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保康穆林頭遺址發現屈家嶺文化高等級墓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穆林頭遺址位於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馬良鎮紫陽村七組,北距保康縣城約45公里,遺址地處重陽盆地的紫陽台地上。
重陽盆地為荊山山脈中的一個橢圓形盆地,呈西北—東南向,面積略2平方公里,沮水由西北向東南橫穿整個盆地。
紫陽台地處於盆地的北部,台地北高南低,北依雒山余脈,南臨沮水,西臨重溪河,沮水南邊有一洞河注入沮水。
遺址主要分布於紫陽台地西南部,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80000平方米,距沮水面高3~5米。
該遺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2年被保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1995年,保康重陽楚鼎出土後,襄樊市博物館在對重陽一帶的古文化遺址進行調查時,在穆林頭遺址採集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和東周時期的陶器和石器等遺物。
2016年3月,為配合國家社科基金「清華簡《楚居》與楚國都城研究」項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沮漳河流域的楚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調查,在對該遺址進行複查時,發現有新石器時代和西周時期遺物。
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為配合國家文物局「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課題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穆林頭遺址考古隊,對穆林頭遺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目的是通過科學細緻的勘探和發掘工作,進一步弄清遺址的分布範圍、文化層堆積、文化內涵和起始年代等,為進一步的考古工作和遺址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發掘採用方位布方法,選取重陽小學南教學樓的東南角作為永久基點,進行整體布方編號,以5米×5米規格作為一個探方單位,便於以後長期的考古發掘工作。
根據發掘區的位置分為東西兩個發掘區,相距90米。
東區布探方14個,因發掘效果不好(皆為後期墊土,無文化層),實際發掘4個,發掘面積64平方米;西區布探方12個,實際發掘11個,加上擴方,實際發掘面積約240餘平方米。
遺址文化層分四層,第1層為耕土層,第2層為擾亂層,有西周、漢、宋及近代文化遺物。
第3、4層屬文化層,為屈家嶺時期文化遺存。
本次發掘的文化遺存主要包含新石器時代和已擾亂的西周文化層,遺蹟主要有屈家嶺文化房址3座、灰坑11個、灰溝1條、墓葬23座,西周灰坑1個,東周墓葬3座,漢代灰坑2個、墓葬2座,宋代灰溝1條,清代墓葬8座。
屈家嶺文化遺存分布於整個發掘區,屬遺址第3、4層。
文化層堆積較厚,厚0.6~1.4米,灰黑色土夾雜大量紅燒土塊、紅燒土顆粒、少量木炭、動物骨頭等,出土陶片和石器較多。
墓葬分布於遺址上,皆為長方形或梯形豎穴土坑墓,分布較為密集,少有打破現象。
頭向以南北向和東西向居多,極個別西南向。
葬式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少量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
多為一次葬,少量二次葬,無葬具,人骨大多保存不完整,易碎。
各墓隨葬品數量都較多,主要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石器、玉器和骨器。
隨葬器物大多分為三排分置於人體的頭部及左右兩側,按一定的規律擺放,也有少量置於人體之上的。
出土的陶器中以杯形器最多,可修復完整的約400餘件,以泥質黑陶、灰陶居多,紅陶和彩陶較少,夾砂陶數量也較少。
陶器以素麵為主,少量飾弦紋、劃紋和附加堆紋,也有少量彩陶器。
可辨器型有陶鼎、雙腹豆、雙腹碗、高領罐、圈足碗、高足杯、壺形器、盂形器、器蓋、陶缽、陶杯、小陶罐、紡輪、陶環等。
石器皆通體磨光,製作精美,有穿孔石鉞、石圭、石斧、石錛、石鏃、石刀、石鑿等。
玉器數量較少,皆出土於墓葬中,製作精美,有穿孔玉鉞、玉璇璣、玉斧、玉管等。
骨器數量較少且破碎,有象牙管、骨錐等。
▲ M18出土器物組合
這次發現了幾座屈家嶺時期的高等級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器物,對同時期高等級墓葬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M26與M33為一對異穴合葬墓。
M26
開口③層下,打破④層,上部被H10打破。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75°,墓坑東西長230厘米,南北寬160厘米,深度為84厘米,坑壁光滑、底部平坦,有生土二層台。
未發現葬具,人骨痕跡明顯,仰身直肢葬,四肢伸直。
人體長180厘米。
隨葬玉器有玉鉞一件,長22厘米、寬16厘米,壓於右肱骨及背部下;玉璇璣一件(分為二片),置於右手掌上;玉斧一件,置於右小腿一側;象牙管一件,置於頭部右側。
隨葬陶器大多置放於生土二層台上,也有凌亂擺放於人體上面及兩側,猜測應有葬具。
陶器皆破碎,復原20餘件,可辨器型有高足杯、雙腹豆、壺形器、盂形器、罐、缸及彩陶豆、罐、器座等。
▲ M26 隨葬的穿孔玉鉞、玉璇璣、玉斧及象牙管
▲ M26出土器物組合
M33 開口③層下,打破④層,上部被H10打破。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東西長210厘米、南北寬92厘米、深72厘米,坑壁光滑、底部平坦。
未發現葬具,人骨痕跡不明顯,僅見牙齒碎片。
隨葬陶器較破碎,可辨器型有高足杯、盂形器、雙腹豆、罐等,在頭部位置隨葬有一石鉞,石鉞長26.1厘米、刃寬9.5厘米。
▲ M33隨葬的石鉞及部分陶器
M23
開口③層下,打破④層,西南角被東周墓(M15)打破。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340°。
墓坑南北長245厘米,東西寬95厘米,深度為88厘米,坑壁光滑、底部平坦。
未發現葬具,有人骨痕跡,腐朽嚴重。
人骨左手臂下隨葬有玉鉞一件、玉璇璣一件,脖子處有玉管二件。
隨葬陶器較破碎,置於人體兩側及身上,推測存在葬具。
復原陶器30餘件,有鼎、盂形器、壺形器、罐、雙腹豆、豆、高足杯、碗及缸等。
▲ M23隨葬玉鉞、玉璇璣及玉管等
此外M34、M36也出有石鉞。
此次發掘的區域為屈家嶺文化時期的一處氏族墓地,墓葬隨葬品數量之豐富、器物之精美是以往屈家嶺時期墓葬所不曾見的。
玉鉞、玉璇璣、象牙管等器物更是屈家嶺文化的首次發現。
從隨葬玉鉞、玉璇璣等權力象徵物的M23及M26看,墓主應該為一酋長級別的首領。
而從每座墓葬隨葬陶器數量都很豐富看,該墓地應為一處較高級別的氏族墓地,表明穆林頭遺址在屈家嶺文化時期為本區域的一處較高級別的聚落。
穆林頭遺址屈家嶺文化時期高等級墓地系屈家嶺文化考古的首次發現,它對於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的等級葬制研究無疑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玉鉞、玉璇璣等權力象徵物的發現,對於今後同時期高等級墓葬的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墓葬中隨葬大量的高足杯、盂形器和壺形器等,這些器物顯然是身份等級的象徵,使我們對於這些器物的功能有了重新認識。
這次考古發掘首次揭露了荊山區域的屈家嶺文化遺存,表明荊山區域仍屬屈家嶺文化的控制範圍,其與京山屈家嶺和鄖縣青龍泉兩遺址的屈家嶺文化存在文化特徵上的共性,表明區域文化類型之間的交流與影響。
同時,該遺址也有較多的地方文化特色,對於屈家嶺文化的地域類型研究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材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笪浩波 瞿 磊)
固原發現「人面獅身」石雕像
系寧夏首次出土國內鮮見在固原隋唐墓發現石質「人面獅身」像。11月3日,隨著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連通工程暨固原市原州區南郊水廠及總管工程考古發掘完工報告完成,一批珍稀文物浮出水面。其中,在古墓中...
考古奧斯卡︱遼寧朝陽半拉山墓地:墓葬與祭祀分區顯著
【編者按】始創於1990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被譽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會集中展示過去一年中國考古最新成果,也會呈現中國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術。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
雲南大陰洞遺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洞穴墓地
新華社昆明3月7日電(記者岳冉冉)近日,考古人員在雲南大陰洞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時,發現了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遺存,為滇東南古人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大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