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利於更好理解中國古代思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郭店楚墓竹簡自1993年出土以來,便引發國內外學者廣泛的研究熱情。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亞洲與中東語言文學系教授艾蘭(Sarah Allan)新著《湮沒的思想:出土竹簡中的禪讓傳說與理想政制》(Buried Ideas: Legends of Abdication and Ideal Government in Early Chinese Bamboo-Slip
Manuscripts),通過解讀郭店楚墓出土的四本竹簡,對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近日,艾蘭接受了記者採訪。
內容有別於傳世文獻
「這批竹簡正改變著我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理解。
其在很多方面比《死海古卷》還重要,但在西方仍然鮮為人知。
」艾蘭對記者表示。
《湮沒的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該書提供了對郭店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竹簡的基本介紹,闡述了解讀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它們對理解早期中國文獻的發展狀況,特別是哲學著作形成過程的意義。
這些竹簡寫成於秦朝統一文字之前,其內容與傳世的早期中國經典文獻既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別。
另一方面,該書考察了郭店一號墓發掘的《唐虞之道》、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子羔》和《容成氏》,以及清華大學收藏的《保訓》這四種竹書中的堯舜傳說。
在這些竹簡中,艾蘭發現,戰國時有激進的思想家倡導「以禪讓制而非世襲制」作為王朝更替的方式。
「這些思想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現狀——周王朝世襲家族權力的瓦解、士階層的興起。
」艾蘭認為,禪讓製作為政治理念之一,之所以在傳世文獻中鮮有表述,或是因為秦漢時代的統治者擔心這種思想會威脅王朝的穩定。
另外,艾蘭表示,這些早期竹簡的篇幅普遍較短,相當於傳世文獻中的「篇」或者章節的一部分,有利於研究者對早期文獻的形成過程產生新認識。
竹簡研究離不開中國學術成果
1998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簡》後不久,達特茅斯學院即於年內舉辦了關於郭店楚簡研究的國際會議。
眾多富有影響力的中國和西方學者參加了會議,論文被整理成《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於2002年出版。
艾蘭表示,那次會議上提出的許多問題至今依然被討論,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外學者投身中國竹簡研究行列。
艾蘭介紹,今年5月,她和埃爾蘭根大學國際人文研究中心的呂德凱(Michael Lüdke)合作召集了主題為「人性、道德與命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與《殷高宗問於三壽》」的國際會議。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在各地舉辦了諸多有關竹簡研究的研討會。
艾蘭表示,許多西方學者對這些新出土的竹簡興趣濃厚,並逐漸開展了合作研究。
釋讀這些竹簡難度很大,西方學界通常需要先參考竹簡整理者的成果。
雖然有西方學者能夠對中國學者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新解讀,但總體而言,「我們還是依靠中國學者所奠定的基礎」。
此外,西方學界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較少,多數歐美學生進入高中或大學後才開始學習漢語,高等院校開設專門研究中國古文字等專業的難度同樣不小。
幸運的是,近幾年歐美學界關於楚文字的研究取得了明顯進步,文章和著作數量逐年增多。
探索始於興趣
在訪談中,艾蘭詳細說明了她的研究方法。
她表示,首先需要翻譯每種竹簡。
「事實上,這一過程是最難的部分。
中國學者圍繞這四篇竹簡已展開過深入討論,我必須全面閱讀和掌握這些研究成果,然後確定每支竹簡的排序,將每個楚文字隸定為準確的現代漢字,考察它們在每句話中的意思」。
在這本書中,為了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這些竹簡,艾蘭既提供自己翻譯的文本,又提供了其他學者的意見以供參考。
「一直以來我都對人類的思考內容和思考形式很感興趣。
我試圖去探索那些生活在2000多年前、與自己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古代中國人如何思考他們的世界,並最終形成他們關於人類生活和宇宙的思想,這是一件令人著迷的事。
」艾蘭說。
(中國社會科學報波士頓6月19日電)
書單|出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簡帛文獻的出土,為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們已然並仍然塑造著古代早期中國思想世界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早期中國的思想世界比人們已知的世界要廣、要大,比人們已知的東西要豐富、要複雜。「出土...
孔子的 「愚民」思想?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人說,這是孔子的 「愚民」思想。另有人認為,對此句應作如下解釋:「民可,使由之;不...
深入、創新與拓展:2013—2015年度中國古代史研究
2013—2015年度中國古代史研究十分活躍,在原有政治史、制度史、經濟史、軍事史等傳統領域繼續取得進步的同時,新資料、新領域和新視角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一、傳統研究課題的繼續深入和突破。傳...
學習楚簡書法不能不看,楚系簡帛一覽
神秘、浪漫的楚文化,不僅孕育了屈原天馬行空的想像,驚采絕艷的描摹,和汪洋恣肆的老莊哲學,也對形成楚系文字奔放多變、誇張綺麗的藝術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楚系簡帛是出土於楚國的竹簡帛書的統稱,所記載...
荊門發現2400年前失傳戰國竹簡,轟動學術界,專家稱將改寫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在地下埋藏著無數的珍貴文物。有些古墓的發掘都會給歷史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些都離不開考古人員的努力。我們也會發現,某地發現大型墓葬,出土的文物或文...
郭靜云:經典形成學發凡
一、儒家經典形成 儒家思想源自先秦,然而兩千年來的儒家典籍均非先秦「原本」,而是經過多次修補的「經本」。造成此一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首推秦始皇所主導的「焚書坑儒」。這件事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了它原...
近十年中國古代史研究之觀感
【作者簡介】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十年來,從先秦至晚清之前的中國古代史研究呈現出持續進展的態勢。根據《中國史研究動態》各年度不同斷代的學術綜述,近十年中國古代史領域發表的論...
回歸「語文學」以賡續絕學
【文化評析】 1928年,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之際,傅斯年先生曾雄心勃勃地呼籲要將「東方學之正統」從巴黎奪回到中國。有鑒於伯希和等西方漢學大家技高一籌,不僅懂漢學,而且還通「虜學」(古...
經典|四古本《老子》研究漸趨深入
「四古本」《老子》分別為:1973年初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1993年出土的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甲、乙、丙三組,以及2009年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
出土文獻與當下的《楚辭》研究
《楚辭》研究必須在文獻材料上有所突破,而出土文獻是解決《楚辭》疑難問題最好的佐證材料,對《楚辭》文獻的文字校勘、詞義考證、屈原作品真偽的甄別、楚國典章制度及禮儀等稽鉤、楚史研究的發明,均極有參考...
方旭東:影響思想史的20世紀出土古書
20世紀最後幾十年,中國思想史研究一方面繼續受到西方學術的滋養,另一方面也開始分享由於大量出土古書發現所帶來的收穫。從70年代的馬王堆帛書到90年代的郭店楚墓竹簡,每一次重大發現都在思想史界掀...
日本學者重視中國出土文獻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中國學界開始大量搜集、研究甲骨文時,日本的學者起初多不相信這東西的真實性。有一位叫做林泰輔的學者,卻認定這是珍貴資料,並開始以實證主義方法進行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