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家明文規定不讓挖掘帝王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務院曾在1987年和1997年兩次正式發文,強調暫不發掘帝王陵。

由此,不挖帝陵成了文博界的「鐵律」。

眾所周知,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是中國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座帝王陵。

雖然這座帝王陵的發掘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關於明朝的史料,但是更多的卻是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也正是這座帝王陵發掘造成的損失,從此國家有關部門定下了一個規則,不輕易主動發掘帝王陵。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等人提出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經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首肯,決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長陵。

長陵發掘委員會隨之成立,由趙其昌擔任挖掘工作隊隊長,由於偶然原因,進展遲緩的長陵挖掘工作轉移到定陵。

從科學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這樣大規模開啟帝王陵墓的先例,既缺乏發掘經驗,也存在很多技術難題。

雖然發掘帝王陵墓的計劃遭到包括鄭振鐸、夏鼐在內的考古學界人士的反對,但是並未奏效。

需要指出的是,定陵挖掘的時候,我國連文物法都還沒有,只有一些關於文物保護的條例,但是沒有細化到像如今文物大法這樣的程度,更沒有具體到帝王陵墓不能主動挖掘的規定。

作為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成功打開的皇陵,定陵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驚喜和財富。

定陵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特別是明代的青花器和絲織品,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眾多的第一手資料,引起了海內外考古學家和炎黃子孫的關注。

但也有不能完好保護好文物的遺憾,由於當時保存技術水平的限制,大批光彩艷麗的織錦品出土不久都變得像松樹一樣變硬、變脆、變色,許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來,直至30年後才完成有關發掘報告。

明定陵的發掘是考古史上的一場悲劇,某種程度上它也是個正劇,因為它的前車之鑑,我們再也不主動挖掘帝王陵了。

其實,不挖帝王陵還存在著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上的其他因素,「很多帝王的後人還在,如果挖人家的祖墳,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同時,很多帝王都是各個朝代治國理政的代表性人物,不少都是歷史上或多或少做出貢獻的歷史聖賢,他們的遺存也要切實做到保護第一才是。

對於帝王陵墓的考古工作要謹慎再謹慎,考古工作是以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為目的,不能在還未勘察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發掘,考古工作必須要在國家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指導下進行,讓文化遺產傳承得越久越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沫若想挖誰的墓被周總理拒絕?

提起郭沫若,除了風流才子名震江湖外,其還喜歡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墳掘墓,尤其是對古代帝王的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解放後,身為中國科學院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把自己的大多精力放在了考古探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