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中為何會有一面鏡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仕女照鏡圖(清陳崇光繪《柳下曉妝圖》局部)

新近發現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亮相首都博物館,近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海昏侯墓共出土一萬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還有一面精美的銘文銅鏡。

這是一面什麼樣的鏡子?古人為何要在墓中放面鏡子作為隨葬品?

沒發明鏡子前怎麼照面「觀容」?

「仲尼說」提出「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從美學角度來看,鏡子是人類有了審美意識之後的產物,其實,鏡子的出現最早應是看清自己的需要。

在鏡子沒發明前人們是如何照面「觀容」的?甲骨卜辭第一期上發現的「」字中隱藏的答案是,早期人們是通過水麵反映來看自己的。

甲骨文一期和三期「監」字

這個字是右邊站著一個人,伸著頭,睜大眼睛往下看,左邊是一個盛水的器皿。

這是什麼字?文字學家釋讀為會意字「監」。

在殷墟甲骨卜辭第三期上,又看到一個類似的字「」,不同的是,這是下肢屈著,似蹲著看自己的臉。

這也是一個「監」字,只因姿勢不同,寫法有異。

「監」通「鑒」。

「鑒」字在北宋官修的韻書《廣韻》中被解釋為:「鑒,照也。

」可見,早期人們以水為鏡,照看臉面。

如何用水觀容?孔子的一句名話透露出相關信息——在靜止的水面上看。

如果水不靜止無法定影,此即《莊子·內篇·德充符》中所謂:「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

在陶器發明後,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陶容器盛水以照面,即「監」;青銅冶煉技術出現後,人們開始用青銅器物盛水觀容,因是金屬質地,加了一個「金」字,稱之為「鑒」。

鑒比監高檔,普通人用監,貴族則用鑒。

現代史學家郭沫若即持此觀點,他在《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一文中稱:「古人以水為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即為監,以銅為之則作鑒。

監字即像一人立於水盆旁俯視之形。

實際上,古人很早就已經從哲學的角度升華了「照鏡子」的人生道理和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尚書·酒誥》云:「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國語·吳語》中也有類似說法:「王其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

鏡子為什麼大多都是圓形?

《述異記》推斷

「軒轅氏鑄鏡於湖邊」

中國最早的銅鏡之一「七角星紋鏡」(鏡背)

漢代透光鏡,上書「內清質以照明」,光照時字可透射到牆壁上。

西漢銘文鏡,上有「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八個字。

最早的鏡子被認為是打磨光滑、具有映像功能的石鏡。

民間傳說,女媧補天時曾採集到一種黑曜石,打磨出石鏡。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廬江水》記載:「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

有一圓石,懸崖明浄,照見人形,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石鏡焉。

還有一種傳說認為,鏡子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發明的。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很顯然,這種說法也是不可靠的。

一般認為鏡子誕生於青銅時代,青銅鏡是真正意義的鏡子,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銅鏡,是從距今約4000年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

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中出土了一面古鏡,圓形,出土時鏡面仍有光澤;1976年同為齊家文化類型的青海貴南縣尕馬台村25號墓中也出土了一面古鏡,鏡背是七角星圖案,故命名為「七角星紋鏡」。

七角星紋鏡的邊緣有兩個梨形小孔,兩孔之間有一道淺溝,推測是作為繫繩穿掛用的。

可見,當時人們照鏡子已將鏡子懸掛起來使用了。

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早期的鏡子都是圓形的。

有人推斷,圓形鏡適合人的臉部特徵,且可觀面積最大。

其實,古人最初將鏡子做成圓形是緣於水鑒的啟發。

郭沫若有一種銅水鑒轉變為銅鏡的推論:「由銅盆扁平化而成鏡。

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鈕乳,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

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後則變成背面了。

鈕乳是器足的根蒂。

」如果依郭沫若的觀點分析,「盛水銅器扁平化」後,自然就是圓形的,並成通用形狀。

到了春秋戰國時,長方形的鏡子開始出現,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方鏡就是這一時期的。

海昏侯墓中的鏡子為何被稱為「魔鏡」?

《夢溪筆談》認為魔鏡乃「古人別自有術」

現代都是玻璃鏡子,但其歷史並不長,只有三百多年時間。

中國古鏡大都是青銅質地,經打磨拋光而成,使用時可反覆打磨,「磨鏡」因此成為古代的一種職業,晚清時北京街頭仍可見「磨鏡人」。

專家曾用「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對青海貴南縣尕馬台村25號墓中出土古鏡進行非破壞性鑑定。

從發表在1980年第四期《考古》上的報告來看,4000年前的鑄鏡工藝已添加了錫,銅鏡的銅錫比約為1:0.096。

錫可以增加銅鏡面的光潔度,錫含量越高越亮,最高比例是銅錫各半。

《考工記》即稱:「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劑)。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銅鏡的興起和普及,「照鏡子」已漸漸成為一種習俗。

此時,制鏡水平也迅速提高,金銀錯、透雕、鑲嵌等青銅器的特種製造工藝也運用於鏡子的製作;鏡背的紋飾更加講究藝術效果,不再是簡單的線條、幾何紋飾,出現了植物、禽獸圖案,日後流行的龍鳳圖案便出現於戰國中期。

漢代的鏡子已有「高科技」含量,制鏡使用上了現代制鏡常用的水銀塗料。

《淮南子·修務訓》中稱之為「玄錫」,工匠俗稱為「鏡藥」,塗上鏡藥後光亮照人。

漢鏡銘文「和以玄錫清且明」,就是這個意思。

漢代工匠還掌握一種「透光」打磨技術。

清物理學家鄭復光在《鏡鏡詅痴》中稱:「獨有古鏡,背具花文。

正面斜對日光,花文見於以光壁上,名透光鏡。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也提到這種鏡子,稱「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透光鏡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奇妙,其製作工藝曾是一個謎團,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便表示:「意古人別自有術。

」因為很神奇,古人一度稱之為「魔鏡」。

有學者推測,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銘文銅鏡,就是一面高檔的「魔鏡」。

海昏侯墓中鏡子上的銘文是什麼意思?

銘文「永思絕」仨字寓意「生死不忘」

有學者將漢鏡分出了蟠螭紋鏡、銘文鏡、四乳鏡、鳥獸紋鏡、人神畫像鏡等20多個大小類別。

鏡子品種、款式多了,「鏡子文化」也豐富了,人們開始把鏡子賦予某種情感元素,鏡子由此成了一種寄託和信物。

古代女性對鏡梳妝圖(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為何女性愛照鏡子?除了孤芳自賞的愛美天性和梳妝的日常需要外,還因鏡子是女性情感的最佳載體,此即《戰國策·趙策一》中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從古鏡製造地分析,古代以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南方女性最愛照鏡子。

如先秦時的「楚式鏡」(「淮式鏡」)、「蜀鏡」、隋唐時的「廣陵鏡」、宋代的「湖州鏡」、「饒州鏡」、「建康鏡」,全都是南方製造。

這一方面說明南方制鏡水平高,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地域需求大。

從考古發現來看,銘文鏡因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別,銘文的內容多以追求長久愛情、渴望夫妻恩愛、祝福健康長壽為主題,基本上以愛情、婚姻、家庭為出發點。

依銘文內容,現代學者將銘文鏡分為昭明鏡、清白鏡、銅華鏡、日有熹鏡、紀氏鏡等。

這其中又以「內清質昭明」字樣開頭的「昭明鏡」和「潔清白而事君」開頭的「清白鏡」多見,質量也佳。

這次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銘文鏡,就是這樣的高檔鏡。

以男女、夫妻用鏡來說,銘文一般都纏意綿綿。

常見的銘字有:「見日之光,長毋相忘」、「長毋相忘,君來何傷」、「心思美人,毋忘大王」、「常與君,相驩幸,毋相忘,莫遠望」、「與天毋極,與地相長,驛樂如言,長毋相忘」等。

相思銘文可「私人訂製」,如「道路日遠,侍前日稀;秋風日起,吾志日悲」,推測是一個女子為離家外出的心上人特別訂製的,銘文內容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她因心上人不在身邊而生出的思念與悲傷之情,透露出渴望團圓的心理。

鏡子大多做成圓形,人們希望「團圓」也是原因之一。

現代作家沈從文認為,這些男女間愛情表記的青銅鏡,生前相互贈送,作為紀念,死後埋入墳中,還有生死不忘的意思。

「破鏡重圓」的故事最早發生於漢代,唐孟棨《本事詩·情感》也記載有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鏡愛」故事。

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銘文鏡,也是這樣的一面「感情鏡」。

有學者據銘文末句「永思絕」仨字分析認為,這是典型的漢代「清白鏡」。

因為此銘文有夫妻陰陽兩隔、恩義斷絕的意思,應該是海昏侯的妻子專門為亡夫製作並隨葬墓中的。

再往後,鏡子表現情愛的手法更多,如鏡背面用鴛鴦、龍鳳一類圖案,意思更加清楚,因此,鏡子一直被視為古代女性閨房必備之物。

更多精彩:《凱風智見:兩大「影帝」飈戲成就清代滿蒙聯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代青銅鏡鑑賞

銅鏡的歷史鏡子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的生活日用品,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有人還將它作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為一件裝飾品掛在胸前,鏡子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古人在實踐中發現,清澈平靜的水面可以照見...

大漢黑科技——透光鏡

大漢王朝綿延四百年,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個時代。大漢王朝征伐四夷,開疆拓土,依靠的是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技術。王莽的遊標卡尺、中山靖王的長信宮燈、記里鼓車等黑科技盡人皆知,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另一個神...

一面會變魔術的鏡子

愛美的朋友一定都干過這種事情:見到反光的東西就要湊上去看看自己的絕色容顏,妝不能花髮型不能亂,逮到機會就照一下。鏡子起源於何時,目前尚不能確定。在殷墟曾發掘了一座公元前十二世紀前半葉商代武丁時期...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銅鏡(又稱:青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漢代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

微觀歷史|銅鏡:學問的桃花源入口

採訪/楊炎之【編者按】古人對鏡子似有一種偏愛。李太白云:「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持鏡照出了愁;李義山道:「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亂月輪虧。秦台一照山雞後,便是孤鸞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