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古蜀文明的變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蜀文明

人類早期聚落的變遷

與環境關係十分密切

四川的古蜀文明遷移

或許可以為早期文明的變遷

提供一個值得借鑑的範本

寶墩文化

繼1995年發現成都市新津縣的寶墩古城以來

陸續在成都平原發現幾座新石器時代的古城:

郫縣古城、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城、

崇州紫竹古城、雙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

其中又以寶墩古城面積最大、最為典型

由此命名為「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出土的陶器

與三星堆一期文化幾乎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早在新石器時代

三星堆便初具雛形了

▲ 鼓腹陶罐

攝影/李緒成

三星堆

1986年,廣漢鴨子河畔發現了兩個祭祀坑

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陸離的器物:

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金杖……

它們開啟了中國青銅文明的另一扇大門

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

還沒看到哪個民族有類似的青銅造型

這就是三星堆文化

▲ 三星堆眾多的青銅人頭像有的是巫師,有的是王或首領,他們深受族人敬重,被供奉於宗廟或神殿。

《蜀王本紀》記載,古蜀第一任蜀王蠶叢,就是「其目縱,始稱王」的,面具可能是蜀人將蠶叢塑造成祖先神的模樣加以崇拜。

這幅圖根據推論,復原了當時祭祀的場景,展現了當年古蜀人莊嚴肅穆的宗廟和面具的運用。

(繪圖/金磊磊)

金沙文明

金沙遺址位於成都市西郊青羊區

所得文物多達6000餘件

金沙文明與三星堆文明有極強的相似性

只是沒有三星堆的城牆

專家認為,金沙文明

是三星堆文明的最後一期

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續

▲ 2002年金沙遺址的考古探方

那麼,這些古蜀城址和環境有什麼關係呢?

城址的選擇

成都平原地處岷江三角洲

古蜀早期城址分布基本呈現「一脊兩側」布局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寶墩文化城址群

(新津寶墩、都江堰芒城、郫縣古城、

溫江魚鳧城、崇州市的雙河和紫竹等)

基本位於扇形三角洲西側

三星堆古城

位於扇形三角洲東側

都江堰、郫縣、成都

正好位於扇形三角洲的中脊

聚落布局呈現出從兩側沖積堤高地

向中間高地推進的趨勢

▲ 四川部分新石器時期遺址分布示意圖

(製圖時間:2014年6月)

城址的布局和建築

縱觀這些城址布局的特點

基本屬於「順山理水」的態勢

南北城牆的方位

一般順著河流從西北向東南延伸

與後來中國城市的「正位」不同

(正位:坐北朝南)

成都的古城基本是「維位」布局

(維位:城市軸線呈東北—西南向)

城牆的構築呈斜坡狀

房屋建築多為干欄式建築

都是防禦洪水的匠人智慧

▲ 有專家推測當年的成都平原

如同威尼斯一樣,舟楫往來

是一個水系發達的文明古國

繪圖/金磊磊

城址的遷移

古蜀人治水不僅僅是對洪水的防禦

而且運用到了農業開發和航運之中

根據孢粉等科技手段檢測

從寶墩到三星堆再到金沙

變遷過程伴隨著氣候冷乾的出現

氣候變遷導致農作物經濟效益的變化

在農業考古發現中

在寶墩文化晚期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是粟

稻穀也占有一定比例

但是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的堆積中

稻穀的比例遠遠大於粟

說明古蜀人

從主要依靠來自藏羌的旱地種植

到水田開發稻穀的變遷

尤其是鱉靈來到成都平原後

對治水和農耕貢獻頗大

也最終實現了古蜀城址

從三角洲外圍向平原中心腹地的定型

▲ 廣漢市三星堆地處成都平原北部,地勢平坦

鴨子河與馬牧河在這一帶靜靜流淌

形成了富饒的沖積平原

攝影/余嘉

同時,三星堆發現的平鋪木構遺蹟

推測為古碼頭

中國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貢》中提出了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的千年儒家經典

如果說「岷山導江」

是對成都平原治水文化的詮釋

那麼「東別為沱」就是對水運的啟迪

將岷江、沱江兩大水系連通之後

三星堆與金沙之間的人文和經濟通道

才會更加貫通和廣大

實現九州貢道的「東匯于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蜀文明從何而來?主要來自川西北成共識

專家學者將對古蜀人入川路線進行實地調查古蜀文明來源 不斷有新發現和新認識據了解,自上世紀中葉開始,探尋古蜀文明來源的成都平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相關工作就開始了,而大規模的考古和研究則是從90年代...

哪些證據能證明成都從秦漢起已取得大都市資格

文/李殿元成都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僅城址不變、城名不變,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展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成都擁有從古到今的眾多古遺址,這些古遺址及其發掘出來的古珍古寶古物,也使得成都的古都歷史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