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帛學: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長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話語 傳薪絕學】

簡帛是簡牘和帛書的合稱,簡與牘都是用竹或木製作而成,窄長的稱為簡,大塊的稱為牘,帛則是白色的絲織品。

簡帛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最主要的書寫材料,戰國時期的《墨子》一書中曾兩次出現「書於竹帛」一詞,形象地說明了當時書寫材料的特徵。

即便是到了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簡帛仍然與紙張並行使用了很長時間,一直到南北朝時以後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清華簡上的字跡清晰可辨。

資料圖片

簡帛類文獻的發現,在古代就有不少記載,其中最為人們所艷稱的,當屬西漢景帝時在孔子故宅發現的孔壁中經,以及西晉時在河南汲縣出土的汲冢竹書。

孔壁所出,有《尚書》《論語》《禮記》《孝經》等文獻;汲冢則發現了《紀年》《穆天子傳》《易經》等典籍,在當時就引起了熱烈討論,對於後來學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國學大師王國維對它們給予高度評價,並進而提出了「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的著名論斷。

19世紀末,西方探險家紛紛湧入中國,在中國西北的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大肆進行探險考察活動,發現了不少簡帛實物,從而揭開了現代簡帛資料發現的序幕;而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後出土的居延漢簡和長沙楚帛書,更是蜚聲中外。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蓬勃開展,新發現的簡帛資料更為豐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出土的簡帛資料數量之多、地域之廣、內容之豐富,已遠非以前所能比擬。

迄今中國所發現的簡牘資料已有三十多萬枚,帛書也有數十件之多,蔚為大觀。

一些學者甚至把當今稱作是一個簡帛時代,也洵非過譽。

從時代上來說,目前已經出土的簡帛資料已覆蓋了從戰國直至魏晉時期的各個歷史階段。

就其性質來說,大致可以劃分為簡帛書籍和簡帛文書兩大類。

西北烽燧屯戍遺址所出,主要為文書檔案;內地出土的簡帛中,里耶秦簡、走馬樓吳簡、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益陽簡等也屬於這一類;至於一些墓葬出土的簡帛書籍,為墓主人生前所閱讀的書籍實物,與墓主人的學識和生涯有關。

例如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定縣簡、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安大簡等,多系珍貴典籍,可見墓主人在學術方面很有造詣,墓中所出土的簡帛也反映了他們的學術傾向;睡虎地秦簡、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嶽麓簡則以法律書籍為主,墓主人都曾任執法官吏,也體現出《挾書律》廢除之前「以吏為師」的事實。

簡帛資料的大量發現,已經深刻地影響了當今文史研究的面貌,簡帛資料給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嶄新的視角,來重新研究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

學者們不僅可以利用簡帛資料證經補史,探研新領域,解決新問題,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飛躍。

近年來學者們紛紛提倡的重寫學術史、文學史、思想史、科技史等主張,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拜簡帛資料大量發現之賜。

需要說明的是,這麼多豐富而且重要的簡帛資料,其學術價值絕非我們這個時代所能充分認識,其中的許多深刻內涵,有待於子孫後代進行長期研究和揭示。

當前,簡帛研究已成為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長點,成為當代的顯學,日益受到重視,但是許多工作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比如說,一些簡帛材料已經出土了三四十年,尚未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出版;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和認識的深入,許多過去出版的簡帛資料尚有重新整理的必要。

例如,以往公布的簡帛照片,囿於當時的設備和技術,往往不夠理想,造成文字識別十分困難,現在的攝影設備和技術已經大為改觀,完全可以獲得更理想的圖像資料;再比如說,以往的竹簡拍攝只注意有字的一面,對於無字的背面則往往忽視,現在學者們都充分認識到,作為一種文物資料,竹簡背面蘊藏著大量的珍貴信息,可以對竹簡的編聯、綴合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另外,像簡帛學的理論建設、簡帛學與當代高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有待開展。

(李學勤 劉國忠 作者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方旭東:影響思想史的20世紀出土古書

20世紀最後幾十年,中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繼續受到西方學術的滋養,另一方面也開始分享由於大量出土古書發現所帶來的收穫。從70年代的馬王堆帛書到90年代的郭店楚墓竹簡,每一次重大發現都在思想史界掀...

中國簡帛學理論的構建

一百多年來,「簡牘學」或者叫「簡帛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社會科學中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眾多研究者的前沿學科。21世紀伊始,又有一大批簡牘發現,像上博戰國簡、清華戰國簡、嶽麓秦...

簡帛文獻充實古代文學史研究

19世紀下半葉以來,大量簡牘帛書陸續出土,簡帛文獻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其中不少具有文學性的簡帛文獻成為古代文學研究者的「新寵」。正如王國維先生所道,「古來大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大批佚失的文學作...

經典|四古本《老子》研究漸趨深入

「四古本」《老子》分別為:1973年初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1993年出土的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三組,以及2009年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

隸書中的古隸與漢隸,你會喜歡寫哪個?

書法中的隸書出現於戰國中晚期,成熟於西漢中期。史稱成熟之前即尚未脫去家意的隸書為「古隸」,稱脫去篆意的成熟隸書為「漢隸」。隸書因與「徒隸」有關,故名。隸書,有秦隸、漢隸等 ,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

簡帛書法欣賞

簡帛是竹簡與帛書的統稱,亦作竹帛,古書中所言「書於竹帛」,是在古代中國人書寫所用的主要材料,直到六朝時期才完全為紙所代替。現代所稱的簡帛多是出土文獻,概可分為書籍與文書兩類。

日本學者重視中國出土文獻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學界開始大量搜集、研究甲骨文時,日本的學者起初多不相信這東西的真實性。有一位叫做林泰輔的學者,卻認定這是珍貴資料,並開始以實證主義方法進行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起...

你見過渾身是故事的展覽麼?

當你來回刷Legal high時,你就不好奇戰國時期有什麼官司麼?當遺產糾紛升級成為社會矛盾焦點時,你就不想知道漢代的遺囑怎麼寫?當你吐槽小學課本越來越丑時,你可曾想看看漢代的識字課本?……這到...

出土文獻與當下的《楚辭》研究

《楚辭》研究必須在文獻材料上有所突破,而出土文獻是解決《楚辭》疑難問題最好的佐證材料,對《楚辭》文獻的文字校勘、詞義考證、屈原作品真偽的甄別、楚國典章制度及禮儀等稽鉤、楚史研究的發明,均極有參考...

「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蘭召開

8月17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系列活動——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臥莊賓館開幕。會議由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

450件秦漢簡牘亮相中原展「簡牘書風」

中新社鄭州9月27日電 (記者 李貴剛)450件秦漢簡牘文物和78件中國當代簡牘書法作品27日亮相河南鄭州,向世人展示「簡牘書風」。主辦方稱,自20世紀初以來,包括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