、展示威儀。
晚唐到宋元,人們不想帶著惆悵步入仙境,也不滿足對禮制的追求,希望在死後的家園中仍有歌舞昇平,試圖將生前的生活和死後享樂融為一體。
三次大調整,是從幻想到禮儀,再到現實的轉變,其間的繼承、拋棄、創新,是對生與死思考的更新,徘徊的矛盾中的理性的提升。
一
河南永城柿園西漢早期墓,判定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36至公元前118年之間,墓葬壁畫中令人矚目的是,墓室頂部有「四神雲氣圖」。
即青龍、朱雀、白虎、怪獸遨遊天空,周邊用雲氣等勾勒,氣氛神秘。
還有「綬帶穿璧」,璧的圓形孔道,一般被解釋為「天門」,暗喻墓主人穿過玉璧的孔道登臨仙界。
圖2 河南洛陽淺井頭西漢墓壁畫 《伏羲圖》
漢代人的神仙思想很盛,很多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升天,體現這種意圖的圖像很多,江蘇徐州銅山縣洪樓村的畫像石中有河伯(海神)、風神、執笏迎謁者、雷工、乘象者、雨師等的出行組合,也屬天堂仙界之類的內容。
漢墓圖像不僅要展示現實生活,還要表達人們的死後的理想追求,學者們將漢墓壁畫及畫像石的內容做過概括,認為主要是墓主仕宦經歷、宴飲(圖1)、生產活動、戰爭圖等,或者分為神異、鑑戒、紀實和裝飾四種,也被歸納為「幸福家園」「天界」和「仙境」三類。
如果與後代的墓葬圖像相比,最獨特的是那些奇禽異獸、日月星辰(圖2)、東王公、西王母(圖3)、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圖案。
墓室裝飾中,穹頂上有日月星辰永恆照耀,神仙異獸在墓壁雲氣中恣意遨遊,都是當時的人們對死後處境的某些設想,可看作是這時墓葬壁畫的主旋律,其寓意雖有不同的解讀,但基本上都圍繞著「神仙」「天界」和「仙境」展開。
圖3 河南偃師辛村新莽墓壁畫 《西王母鳳鳥圖》
二
漢末出現戰亂,經濟凋敝,各方勢力為戰爭籌措軍餉,競出現盜墓之風。
盜墓的後果,迫使人們不得不思考作為永恆庇護所的墓葬安全嗎?因此,戰亂稍有平息,曹魏、西晉的最高統治者就接連發布薄葬令。
比起此前的漢代以倡導節儉為主旨的薄葬主張和詔令,新的薄葬主張,源於對死亡.和死亡後如何處理的新認識。
目的是要移風易俗。
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厚葬無益於死者」的觀念被更多的人接受。
這使魏晉以後的墓葬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地上的石刻取消了,地下的多室墓向單室墓過渡,隨葬物品簡單了許多,壁畫圖像也重新尋找生死兩界的溝通方式。
或許是薄葬的原因,漢代以後壁畫墓一度沉寂,直到北朝才重新勃興。
重新勃興的壁畫並非是對傳統的回覆,而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
北魏早期的大同沙嶺墓、梁拔胡墓,壁畫的題材和構圖相似,墓室後壁繪墓主夫婦或男墓主人正坐在帷帳中的榻上,背後有屏風,榻前設案及食具,兩側繪侍者、鞍馬、雜耍樂舞。
墓室兩側壁一側繪莊園生活圖、另一側繪車馬出行圖或山林狩獵圖。
有的墓還在繪門吏或門神,伏羲、女媧、青龍、白虎等。
這一模式出現後得到了延續,智家堡北魏石槨壁畫墓,石槨內部北壁正中繪墓主人夫婦在幃帳中、並坐於榻上,旁有男女侍僕、樹木、奉食圖。
東壁上部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男僕持蓮蕾。
西壁上部也繪二羽人持幡,下部繪四女侍持蓮蕾。
南壁繪牛車、鞍馬、男女侍僕、樹木。
沙嶺墓的儀仗圖,有鼓吹、矟、弓箭、幡節、打鼓、持盾扛劍武上等。
智家堡墓棺板上描繪的是盛大的車馬出行隊列。
寧懋石室雕刻以牛車為中心的儀仗圖,還有手持儀劍和盾、戟和盾的武上形象。
與漢代不同,玄想式的內容幾近消失,夫婦宴飲和儀仗隊列成了新的主題。
儘管漢代也有同樣題材,但實際內容相差很大。
這同的宴飲場面極為突出夫婦的形象,似乎還帶有靈位的意味。
儀仗是以牛車、誕馬為核心的隊列,與漢代那些「海神出行」「河伯出行」「雷神出行」不同,而是現實生活中官員出行的場景。
圖4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一
在接下來的北齊河北磁縣的灣漳墓、高潤、茹茹公主墓,山西婁叡、徐顯秀墓等,牛車、鞍馬儀仗圖變得聲勢浩大(圖4),圖像構成也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通常對稱地描繪在墓道、甬道兩側,有的畫在墓室內。
灣漳墓是高等級的墓葬,墓道兩側、墓室的四壁、頂部甚至墓道地面均繪有華麗的壁畫。
在全長37米的墓道兩壁,描繪的是神獸導引的106人組成的儀仗行列茹茹公主墓墓道中也繪製了以青龍、白虎所引導的儀仗隊伍,左右對稱、每壁十四人。
圖5 山西朔州水泉梁 北齊墓壁畫局部二
儀仗人物手持用具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矛、盾、劍、稍等兵器,作為行進中的前驅,以增加整個儀仗隊伍的莊嚴。
是蓋、傘、扇等禮器類,是整個儀仗隊伍的中心,凸現墓主人的威儀。
三是手持樂器的"鼓吹"隊伍(圖5)。
墓門處還常畫持鞭、笏的胥吏(圖6)。
除了高等級的大墓,北魏元懌墓、崔芬墓、北齊口道貴墓、崔博墓、顏玉光墓等,圖像內容相通,只是規模較小。
北周的儀仗圖表現形式較為單一,但核心內容變化並不明顯,李賢、宇文猛、田弘墓均為持刀武上。
無論是規模宏大還是簡化,都形成了一定的規範。
南方地區在雲南昭通發現霍承嗣墓,滿繪的壁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神獸、雲氣圖。
北壁墓主人像的旁邊陳列若11件儀仗用具的兵蘭,東壁下方為13人的持幡行列的儀仗。
南朝早期的鄧縣畫像磚墓,墓券門處繪有持劍武上形象,墓室內東西兩壁的上嵌有對稱的牛車兩乘,另有持杖、盾、弓、箭、劍的武士、騎馬樂隊以及手持扇的侍從。
南朝建山金家村墓葬是拼鑲磚畫,儀仗圖靠近墓室後壁的東西壁下方,左右分別對應,最前面的為騎馬武士,披甲背弓,隨後為持戟武士,雙手持長戟,腰佩儀劍。
後面為持傘蓋侍從,最後面的為騎馬鼓吹。
南朝墓葬的拼鑲磚畫中的儀仗圖像組成較為一致,也暗示著這是一套較為固定的圖像模式。
圖6 山西太原北齊婁叡墓壁畫《門官圖》
如何面對生與死?如何對待死亡後的去向?人們意識到漢代那些成仙的事例只是未見過的傳說,四方神祇、羽化登仙等不過是虛幻的夢想。
曹魏西晉之後人們對喪葬禮制進行的反覆討論和修訂中,可見維繫禮制同時也顧及了人的感情因素,儘量使禮與情達到交融的狀態。
反映在墓葬圖像中不再出現漢代那中龐大、複雜的虛幻場景,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儀仗圖均被選為主要的內容。
儀仗作為禮制的標誌,最能體現人的身份,這一基本的構成,逐漸具有程式化的特點。
在思想活躍的南朝,墓室圖像中新登場的還有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及榮啟期。
這些人物畫面巨大,十分醒目。
取代了以往仙境中的各種神。
真實的人物,拉近了現實的距離,帶有明確的人性關懷。
這些圖像的意義可從榮啟期的出現得到提示,表面上很容易理解為是尋求墓葬空間裝飾對稱的需要,但將時代相差甚遠、春秋時期的榮啟期補充進來,表明重點不是強調每個人的故事,應是推崇他們共同的行為理念。
榮啟期也是「鹿裘帶素,鼓琴而歌」的高士,性格行為與竹林七賢相當一致,他們不迴避對人生、命運、生活的欲求。
當人物的個體特點被淡化,普遍意義便顯現出來,比起漢代那些難以讀懂的圖像,夢想與現實並不對立,欲使死亡變得肆意酣暢,竹林七賢等自享自足的遊戲人生,オ是應該追求的來世生活。
魏晉以後的思想不同於煩瑣和迷信的漢儒,清談、玄學、五靈說、神仙可學論等等,既反映了人們對人生價值的迷茫,也是人生價值的重新發現。
漢代通過「劑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明君、聖賢、義士等典故進行忠心、俠義勸勉的圖像兒乎不見,竹林七賢的人格魅力成為人們的榜樣。
另外,這一時期道、佛等宗教開始興盛、宗教的生死觀與傳統的喪葬觀念並非水火不相容,摻雜、融合各種宗教觀念的圖像如火焰寶珠、金翅鳥、蓮花忍冬、獅子、天人、雷公、神獸,甚至還有供養人、結跏趺坐形象、僧人等也叩開了冥府的大門。
圖像定格在夫婦宴飲、儀仗以及糅雜佛、道元素,是一條新的主線,完成了與以往的切割。
圖7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 陝西三原李壽墓墓道西壁《騎馬儀衛圖》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唐代前期。
車馬儀仗仍體現著禮儀制度的森嚴(圖7),但游離於禮儀制度之外的生活情趣、款款而行的侍女(圖8),甚至有群體宴飲、純粹歌舞的祥和場景出現,儘管不占主流,卻是-一個信號,暗示著一場新的變革到來。
圖8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陝西咸陽永泰公主墓《宮女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三
生死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墓葬中圖像內容的選擇,在生命的潮起潮落和歲月長流中,活生生的現實更激發起人們的興趣。
宋元墓葬壁畫的主旋律,是對當下生活的滿足、對未來更良好的預期。
逝者的親屬、畫師、工匠不需要煞費苦心地設計,借鑑現實現成的題材足矣。
墓葬已經不像是生與死的中轉站,而是現實中的歡樂場。
圖9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唐安公主墓室西壁壁畫 《花鳥圖》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圖10 盛唐 陝西西安南里王村韋氏墓墓室西南壁壁畫 《樹下侍女》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8世紀中葉,發生了震驚社會、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
這場極大的動盪,使社會秩序失控,原有的精神依託受到懷疑。
在喪葬活動中,人們在尋找彼岸世界的答案時,對升仙的祈求不再執著,四神飛仙、雲中車馬只是偶然見到。
儀仗出行不再恪守,竹林七賢等的超脫失去了吸引力,墓葬圖像更多的是在禮儀制度視線之外,內容更為自由(圖9-10)。
與此同時,對風水堪輿逐漸重視,喪葬中擺道場、設水陸大會等開始興盛。
圖11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北壁
圖12 山西陽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東壁
圖13 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東壁
夢想破滅,需要新的思想充實。
想像世界太虛幻,夫婦宴飲有些拘謹,而儀仗帶防範的緊張狀態。
宋元人拋棄了這些傳統,世俗生活的場景成為主流,沒有莊嚴肅穆,涌動著對生活的、生命的愛戀,從內容到形式開始了另一番的熱鬧。
宋元墓葬圖像,多少有些我行我素,幾乎無固定的模式,卻令人耳目一新。
夫妻對坐的雖然可以看做是對漢代北朝的一脈相承,也有真主靈座的意味,但人情味更濃,通常都以「芳宴」的形式出現,桌上擺上果食飲品,還增添了家居背景裝飾,如同日常生活中夫婦秀恩愛(圖11-13)。
孝子圖再度勃興,是因為中國以孝為核心的牢固觀念的延續,但這時大致固化為二十四孝的內容(圖14)。
早期可見的農耕圖、庖廚圖重新出現,但選擇的範圍更廣,人們用笑臉從事著燒火做飯、拉磨、春米等生活中的瑣碎。
餵馬、宰殺等場景妙趣橫生。
揚場、耙地、耕耘充滿歡快。
整體氛圖像是表達孝心,取悅死者。
圖14山西長治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北壁
圖15 山西陽泉平定西關M1壁畫墓東壁
戲曲歌舞並非是早期模式化、符號式的標籤、而是真實表演的瞬聞(圖15)。
奉酒、奉茶的場面,要極力表現全過程。
點燈添油、婦人或童子掩門、攜子母親也紛紛入畫,而且顯得十分隨意,成為一幅幅生動的民俗畫(圖16.I-16.8)。
山水面儘管唐代或更早已經悄悄地出現,這時已成為流行的題材。
山西大同至元二年馮道真墓的山水畫,直接題上「疏林晚照」,猶如一幅獨立、供欣賞的作品,在陰宅中懸掛。
有些山水畫之中有人物的存在,可以取名為「隱逸圖」「高上圖」,但仍和當時流行的山水畫一致。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北壁
圖16.2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南壁
圖16.3山西陽泉東村元墓東壁
圖16.4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北壁
喪葬觀念、習俗、禮儀和制度,以生死觀念為基礎,同樣是對永恆不朽的追求,宋元時期關注人死亡後的快樂,墓中的圖像充滿人間煙火、幾乎見不到悲觀、消極,闔家歡樂是人們的普遍追求。
一幅幅生活畫卷就是現實生活,沒有神秘,只有美好,完成了中國墓葬圖像從幻想到現實的轉變。
圖16.5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北壁
圖16.6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南壁
圖16.1 山西陽泉東村元墓西壁
結語
圖像常常是一種模糊的表意符號,功能有時不甚明確,詮釋時的不確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空間。
墓室圖像不是純藝術作品,而是喪葬活動的產物,人們很想知道古人墓葬壁畫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現,盡力捕捉古人的心態,但墓室壁畫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邏輯,述說著對生命去向的關懷和期望,對子孫幸福發達的影響,而這些最終都要歸結為對生與死的認識。
從漢代的幽虛飄渺,到魏晉隋唐的禮儀莊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歡樂,墓葬壁畫形成了文化轉型的不同階段。
解讀壁畫,也是在解讀中國思想史,探討歷史社會的演變。
(本文選自上海博物館主編《壁上觀——細讀山西壁畫》,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河北古代墓葬壁畫大觀
中國壁畫歷史悠久,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壁畫,可上溯到五千多年前。古代墓葬壁畫是中國壁畫藝術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深藏地下的繪畫作品向我們展示了過往時代的真實歷史面貌,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些空白。...
鄂爾多斯漢代考古的新收穫——烏審旗新清理一座重要的東漢壁畫墓
為有效保護鄂爾多斯境內的古代壁畫遺存,2015年鄂爾多斯博物館啟動了「鄂爾多斯古代壁畫『摹制』保護項目」,並初步成立了鄂爾多斯古壁畫保護研究中心。為配合鄂爾多斯博物館古代壁畫「摹制」保護項目的...
8平方米「墓室」,每次限6人參觀
記者 詹 皓晨報訊 「在壁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時期人們就喝冰鎮酒了,還可以看到元雜劇演出時的樣子。」通過專家的解說,昨天在上博開幕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就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該展覽將展...
遼陽有遺珍 古墓繪丹青
這是有關遼寧的故事,時間很久,跨越了28萬年。這是全省28家文博機構文物的精選,每件都是歷史的印記。我們與遺址、墓葬對話,與玉器、青銅器細語……農牧文明群雄逐鹿,民族文化熔鑄傳承。遼寧省博物館與...
上海博物館前所未有地把南門拆了,只為迎接巨幅古代山西壁畫
11月8日深夜,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上海博物館建館21年來首次拆開的南大門前。在近10位工人的號子聲中,一件長3.2米,高3.5米的巨幅南北朝時期的古代壁畫——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被小心翼翼地抬...
威風與奢華:北魏平城墓葬壁畫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張慶捷北魏墓葬逐漸擺脫魏晉以來的薄葬之制,回歸併重續了漢代厚葬之風。北魏墓葬壁畫的露天宴飲畫面較多,反映的都是鮮卑生活的重要內容。通過壁畫可見,絲綢之路與平城有著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