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四古本《老子》研究漸趨深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古本」《老子》分別為:1973年初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1993年出土的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三組,以及2009年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

《老子》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近40多年來相繼發現了4種先秦兩漢時期的簡帛本《老子》,可謂中國學術界的幸事,然而《老子》一書文本關係錯綜複雜,對「四古本」《老子》展開研究,即便對訓練有素的學者而言也是一項極富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工作。

記者近日採訪了解到,近年來關於「四古本」《老子》的研究正日益深入,學界對每一種古本已經展開了程度不等的研究,在此前基礎上的系統研究和綜合校注工作也正在推進之中。

對「四古本」展開系統研究

「四古本」《老子》分別為:1973年初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1993年出土的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三組,以及2009年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

出土簡帛文獻研究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丁四新的學術專長,他對記者介紹說,近百年來《老子》研究經歷了四個大的階段,分別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疑古風氣中關於《老子》的討論;五六十年代的《老子》研究大討論;7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由馬王堆帛書本《老子》出土帶來的新階段;90年代後期至今,由郭店楚簡本《老子》整理出版後帶來的新階段。

前兩個階段以大討論的方式展開,而後兩個階段都是在簡帛古本出土後掀起的,是在還原和批判的意識中展開的。

目前由丁四新擔任首席專家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正展開「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研究,參加的學者還有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劉固盛、北京大學教授王中江、復旦大學教授李若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曹峰等。

丁四新表示,「研究以追問早期《老子》的文本與思想如何演變,及二者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為核心問題,研究將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對『四古本』《老子》展開專題論文性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對『四古本』《老子》展開合校集注式的研究。

北大漢簡本提供新參照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四古本」《老子》中,針對馬王堆甲、乙本的研究已有約40年,郭店楚簡本的研究也有約20年,相對而言,北大漢簡本在「四古本」中保存最為完整,但學界的研究熱情和關注度相對不足,目前仍處於初步階段。

李若暉告訴記者,他正對北大漢簡本《老子》展開系統研究,從最基礎的文本對勘入手,將北大漢簡本《老子》與其他古本以及主要傳世本進行細緻的文本對校,然後排比異同,綜合列表。

在此基礎上,逐步漸進,依次討論具體的篇章文字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顯示的《老子》早期面貌與後世修改,《老子》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與先秦兩漢思想史之間的深層聯繫。

在李若暉看來,北大漢簡本《老子》既保留了部分《老子》文本的早期面貌,更顯現出趨於成型的基本特徵。

通過對比諸本異同,可以深入討論《老子》的文本成型、文本演變與先秦兩漢思想史的互動,尤其是黃老道家和道法家對《老子》文本內容的影響、西漢今文經學體系對《老子》篇章編排形式的影響。

丁四新表示,他們將大力推進北大漢簡本《老子》的研究。

北大漢簡本《老子》給研究帶來了新的參照和契機,可以補充甚至補正以往的研究成果。

既往研究的成果是在沒有北大漢簡本作為參照的情況下撰寫出來的,現在看來這些成果不夠完美,甚至存在許多錯誤。

通過北大漢簡本並結合郭店楚簡本、馬王堆帛書本等,許多從前提出的舊問題可以重新得到研究或回答。

反思和創新研究方法


《老子》這樣的核心經典,不但發現了早期古本,而且已經發現了4種,對於中國學界,既是一件幸事,也是一種機遇和挑戰,推動學者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反思和創新。

「在現存傳世典籍中,像《老子》這樣出土古本數量如此之多,時代序列又如此豐富的,實屬罕見。

這無疑給研究『古書形態學』,特別是《老子》一書的演變及形成過程,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和材料。

」上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寧鎮疆是較早研究《老子》文本結構及其流變的學者,並提出《老子》「早期傳本」的概念。

在寧鎮疆看來,對於《老子》「早期傳本」結構向今本演進的具體過程,學者或過於關注某些孤立事件,目前來看,都流於孤證。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研究方法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冰山」式地看問題,即「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或者僅就眼前所見材料立論?這顯然是不行的。

通過「四古本」《老子》的研究,學界注意到歷史上對於《老子》一些重要概念的認識是不準確的,甚至是誤讀,相關研究刷新了對《老子》思想的認識。

復旦大學教授裘錫圭近年來關於「寵辱若驚」的考證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成語「受寵若驚」源出於今本《老子》第13章,慶幸的是在「四古本」《老子》中都有對應的內容,為今天校讀提供了便利。

裘錫圭考證提出,今本「寵辱若驚」是「寵辱若榮」的「誤讀」,而這種誤讀可能是後學的故意誤讀,與道家學派的發展變化有關。

丁四新表示,他們將努力構建一套研究《老子》和詮釋《老子》的話語體系,這包括學術觀念、《老子》文本觀念及其思想、方法論等方面的話語創新。

研究將完成《簡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和《簡帛古本〈老子〉合校集注》,總字數約在80萬—100萬字,其中前書將附有《二十種〈老子〉異文列表》和《出土簡帛古本〈老子〉研究文獻目錄》,後書將附有《十一種重要〈老子〉文本對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名言出自今本《老子》第48章,隨著「四古本」《老子》研究日益深入,學界將不斷深化對《老子》這一核心經典及其作者的認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曾江 趙徐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方旭東:影響思想史的20世紀出土古書

20世紀最後幾十年,中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繼續受到西方學術的滋養,另一方面也開始分享由於大量出土古書發現所帶來的收穫。從70年代的馬王堆帛書到90年代的郭店楚墓竹簡,每一次重大發現都在思想史界掀...

日本學者重視中國出土文獻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學界開始大量搜集、研究甲骨文時,日本的學者起初多不相信這東西的真實性。有一位叫做林泰輔的學者,卻認定這是珍貴資料,並開始以實證主義方法進行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起...

簡帛文獻充實古代文學史研究

19世紀下半葉以來,大量簡牘帛書陸續出土,簡帛文獻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其中不少具有文學性的簡帛文獻成為古代文學研究者的「新寵」。正如王國維先生所道,「古來大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大批佚失的文學作...

龐朴:儒學文化的守望者

「游思天人際,幸留高文垂千古;管領絕續間,又傷學苑弱一人。」1月9日20時49分,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儒學泰斗、山東大學終身教授龐朴先生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謙和君子,大家風度,這是先生留給...

簡帛學: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長點

【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簡帛是簡牘和帛書的合稱,簡與牘都是用竹或木製作而成,窄長的稱為簡,大塊的稱為牘,帛則是白色的絲織品。簡帛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最主要的書寫材料,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中曾兩次...

難道是陪葬品?

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考古挖掘了一個漢代墓葬,是軑(dai)侯利蒼的夫人辛追的大墓,重現了許多國家級的珍貴文物,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了地下文物寶庫。

書單|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簡帛文獻的出土,為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們已然並仍然塑造著古代早期中國思想世界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早期中國的思想世界比人們已知的世界要廣、要大,比人們已知的東西要豐富、要複雜。「出土...

郭店楚簡利於更好理解中國古代思想

郭店楚墓竹簡自1993年出土以來,便引發國內外學者廣泛的研究熱情。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亞洲與中東語言文學系教授艾蘭(Sarah Allan)新著《湮沒的思想:出土竹簡中的禪讓傳說與理想政制》(Bur...

老子生平疑問?

今天來談談有關老子生平的爭論。司馬遷《史記》關於老子的生平,給出了三種說法——一說他是楚苦縣曲仁里人;一說他是孔子曾經向其問過禮的老聃;一說他可能是太史儋(周藏書室之史)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

《老子·道德經》的版本基礎人們常說《老子·道德經》五千言,但是歸根結底是多少字呢?還沒有人給出個確切數字。如果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隨手拿起兩本解讀老子的書對比一下,很容易會找到句子中明顯的差別...

從新出土簡帛材料看伊尹事跡

伊尹作為名相,事跡在《史記》、《孟子》、《呂氏春秋》中都有記載。近些年來,通過一些出土文獻來看,甲骨文中關於伊尹有一定的記載,在商代對伊尹的祭祀規模非常大,可見地位之重。從出土的簡帛材料看,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