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成都平原的青銅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000年前左右,寶墩文化逐漸走向尾聲,三星堆文化勃然而興,成都平原步入青銅時代。

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金沙遺址和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分別成為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和東周巴蜀文化(或晚期巴蜀文化)的代表。

近30年來,古蜀一系列重要新發現,不斷改變著學界對古蜀的認識。

「觀者之鯽,著述如雪」,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林向曾這樣描述三星堆發現後的現象。

學者進一步深入探討古蜀遺址學術價值的步伐也並未停止。

記者離開寶墩後,也繼續走訪成都平原各遺址和博物館。

在鴨子河邊,記者曾思緒萬千,感嘆自己領略了「地不愛寶,絢麗奇詭」的情景。

三星堆的發掘 就像平靜的湖面被巨石濺起波瀾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一號坑和二號坑先後發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立刻震驚學界。

整個發掘工作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陳德安、陳顯丹負責。

陳顯丹的《祭祀坑發掘日記》記載了發掘過程。

比如三星堆金杖的出土情況,陳顯丹記錄道:「(1986年)7月30日。

晨2點30分,當我在坑的西北壁的中部用竹籤和毛刷清理時,突然一點黃色的物體從黑色灰渣中露了出來,我繼續清理,發現它是黃金製品,再繼續清下去,發現上面刻有魚紋,再繼續,發現上面還有其它的紋飾,而且彎彎曲曲越來越長。

此時我開始緊張起來,心想這可能是古蜀王的一條『金腰帶』……清理工作在繼續,發現的文物也越來越多,『金腰帶』的清理也在繼續,不久,這條『金腰帶』的全貌也現了出來,原來這是一枚象徵古代蜀王王權的『金杖』。

上面除刻有魚紋外,還有鳥紋和頭帶王冠的人頭像,總長為1.42米。

早晨5點過一點,縣委縣政府在接到這一重要報告後,立即派出了36名武警戰士到現場維持秩序。

此時我才放下心來,並當眾向大家宣布:『我們發現了古蜀王的金杖』。

海內外學者紛至沓來,「前所未見」、「別致」、「另類」,見多識廣的學者們評價起三星堆來也不吝讚美之詞。

當時,三星堆祭祀坑發現對於學術界的震撼,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的看法頗具代表性。

「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考古工作歷來十分薄弱。

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雖有一些零星的發現,但很長時間以來都未能理清其發展脈絡,更沒有什麼驚人的遺蹟、遺物面世,所以學術界一直把四川盆地文明形成和國家出現的時間估計得很晚,有的甚至認為直晚到春秋時代。

然而,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兩座器物坑的發現,卻像平靜的湖面突然飛來一塊巨石,濺起陣陣波瀾,給學術界帶來無限的驚奇和喜悅。

三星堆經過發掘,遺址內的文化堆積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4800—4000年,不屬於三星堆文化;第二、三、四期為三星堆文化,年代從夏代到西周早期。

遺址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位於遺址中部的古城遺址,總面積3.6平方公里。

冬日的鴨子河緩緩流淌,河南岸便是三星堆遺址。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三星堆只發現了東、南、西側城牆,學界估測古城以鴨子河為北部屏障。

直到2012—2013年度,「倉包包城牆」和真武宮「北城牆」的發現,才改變了這一推斷。

記者了解到,真武宮燕家院子距離鴨子河不遠,這裡是1929年三星堆石器最早被發現的地方,也是三星堆學術考古工作開始的地方。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就建在真武宮南側,其已成為三星堆發掘研究和標本保存整理的主要場所。

現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些代表性文物展陳在三星堆博物館內。

即使對圖版材料相當熟悉,走入博物館親眼看到這些精美的文物時,人們仍然會驚嘆不已。

如通高3.96米的青銅神樹、2.6米的青銅大立人、各類青銅面具、長1.42米的金杖以及被學者稱為「在中國目前發現的單件文物中造型最複雜、包含歷史信息最豐富的銅器」青銅神壇等,都傳達著豐富的信息,向學界提出了無數問題,其中有許多至今未解的難題。

感受神秘金沙遺址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從這裡起飛

三星堆文化之後,十二橋文化在成都平原發展起來。

在成都鬧市區通惠門,蜀都大道車水馬龍,十二橋遺址就位於道南的成都博物館院內。

十二橋遺址發現於1985年,十二橋文化即以此命名。

在十二橋遺址發現的商周大型木結構建築遺蹟中,房頂、梁架、牆體、樁基、地梁等基本保存完好。

但由於木構遺蹟極難保存,現已回填掩埋。

在金沙遺址發現前,學界多以十二橋遺址為十二橋文化的中心遺址。

2001年,在成都城市建設中意外發現了金沙遺址,學界意識到這是十二橋文化的中心,也有學者認為金沙遺址應該是當時的宗教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記者在金沙遺址博物館草創之時就曾前去拜訪,再次來到金沙遺址時,這裡已成為成都市的文化新地標,擁有功能強大的遺址類博物館以及互動性很強的文化公共空間。

金沙遺址博物館分為遺蹟館、陳列館和園林區等,可與三星堆博物館媲美,並稱成都平原上最具吸引力的兩大遺址類博物館。

遺蹟內遺址揭露充分,地層展示清晰,並指示出「四鳥繞日飾」金器、金面具等一系列重要文物的出土地點。

金沙遺址發現大量象牙,由於數量較大,除一部分使用現代文保技術處理後在文物區展示,多數已經回填到地下,在象牙埋藏點地層附近設有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監測著環境的各種參數變化。

2005年8月1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採用金沙「四鳥繞日」金飾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專家認為,以此作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現在走到各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處,都能看到「四鳥繞日」標識。

金沙「太陽神鳥」已經飛出四川盆地,遍布全國。

文化遺存分布不均 古蜀文明延續中有斷裂

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出土文物光芒四射,其實在四川省博物院的青銅器館還有不少出土於四川盆地的青銅器精品,如戰國嵌錯水陸攻戰紋銅壺、戰國鳳鳥紋銅鍅等,都是晚期巴蜀文化的代表。

但是,晚期巴蜀文化與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橋文化存在一定差異。

學界注意到,在成都平原的文明進程中,從寶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從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橋文化,從十二橋文化到東周巴蜀文化之間,既有連續,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突變或斷裂。

例如,在成都平原上,寶墩文化遺址很多,而三星堆文化遺存很少;而其後的十二橋文化又很密集,到東周巴蜀文化又出現文化變遷較大的現象,學者對此討論頗多。

在整個三星堆文化時期,四川盆地都明顯呈現出三星堆城一城獨大的現象,有人稱之為一座「孤城」。

對於三星堆文化的遺址數量和密度遠遠少於先前的寶墩文化和以後的十二橋文化的現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通過對三星堆器物坑的內涵進行分析後推測,三星堆城上層貴族對社會的控制可能異常嚴酷。

他們將貴重財富據為己有,並且對沱江流域上游以外的其他地區過度掠奪,破壞了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與對三星堆文化的承襲不同,十二橋文化與東周時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內涵差別很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施勁松表示,不僅是十二橋遺址,包括金沙祭祀區等地的考古發現也都表明了十二橋文化與東周巴蜀文化之間的斷裂。

對這種文化的斷裂現象,考古學者需要進一步從更多方面探究。

從寶墩到三星堆、十二橋,再到東周,直到秦漢時期最終融入到中華大一統文化的主體中,古蜀文化走過了一個漫長而輝煌的歷程,隨著考古發掘、研究的推進和基礎性工作的積累,人們對古蜀文化演變過程的認識將越來越清晰。

連結

中華文明瑰寶 世界文化遺產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考古遺址被發掘出來,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目前我國古代文明遺址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河南安陽殷墟一處。

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有三處:一是良渚遺址(浙江省杭州市);二是古蜀文明遺址,包括金沙遺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遺址(四川省廣漢市);三是紅山文化遺址,包括牛河梁遺址(遼寧省朝陽市),紅山後遺址、魏家窩鋪遺址(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在2015年10月中旬於湖北武漢舉行的「考古資產保護利用盤龍城論壇」上,與會考古學者發起「長江流域青銅文化遺址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倡議」。

學者認為,盤龍城、三星堆等青銅時代遺址以長江為背景,具備突出的普遍價值、完好的遺產形態、毋庸置疑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已經具備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學術基礎,適合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他們呼籲遺址所在省、市各級部門進一步提高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水平,促進諸遺址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遙遠的古蜀文明將以生動的面貌呈現

□記者 吳曉鈴 近日,寶墩遺址、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再度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寶墩遺址能否發現高等級墓葬甚至祭祀坑?三星堆遺址能否找到明確的蜀王宮殿?無不吸引著公眾關注。記者了解到,作為古...

神秘的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約1200公頃)。三星堆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

寶墩:長江上游的文明初曙

2015年11月中旬,在寶墩遺址發現2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這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上游地區的王者之城。寶墩遺址處於成都市新津縣城西北龍馬鄉寶墩村一帶,初冬的成都平原,天氣陰冷,陽光偶爾穿過雲層,...

重探三星堆文明的「天書」

1986年7月18日,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是20世紀中國考古史上的大事。整整三十年後,7月18—19日,來自海內外的學者相聚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參加「三星堆與世界上古文明暨紀念三星堆祭祀坑發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