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德政文化之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世稱「神林」堯陵。

記者李宏偉攝

山西上古故事(二)——帝堯與堯文化

帝堯開啟了中華文明之門。

去年6月18日,一項重大考古發掘成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向全世界鄭重發布:堯的都城就在臨汾陶寺,臨汾是最早「中國」。

陶寺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主脈,是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歷程的重要支點和基石,比河南二里頭發掘的夏商遺址還要早500-600年。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省委書記王儒林接受中外媒體採訪時,滔滔不絕地介紹了山西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特別提到了山西歷史文化「三個一」,其中「一座都城」就是陶寺遺址。

帝堯是中華文明的始祖。

博大精深的堯文化,像一座巨大的迷宮,閃耀著文明之光,散發著神奇魅力。

帝堯所創造的陶寺文化構築起偉大的歷史豐碑

堯都平陽,時空上那麼遙遠,地域上又這麼親近。

從襄汾縣城向東北行約7.5公里,便到了襄汾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展廳,沙盤和一大批珍貴出土文物映入眼帘。

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薪火相傳,幾代學人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長達38年的考古發掘研究,千餘座墓葬展現在世人面前,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繪木器、玉石禮器、銅鈴、朱書文字等珍貴文物相繼出土,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的新成果,早期文明形成的新證據,將陶寺遺址鎖定在了帝堯時期,震驚了世界。

陶寺考古發現的八大之「最」,像一封遠古傳來的書信,語氣懇切,信息確鑿:最早「中國」在臨汾、在陶寺、在這裡!

襄汾丁村博物館原館長、文博研究員、82歲的陶富海老人談起陶寺考古如數家珍:陶寺城址面積280萬平方米,相當於4個紫禁城,標示著當時不僅出現了城市,而且很發達;出土扁壺上朱書「文」「堯」二字,證明了漢字的使用;出土的彩繪蟠龍紋陶盤是帝堯邦國的「國徽」,也是中國最早的龍圖騰,與《竹書紀年》記載的「赤龍生堯」相吻合,說明在陶寺文化早期,龍已和帝王聯繫在了一起,使中華民族「龍的傳人」言之有據。

出土的銅鈴、銅環證明了當時的冶煉澆注技術;禮樂器、玉器、彩繪木器、彩繪陶器證明禮樂制度的形成;倉儲區以及「倉形器」和耒耜的出現,間接提示了農業的發展情況;祭祀觀象遺蹟的發現,象徵著國家權力的存在;「金字塔」形墓葬格局,反映了當時已經有了「王者」和臣僚,體現了國家管理職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說:陶寺具備城池、冶煉術、文字三大要素,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地擁有所有的文明要素和標誌。

證實「堯都平陽」的關鍵證據之一還有陶寺觀象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台,比英國的「巨石陣」還要早400多年。

我們站在復原的陶寺觀象台前,感嘆先人的聰明才智。

台基上立有13根柱子,形成12道縫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山西工作隊隊長何駑介紹說,站在觀測點上,透過縫隙,通過觀測正東方向塔兒山山脊線上日出,當時可將一個太陽年365天或366天分為20個節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還有粟黍、稻、豆的農時,當地四季冷暖氣候變化節點以及宗教節日等,證明了《尚書·堯典》記載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真實。

在觀象台附近,考古工作者還在一座中期大墓中發現了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圭表,不僅可以確定農時節令,更重要的是確定「地中」,進行大地測量。

專家學者們以陶寺城址中表為測量十字基點,推測出了陶寺文化四表地,印證了《堯典》中「光披四表」的記載。

何駑說,「中國」的最初含義是「在由圭表測定的地中或中土所建之都、所立之國」。

陶寺遺址是我國、最起碼是黃河中游地區能夠確定進入早期文明的一個最早的都邑性遺址,已進入國家社會,因此,是迄今為止最符合「中國」本初概念的政體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對陶寺文化的密碼破譯,確定中國的年輪在臨汾,陶寺為最早「中國」,使人們看到了華夏文明進入了第一個高峰。

帝堯的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基因

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

他啟蒙先民,欽定立法;廣鑿水井,教民稼穡;設立謗木,廣納諫言;實行禪讓,倡導仁德;劃定九州,協和萬邦。

《尚書·堯典》記載了堯的治世之道,即「克明俊德」的德治思想、「堯戒」的廉潔思想、「納諫」「禪讓」的民主思想。

其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的「和合思想」是堯文化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以「和」文化的「和合思想」,倡導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國際觀。

他說:「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

讓我們拜謁堯廟和堯陵,感受帝堯治國理政偉大的「和合思想」。

堯廟內高大雄偉的五鳳樓,令人遐想沉思。

此樓建於唐代。

據講解員介紹,遠古時期,帝堯和他的四位大臣經常共同出行,一邊欣賞美景,一邊民主議政,被人們喻為「五鳳」。

民主政治,最主要的標誌是任人唯賢。

帝堯認為,禪讓於舜是天下得利而一人無利,傳位於兒子是一人得利而天下無利。

如此天下為公的思想,成為中國最早民主政治佳話。

矗立於堯廟廣場的華表,漢白玉雕刻而成,高21米,2001年建成,為中國華表之最。

據說帝堯為了博納眾諫,特設立誹謗木,讓人們把意見寫在上面或者敲擊出聲,他出宮當面聽取,以便改進政務。

可以說,誹謗木是帝堯民主政治的實證。

5月16日,在臨汾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堯文化研究與開發委員會主任劉合心帶領下,我們驅車到達堯陵,一種羽化般的空靈感頓時浸透身心。

堯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堯都區澇河北岸,距市區35公里。

堯陵為三皇五帝中最大的陵墓,墓高50餘米,周長300餘米。

陵墓由黃土堆積而成,古柏蔥鬱覆蓋,清流環繞而過,景色秀麗壯觀。

祠宇依山布局,為唐初所建,歷代修葺。

祠內10餘通碑碣,記載帝堯豐功偉績以及堯陵歷史沿革,陵前祠宇後殿正中立石碑一塊,上書「古帝堯陵」。

相傳帝堯駕崩,萬民悲悼,臨穴掬土,遂成陵丘。

祭堯活動歷代被奉為國祭,明清時期設春秋二祭。

祭祀時節,遊人如織,商賈雲集,百藝獻技,香火鼎盛。

帝堯得到世世代代華夏子孫的尊崇和敬仰,被尊為「文明始祖」「民師帝范」。

孔子稱讚:「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司馬遷稱讚:「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堯陵,成為高聳在華夏兒女心中的一座精神峰巒。

弘揚堯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幾千年來,「堯天舜日」被人們喻為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而膾炙人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則表達了集領袖與詩人為一身的毛澤東主席對人民的歌頌。

帝堯的德政以及堯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形成都產生了奠基作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重要支撐。

唐堯遺風在臨汾的傳承,主要體現在文獻記載、古蹟遺址、民間傳說和考古發現等方面,形成了活化石般的堯文化積澱層。

徜徉平陽大地,有關堯的地名、故事俯拾皆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的汁液。

在堯都區,有伊村、杜村、康村、堯廟村等,康莊是《擊壤歌》《康衢謠》等帝堯時的民謠誕生地;襄汾縣有堯王訪席、洗耳河、娥英泉等傳說,今大運公路共青橋東曾有「巢父洗耳處」石碑一通;霍州市陶唐峪為帝堯避暑地;翼城縣有堯都村、康城村、陵下村、朱村、龍康村、丹山等;安澤縣有康城村;浮山縣有天壇山、堯山等,為帝堯避暑地;蒲縣蒲子山,相傳為帝堯訪蒲伊子處,蒲縣也因此得名……

延續至今4000多年的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接姑姑、迎娘娘」大型民俗活動,堪稱世界上最古老、最生動的走親民俗「活化石」。

傳說舜耕歷山,至賢至孝,深受人們愛戴,堯王便將二女娥皇、女英妻舜,在行宮羊獬村嫁二女。

羊獬村與歷山相距35公里。

從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羊獬人從歷山上「接姑姑」回娘家省親;農曆四月廿八為堯王生日,歷山人前來給堯王拜壽,並「迎娘娘」回家。

每次迎送,兩地百姓成群結隊,敲鑼打鼓,各家各戶提前拆洗被褥,蒸饃備飯,沿途各村洒水掃路,招待迎親隊伍。

此風俗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汾還是圍棋的發源地。

史書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記載。

近年來,堯都區多次舉辦「圍棋之源」國際大師邀請賽,業界泰斗對弈堯都,一展風采。

考古、旅遊、尋根、追夢……

「十三五」期間,臨汾市以文化旅遊業為發展突破口,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推進,打造世界一流的帝堯之都。

規劃建設投資65億元的霍州——侯馬城際旅遊輕軌,投資39億元新建改建旅遊專線公路655公里,打造古文明旅遊圈。

打響「華夏之根、文明之旅」品牌,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旅遊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

踏上探秘最早「中國」之旅吧!感受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偉大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沐浴中國早期文明的第一輪朝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臨汾陶寺讓世界矚目

帝堯之都中國之源開欄語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聯合我省文物部門,對襄汾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發掘,證實陶寺為帝堯之都、中國之源,使堯舜...

陶寺是最初的「中國」 陶寺是堯都平陽

中國網山西 綜合編輯 觀點提示:陶寺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從物證的角度說明最初「中國」的含義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國。陶寺是最初的「中國」。陶寺是「堯都平陽」。中國最早的國家社會不是夏朝,而...

山西臨汾:20餘名專家學者共話帝堯

中青在線訊(陳超國 實習生 張天宇)5月20日,帝堯文化·旅遊·經濟研討會在山西臨汾召開,2 0餘名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話帝堯。山西省委副書記樓陽生在致辭中說到,堯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根文化、源文化...

山西襄汾:探密「最早中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的崇山西麓,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是龍山時代晚期超大型都邑聚落遺址,是最初中國的發源地。1988年,陶寺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寺遺址...

陶寺文化開啟中華文明之門

全國人大代表、省委書記王儒林接受媒體採訪時用「一縷曙光、一堆聖火、一座都城」概括山西悠久的歷史文明,「一座都城」就是臨汾陶寺遺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臨汾陶寺遺址成為關注熱點。3月6日,全國人大代...

王巍:堯都平陽正在走出傳說時代成為信史

4月15日—16日,山西在省委宣傳部、臨汾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堯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