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結構特點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
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
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
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
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
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
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
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
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
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
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
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
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
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
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
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文物價值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編鐘演奏:奧運賽場上「金聲玉振」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台上,中外觀眾在「金聲玉振」頒獎音樂聲中,見證著一枚枚奧運金牌的誕生。
這也是編鐘音樂首次亮相世界性體育盛會。
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被稱作「金玉齊聲」,由古編鐘原聲和玉磬的聲音交融產生,以形成「金聲玉振」的宏大效果,與北京奧運會「金玉良緣」的設計理念一致。
金聲玉振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這段音樂的曾侯乙古編鐘原聲,來自湖北省聲像博物館;而與編鐘相和的玉磬,也是從湖北採集的玉石製作而成。
曾侯乙編鐘到底什麼來頭?敲響的那一刻,震驚中外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
這套文物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湖北省博鎮館之寶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是誰改寫了中國音樂史?是誰因為太貴重而被「禁足」?(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
國寶︱曾候乙編鐘——改變世界音樂史的千古絕響
我叫曾候乙編鐘,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相信大家對我有所了解,是在之前的《國家寶藏》中。這次來參加#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雖然算是自帶流量了,但也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了解中國古老音樂史。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曾侯乙墓
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由譚維四主持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的縛鍾銘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該墓的...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隨拍:武漢博物館曾侯乙墓 10月6日,參觀完武漢植物園已經是中午了。 在植物園大門口乘坐402路公交車前往湖北省博物館。402路公交車沿著東湖轉一圈,坐在公交車上東湖景色一覽無餘。沿湖走,也沒有...
戰國時代多麼強大: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歷史背景
1977年春,在湖北省隨州市(原隨縣)擂鼓墩,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經上級批准擴建廠房。10月平整土地時,在原本堅硬的岩石地表發現了一大片質地鬆軟的褐色土。愛好考古的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王家貴意識到地下...
曾侯乙編鐘:音樂史上的空前發現
1978年,沉睡於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它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近日,記者前往隨州,跟隨曾參與曾侯乙墓考古發掘的隨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處原主...
國之重器,神秘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
1978年,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戰國早期編鐘,鐘體總重量達2567公斤,是名副其實的編鐘之王。鐘體、鍾架及掛鈎上共有3755字銘文,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以及記錄諸如音名、階名、八度...
除了編鐘隨州博物館裡還有哪些稀世珍寶?
本文圖均為紅葉哥賈富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標明,商用請聯繫微信hongyegejiafu.最早了解隨州,始於歷史教科書上的曾侯乙墓與世界第八大奇蹟—編鐘。這次紅葉哥終於有機會走進隨州,深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