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的高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為石興邦先生近照。

王仁湘提供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考古學大會上,95歲的考古大家石興邦獲得終身成就獎。

這是考古界對為中國考古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先生們致以的最高敬意。

石先生因身體原因未能親臨頒獎現場,我們也沒能聽到他的感言。

當初三十而立從半坡遺址走出,經過一個甲子的攀登,他可以站在高處俯瞰中國的考古事業,若有可能,他還會為中國史前考古做出新的謀劃。

石興邦是新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1923年出生於陝西耀縣,194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在浙江大學人類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50年師從夏鼐先生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63年後在陝西考古研究所工作。

眾所周知,石先生一生傾注心力最多的是中國史前考古研究,他對史前史及方法論、中國新石器文化體系、史前環境與生業形態考古、史前信仰與傳說考古、中國文明形成與發展的考古研究都有獨到的見解。

上世紀50年代,30歲的石興邦先生通過半坡遺址發掘的歷練,創立了半坡考古範式,很快成長為中國一流的田野考古學者。

半坡遺址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深化了仰韶文化本體的研究,而且為中國新石器考古研究建立了一個重要模式,也是中國全景式聚落考古的開端。

這個模式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檢驗,即便現在已經擁有數十部史前考古發掘報告,我們依然發覺沒有超越此模式。

「半坡考古範式」,這是新中國考古學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就,顯示了中國考古學非常明顯的進步。

半坡範式首先是大型聚落址發掘範式的創立。

半坡遺址揭露面積大,參與人員眾多,田野工作時間較長,發掘組織有方。

對於複雜遺蹟現象的處理摸索出許多成功經驗,半坡為大遺址發掘提供了一個範例。

其次是史前考古報告編寫範式的創立。

發掘報告《西安半坡》,信息量大、方位廣、研究結論富於啟發性,創立了完美的史前考古報告範本。

報告的結構、主要章節內容、插圖編排、表格與附錄樣式,都是後來學者必仿的格式。

報告中的遺蹟與遺物線描圖,是考古繪圖的經典之作,很可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

第三是考古人類學研究範式的確立。

對半坡所獲資料的解釋,有考古年代學的,有文化人類學的。

對聚落布局問題,生業方式問題,農業起源問題,氏族制度問題,墓葬制度問題,靈魂崇拜問題,鳥崇拜問題,彩陶紋飾的演變及意義的解釋,當時的研究都走在了前面。

引進多種自然科學方法,開創中國環境考古研究先河。

半坡考古報告對資料進行了綜合研究,為重構半坡人的生存環境、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而這正是後來西方新考古學所追求的目標。

第四是大型考古遺址保護與展示範式的建立。

在遺址發掘現場建立博物館,大面積保護重要遺蹟,將考古成果直接展示給公眾,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半坡遺址博物館是遺址類博物館的領頭羊,後來正是在這個樣板的啟示下,又陸續建成了許多遺址博物館和一些大遺址公園。

還有考古學育人範式的創立。

許多著名學者當初都是從半坡走出來的,如俞偉超、張忠培、楊建芳、黃展岳等老一輩學者,先後參與半坡發掘的有200多位專業人員,都接受了半坡的洗禮。

半坡的發掘使學者們有了重新全面細緻認識仰韶文化內涵的可能。

這是中國新石器考古第一次發現如此豐富的資料,也是第一次比較全面地揭露一處考古遺址。

半坡的發掘使仰韶文化的類型研究成為可能,確立了半坡類型,主要內涵屬仰韶文化早期,這是區分不同時空範圍仰韶文化的開始,1959年,石興邦先生就提出了仰韶文化的類型劃分意見,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確立。

這個方法還影響到後來包括龍山文化在內的其他許多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如果沒有地區類型劃分,中國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完整的體系和清晰的脈絡。

半坡的發掘過去了60多年,許多人是通過半坡開始認識史前中國的。

這就是半坡的高度。

石興邦先生正是由半坡出發,經過不懈努力,對中國史前文化整體框架和中國文明形成的研究,提出了獨到的解構理論。

20世紀70年代末,在對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進行數次系統考察後,石興邦先生開始構建中國新石器文化體系的輪廓,提出另一種以考古為依據的三分說。

石先生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體系形成於7000多年前,他將這個體系分作三個系統:一是以稻作農業為主的青蓮崗文化及南方文化系統諸部族;二是黃土高原的墾殖者、以粟作農業為主的半坡仰韶文化系統諸部族;另一個是以狩獵畜牧或遊牧為主的北方細石器文化系統諸部族。

這三個系統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融合,最後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氏族部落文化,它是華夏族最早的原始文化核體,在與周圍諸部落文化長期接觸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成長,經過三個發展階段,最後發展到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

石先生對中國新石器文化體系的研究,有自己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

他強調由自然環境史和大經濟史的研究出發,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和文化史,重視神話傳說提供的線索,重構信仰傳統,進一步探索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

這樣的史前史研究思路與實踐,為後人提供了系統的方法論,是石先生在學術上的重要貢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紀要

10月14-15日,在為期兩天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上共有近50名專家學者發言,其中10位進行大會主題報告。主題報告會和三組分組討論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何駑、葉...

專家研討石家河遺址新發現與石家河文化

12月19—20日,來自全國各地考古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130餘人齊聚湖北天門,參加由中國考古學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紀念石家河遺址考古6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

半坡遺址的鎮館之寶——半坡人面網紋彩陶盆

1958年在半坡遺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今年恰逢西安半坡博物館建館60周年,博物館舉行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在半坡遺址出土的大量重要文物中,人面網紋彩陶盆極具文物...

「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會議紀要

為了探索早期夏文化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課題籌備會於2016年12月18日上午在鄭州市召開,會議探討了課題的申報立項等相關問題。會議由鄭州市嵩山文明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張建華主持,出席會議的嘉賓...

屈家嶺遺址,金字招牌如何擦亮?

近段時間,天門石家河遺址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在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中,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掘取得的一系列成...

考古學界的年度盛宴

海南地區史前文化是什麼樣子?良渚文化跨過長江有何特徵?周原遺址的「立石」遺蹟用途為何?海昏侯墓到底有多奢華?古代宮室制度布局源頭在哪裡?「致遠號」為何沉沒?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

半坡甲子華誕,再續史前遺址博物館新篇章

提到半坡遺址,相信考古文博工作者們都不陌生。該遺址於1953年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被發現,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是關中地區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聚落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系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