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掘了一個古墓,證明鄭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實上還多二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蘇發掘了一個古墓,證明鄭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實上還多二次

公元2010年6月,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南面山峰正在大興土木,興建一所社會福利院,用來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孤兒或者流浪人員。

在施工當中,工人周揚駕駛挖掘機挖地基的時候,意外挖出了一個大黑洞,還挖出了一些破碎了的青磚塊、瓦當、石雕等文物,他把情況告訴了施工隊長,隊長查看之後馬上叫停了在建工程,並把情況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部門。

南京市博物館接報之後馬上派出考古隊趕到現場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

考古隊經過挖掘發現這是一座屬於明朝時代的磚室墓葬,規模不小,墓主應該是一個身份比較高級的官員。

不過考古隊在墓室的頂部卻失望地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盜洞,讓他們心情一下子變得無比沉重起來。

因此,考古隊在進入墓室之前,都已經做好了裡面會出現文物被盜掘一空的情況的心理準備。

果然,當他們進入墓室之後發現裡面一片狼藉,所有有價值的文物都被盜墓賊盜走了,剩下拿不走的都給他砸碎了,基本沒有什麼有用的文物留下了。

不過萬幸的是,考古隊還是在墓中清理出了一個盜墓賊不屑一顧的「壽藏銘」碑石,所謂「壽藏銘」就是死者生前就預作後事準備,事先親自撰寫好碑文再叫人鐫刻的墓誌,內容大多數都是描寫記錄了死者姓名,藉貫,生卒年,還有他的身份,官職,經歷等等。

根據這塊碑石的記載,墓主人是明朝的都知監太監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隨鄭和多次航海下西洋。

這方珍貴的「壽藏銘」一共有二十五行,741字,除了標題是用篆書刻寫之外,其餘文字全部用陰刻楷書書寫,詳細地介紹了洪保一生的經歷和功績:

洪保出生於鳥語花香的雲南大理,十三歲便凈身進宮當了太監,二十九歲時慧眼識珠開始跟隨朱棣打天下,深受朱棣的信任,經常把一些機密的要事交給他辦理。

而且,他在靖難之役當中積極的出謀劃策,幫助朱棣打敗了建文帝朱允文的多次進攻,直到最後推翻了建文帝,幫助朱棣建立了更加強大的大明皇朝。

因為他頭腦靈活,辦事穩妥,而且善於與外國使者打交道,因此,朱棣便選擇了他與鄭和一起下西洋,一邊進行經貿往來,睦鄰友好,一邊傳播偉大的中華文化,使萬夷臣服。

南京博物館的研究員王志高對這篇「壽藏銘」非常感興趣,他經過反覆多次的細讀上面的銘文,再結合歷史的記載,突然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鄭和下西洋的次數不止只有七次,而是有更多次。

根據銘文內容所寫的:「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字面上的意思是說朱棣剛做皇帝的那一年,他就授予洪保內承運庫副使的職位,讓他率領二萬士兵分別乘坐排水量超過2500噸的大福號等明朝的大船,帶領船隊首次下了西洋。

雖然這篇銘文中沒有明確的指出,這次下西洋的「正使」官員是何人?不過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敕封天后志》卻記載得很清楚:「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泰國)」。

換句話說,就是在公元1403年的時候,太監鄭和曾經進行過一次橫跨大西洋前往泰國的航海旅程,不過可能是因為船隊規模小,或者是秘密行動(有學者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去探尋建文帝的下落)等原因,這一次航海並沒有被寫入鄭和「七次下西洋」之中。

後來又有史學專家翻閱外國的史料發現,鄭和曾經於公元1424年,率領船隊去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進行了貿易往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鄭和下西洋其實根本不止七次而是九次。

這次研究的驚人發現,用確鑿的事實推翻了史書所記載的,鄭和是從公元1405年開始下西洋的觀點,把鄭和首次下西洋的時間整整提前了兩年。

根據銘文的記載,在公元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之後,都知監太監洪保接過了正使的職位,繼續下西洋進行友好交流。

銘文上記錄,公元1441年7月到公元1442年,已經白髮蒼蒼年近古稀的洪保率領船隊進行了最後一次的下西洋活動。

此次南京洪保墓中的「壽藏銘」的發現,為研究明朝時候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直接改寫了史書上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在國內外的考古界和學術界都引起了強烈的地震,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鄭和下西洋的光輝歷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朝太監墓被挖開 鄭和下西洋謎團終將解開!

鄭和是明朝有名的太監,曾經七下西洋,將中國文化遠傳各國。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那都是一次了不得的壯舉,但他七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為何,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各位專家學者,因為其中的謎團實在太多了。