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文物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湖北省博鎮館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是誰改寫了中國音樂史?

是誰因為太貴重而被「禁足」?(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是誰沉寂了千年後又走上舞台?

——是曾侯乙編鐘!

今年,是它重返人間的第40年。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曾侯乙編鐘

在湖北省博物館和隨州博物館裡都有一個別具一格的演奏廳,這裡每天要上演多場音樂會,每場都有百餘名慕名而來的觀眾在此領略一場真正的視聽盛宴。

演奏開始,樂工用小丁字錘敲擊木架中層懸掛的中型編鐘,通過敲擊前面和側面不同的部位,每個編鐘能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清脆中有厚度,渾厚中又略顯清新。

與此同時,另一名樂工用兩米多長的撞鐘木棒有節奏地撞擊下層懸掛的大型編鐘。

▲用兩米多長的木棒敲擊編鐘,依據的是同時出土的漆器——鴛鴦漆盒上的《撞鐘圖》。

伴著大鐘低沉雄渾,繚繞悠長的音波,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何為「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

出身公室,不同凡響

1978年5月22日,湖北隨州城郊一個名為擂鼓墩的小山包一夜之間火了!

當時,有一個部隊在擂鼓墩擴建營房。

在施工的過程中,施工隊與古老的曾侯乙墓不期而遇。

揭開地表土層,人們看到了充滿積水的墓地。

於是,人們開始用抽水機抽水,直到5月22日的凌晨,曾侯乙編鐘才顯露出來,令人驚訝的是——整套編鐘幾乎完好無損的「站立」著!

▲專家說,這叫「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

」曾侯乙墓中的諸多樂器得以保存,還多虧了泡在水中。

在大大小小65枚鐘上,大多刻有「曾侯乙」三字,因而,這套收穫頗多讚譽的編鐘屬於戰國時期的曾國國君——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共有九種:編鐘、編磬、鼓、琴、瑟、均鍾(律准)、笙、排簫、篪(chí),共計125件。

在曾侯乙的墓地里發掘出如此豐富的樂器,於是,有人猜想:難道曾侯乙是一名音樂愛好者?

據說,曾國是楚國的附庸國。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楚國的音樂藝術水平超群呢?浪漫的楚辭伴著樂音吟唱,似乎是一件極有韻味的事情。

然而真相卻並非如此。

在曾侯乙編鐘被發掘後不久,就有學者從鐘的造型、圖案和曾侯乙墓地的布局特徵等因素分析,懷疑編鐘代表著中原周王室的文化。

近年來,隨州地區有更多的曾國墓地被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曾國極有可能是一個姬姓諸侯國

這意味著曾國最早的國君是周王室成員。

曾國作為周王朝正統的代表,當然格外重視維護周的禮樂制度。

所以,重視音樂是力證「我為公室」的政治需求,而非個人愛好。

鈕鍾甬鍾鎛鍾?

傻傻分不清楚

逛博物館的時候,總聽到有人指著一個青銅鐘形樂器激動的說:「看!編鐘!」

走近一看,文物標識牌上赫然寫著——鈕鍾

弄不清楚鈕鍾、甬鍾、鎛鍾、編鐘?沒關係。

一套曾侯乙編鐘,足以幫你解決這個難題。

曾侯乙編鐘一共有三層:

最上一層19個,為鈕鍾

最下一層中間(右起第5鍾),有一個鍾和其他造型均不同,為鎛鍾

其他的均為甬鍾,共45個。

而它們組合在一起,被稱為編鐘。

鈕鍾

甬鍾

鎛鍾

鎛鍾」,是整套編鐘里最特殊的一枚,這是一件來自楚國的鎛鍾

它的特徵是沒有「銑」,也就是其他的鐘都有兩個突出的角,而它沒有。

類似的樂器有秦公鎛,1978年出土於陝西寶雞。

秦公鎛

這是一件來自楚國的鎛鍾

鎛鍾與其他64件鐘都不相同,自成一體,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形制獨特,花紋繁縟,製作精美,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鎛鍾鎮部鐫刻有31字的銘文,其意思是說,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從西陽回來,專門為曾侯乙做了這件鎛鍾,然後奠祀(看來是聽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於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

經研究,學者們發現,它把下層最大的一件編鐘擠掉了,將其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表示對楚國的尊重,楚國給曾國送如此厚重的禮品,說明曾楚兩國的友好關係非同一般。

有人根據《史記》,認為這是楚惠王為了感謝曾國的救父之情。

楚昭王時期,楚國曾和吳國打過一仗,結果兵敗受傷逃到隨國。

吳王闔閭得到消息後到隨國要人,隨國人佯稱楚王已經逃回去了。

隨國的保護使昭王免遭一劫,楚國軍事上的失利也出現了轉機。

不過,《史記》里的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06年,鎛鍾作於公元前433年。

若是楚惠王當真感激半個多世紀前的恩情,他也算得上一個很念情的人呢。

(emmmm……楚惠王的反射弧相當長啊……)

而「編鐘」這個稱謂重點在「編」,把一組樂器編在一起,成為一套來使用。

所以,「編鐘」強調的是多個鐘的組合

同理,有編磬,曾侯乙墓中也有一套。

有學者研究說,最早的編鐘是3個為一組編在一起的

曾侯乙編鐘一共有65個鐘,可見這套編鐘應該是由好幾小套編鐘合編而成的。

至於有幾套,確實是個有爭議的學術問題:一套、兩套、三套、四套,均有學者支持,並分析得頭頭是道。

這種把學者弄得焦頭爛額,讓我們聽得糊裡糊塗的問題,咱們可以把它扔到一邊,而曾侯乙鍾還有一些秘密,我認為您應該知道:

1曾侯乙編鐘音域有多廣?

曾侯乙編鐘的演奏基調屬現代演奏樂器的C大調,總音域可跨五個八度。

拿現在的鋼琴來打比方,這套幾乎提前2100年出生的編鐘,只比鋼琴少了兩個八度。

▲在1700年左右,現代鋼琴由義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發明

當然,這麼打比方並不是想讓編鐘和鋼琴一決高下。

音樂,是不用翻譯的世界語言,而樂器的共性更像一種跨越時空的默契。

2編鐘如何調音?

《國家寶藏》說,和曾侯乙編鐘一同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個正音設備——均鍾木

這說明編鐘在使用過程中有正音的必要。

均鍾木

學者發現,鐘壁的厚薄和發音的頻率成正比——鐘壁越厚音越高,鐘壁越薄音越低

而在這套鐘的內壁,發現了磨銼的痕跡,證明此鍾曾用改變鐘壁厚薄的方法來調音。

3表演中編鐘有多重要?

在「鐘鼓樂隊」,曾侯乙編鐘的地位相當於「主唱」。

成語「金聲玉振」的「金聲」即指以鍾為代表的金屬材質打擊樂器。

不過,想知道答案,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直接去博物館看一場編鐘表演,30元/人,每場演出25分鐘。

2008年,編鐘音樂首次亮相奧運會,天籟之音成為一大亮點。

後繼有人:精品「復二代」

家大業大,基因優質的富豪,傳宗接代往往成為首要大事。

精美的曾侯乙青銅編鐘如何鑄造?如何做到「一鍾兩音」?如何複製這一歷史奇蹟?這些問題成為了音樂界、考古界以及鑄造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課題。

1979年,在湖北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主持下,以譚維四為組長的「複製研究組」成立,從文物考古學、古文字學、音樂學、聲學、物理學、鑄造學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1983年,成功複製出2件低音大甬鍾、14件中層甬鍾、12件鈕鍾,共28件。

1984年9月,以全套為母範的複製件歷盡艱辛,終於面世。

這一次成功實踐,不僅解決了文物珍品保護與演奏、利用之間的矛盾,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曾侯乙編鐘原件現已不再演奏,但「復二代」的誕生,彌補了這一遺憾。

文章來源:中華文化溯源,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造謠,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之重器,神秘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

行見錄: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之畔武昌區東湖路。省博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有中國規模最...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

除了編鐘隨州博物館裡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本文圖均為紅葉哥賈富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標明,商用請聯繫微信hongyegejiafu.最早了解隨州,始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曾侯乙墓與世界第八大奇蹟—編鐘。這次紅葉哥終於有機會走進隨州,深度體...

戰國墓葬出土10噸樂器!豪門墓主究竟是誰?

1978年,在湖北隨州西郊發現了一座戰國早期墓葬。出土了重達10噸的上百件青銅樂器及其他大量隨葬品,尤其是全套編鐘、編磐等樂器還基本上保持原來的懸掛狀態,有如今天的大型樂團正在演奏交響樂的壯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